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我最近非常热衷找搭子,“舞剧搭子”、“旅游搭子”等等。“搭子“这个词在xhs上很火,在我这里确实有迹可循。
研究生生活真的好无聊。在学校三点一线,寝室、食堂、办公室;每天见到得人员固定,室友、没什么理由交集的陌生人和不熟悉的工位研究生;每天的任务也很单一,研究课题和吃饭。任务不同、休息时间不统一,大家只希望不要互相打扰。同一个专业的蛋糕就那么大,每天活动的范围也有限,难免产生比较心里,各种争端也是从这起。与其盯着校内的一点东西,不如去探索探索北京。本科因为疫情少了很多活动时间,如今春日烂漫万物生机,我也合该去实现当初来到北京的目标啦。
活动范围局限能够接触到的人,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难上加难,如无共同的喜好强拉不美。或许可以两次,但是时间难以长久。审美的倾向不同,也无可以交流的话题。
与其各自为难,不如从根源解决问题——拓展交际圈。舒适的熟人圈自无可拓展的余地,幸好还有学校大平台。学生个人搭建的平台可以发布信息寻求帮助,面向的人群多是本校生,当然面基和金钱交易仍要谨慎。本科四年只是停留在追踪消息偶尔闲逛入群,寻找共同兴趣的主动需求促使我开始留意发布信息。
在本学期,我已经找到“只此青绿”舞剧的观看搭子,接下来的“良渚”,可能“门”也需要发布信息。如果时间合适,比如中午的演出场次,我当然更喜欢一个人,但是如果晚上才开演(大多数剧场都会这么排期),九点后的交通就是一个很大问题。不仅仅是交流观后感更多也是为安全考虑。
室友目前很焦虑于和另一个室友的“绑定状态”。同门身份同进同出,爱好相似,且另一个更软绵的性格让室友生出被锁死的痛苦中。室友想有自己独立的安排,另一个室友不会因为相互陪伴而放弃部分偏爱。
在某种程度上,我或许无师自通了这样分割式社交,也就是分选话题聊天。每个人都有专注愿意主动了解、仅感兴趣不排斥、完全无感的交际话题。主动了解自不必说,每天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查找摄取信息,同时也愿意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感想得到反馈。仅感兴趣的呢也是可以交流,非常高兴接受人的科普,但也仅限于此。完全无感是听也不想听,厌恶甚至生理不适。
如果是生活圈内的熟人,建议先观望。生活圈内有充分的条件接触了解,热情缓慢释放,短暂接触式的交谈更好了解一个人以及她的热爱程度,避免头脑一热的冲动,也为后续的关系发展留些余地。熟人间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意见交换需要慎重,维护的关系更加脆弱也更需技巧呵护。稍有差池朋友都做不得。
如果是熟人圈以外的,前两者的交流会带来愉悦的体验,主动是很好的选择(因为不主动可能就再也遇不到了啊喂)。多年的学生生涯给我留下一个不算精明的习惯——等待,等待别人将荣誉身份主动捧到跟前。明明渴望又时刻留意矜持,对一段亲密的关系一些耀眼的荣誉,避免主动又后悔失去。不知是否是独身女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持续了很多年,在可见的未来也会延续很久。但我想,现在意识到这点不晚。
不是每一次的主动都能收获一段相对长久的关系。我越来越了解到,这世界的每个陌生人都是平行线,强迫自己拐个弯才可能和别人有个点的交汇。点共同平移汇聚成线,线旋转成面,更多的面围成体。这样,人生更立体,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主动和这个世界发生碰撞,每一道伤口痊愈后都是勋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