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飞花令【入v二合一】 ...

  •   长颈鹿,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非、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地区,国内也只有在部分动物园中才能见到。

      所以这孩子没见过长颈鹿,也是有情可原。

      柳思杭这样安慰自己道。

      你要原谅这世界上有人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就要原谅真的有人从没见过也没听说过长颈鹿。

      汉。

      天降神兽,起初,朝廷群臣们都十分慌乱,害怕天有异象,狂风暴雨,影响农业。

      汉武帝却表现地异常冷静,若是狂风暴雨,定会有乌云密布等前兆,可当下万里无云,丝毫没有下雨的迹象。

      麟,大吉也。

      这是上天在肯定他攻打匈奴的决定。

      如此看来,安于现状,甘心守成,必定不是现在最好的决策,既然已经坐在了这把龙椅上,很多时候其实身不由己。他想要做万世表率,就要谋身谋局,取得这次战争的胜利。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唐朝。

      这铺天的奇观令李渊也不淡定了,立刻将他的儿子们召集到身旁。

      李元吉最后一个到,自从那天幕说自己最终被李世民射死后,他开始苦练射箭技术,看李世民的眼神也开始变得不同,眼底透着戒备和警惕。

      李世民不以为意,轻笑地站在他身旁。

      李渊垂眸,向下扫视了一圈,说道:“麒麟,灵兽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乃至妇人孩童皆知其灵性。”

      李渊的意思很明确,麒麟现世,定是因其功绩所致,这种灵兽,就算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也都知道它的灵性,也就是说,坐在这个位置上,要多施善行,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记挂你。

      他将所有儿子叫到身旁说这些话,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无论将来是谁坐在这个位置上,都要时刻记住他今天的教导,麒麟现世,或许是对他的肯定,又或许是一种提醒,提醒将来的帝王,也要像这样善政。

      李渊叹了口气,从嫡长子制度来看,这皇位的继承人应是李建成,他也不想轻易破坏这条规矩,但他也深知,在作战方面,李建成远不如李世民,面对现在的局面,他最好的方法就是旁观,一切顺其自然。

      李建成似乎没有听懂父亲话中的深意,连忙上前一步,夸赞道:“儿臣才疏学浅也知道,麒麟这般灵兽,只有明君在世才会出现,这说明父王您的勤政爱民、忠厚仁恕,上天都看在眼里!”

      愚蠢。

      李世民瞥了他一眼,又悄悄看了眼李渊的反应,果然,李渊并没有因这番话而感到动容,反而始终冷着脸。

      李世民浅笑着上前,与李建成齐平,说道:“儿臣谨记父皇教导。”

      李渊这才点了点头,让他们都退下了。

      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分钟,柳思杭将图片收了起来。

      各朝天空恢复了原样。

      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柳思杭,缓缓说道:

      【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到达三十多个国家,也是和当时世界领先的先进航海技术分不开的。】

      【其实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我国的造船技术已经有了一些发展,比如在唐朝时就发明出了水密隔舱,车船等等。而到了宋元时期,大海船已经可以承载千人,船上的生活设施也十分齐全,有客房,洗浴间,餐厅,甚至可以在船上养牛羊猪,种菜种花,酿酒等等。】

      【当然,与我们现代的航海技术还是相差甚远,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卫星导航系统,电子海图和雷达技术,这些都可以帮助航员们进行航线规划,也能够提供更为精确的海上信息。】

      秦朝。

      秦始皇有些难以启齿地问道:“这是什么?”

      这是什么。

      李斯脑子转的快要冒火星子了,才想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应指的就是根据星宿来确定航向,利用季风进行航行啊。”

      柳思杭继续说道:

      【现代航海技术还在不断发展,除了这些,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现在航行中也有很多的操作可以利用自动化来完成。包括现在还在不断发展的无人船技术,将来这种无人船技术会广泛的应用于海上救援,海上运输等领域……】

      秦始皇沉默了片刻,李斯见状,硬着头皮解释道:“这天幕所道‘无人船技术’,应是指掌舵之人技术十分娴熟,好似这船有了生命,自己在航行。”

      “这‘人工智能’……”

      李斯解释道:“应就是在形容掌舵之人经验丰富,技术娴熟。”

      还算是个合理的解释。

      秦始皇若有所思。

      【其实秦汉时期的船舶制造技术,在当时看来已经十分发达,已经从早期的用麻绳和木钉等工具来连接船板,变成了使用铁钉和油灰捻缝。而西欧国家直到15世纪还在使用早期的皮条和绳索工具来扎船。】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船舶更是越来越大型化,最大的散货船可以承载60万载重吨。】

      六十万载重吨……

      汉武帝思索,当下运输船的最高规格,一次最多运输50名士兵,三个月的口粮,每天航行可达到三百里。可这是当□□育最大,稳定性最好,也是能够承载重量最多的船只,尽管如此,也远远不如仙人所说的船只。

      若是仙人口中的船舶可以用于作战……

      【我们再次说回郑和下西洋,明朝建立之初,同样也面临着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的现实,急于壮大国力,稳定民心,来确保王朝的内部秩序。】

      【当时的明太祖深刻认识到了军事扩张的危害,发动战争,不但不利于增强国力,并且尤其扰民害民,民生秩序一旦被破坏,极其难以恢复,且战争激化了国家之间的矛盾,两个国家对立,对双方都会造成极大的利益损失,所以基于以上考虑,明太祖采取了和前朝不同的外交模式,选择和各国建立互信友好的关系。】

      ……

      汉武帝将天幕所言一字不差地听了进去。

      朝堂之上,是仍不同意攻打匈奴的韩安国。

      韩安国听见天幕所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激动道:“民生恢复,利益损失,国家动荡,陛下,这都是放在眼前必然的危害啊!”

      “这没有把握胜利的事情,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呢……”韩安国情绪有些激动,眼眶有些泛红,眼尾处激起了一层皱纹。

      沉默了许久。

      汉武帝严肃道:“儒家讲究天下一统,君权神授,匈奴不仅侵犯皇权,挑战皇威,还冒犯了儒家文化!此是他匈奴已经欺压到我头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此次若是没有丝毫行动,这匈奴迟早会野心越来越大。”

      韩安国的观点并没有错,起初有几次汉匈交战,基本上是势均力敌,也有大汉败给匈奴的情况,他只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来说,此时选择进攻匈奴,并不是一个绝佳的时机。

      可汉武帝的观点也没错,他若想要统一天下,匈奴迟早要灭。

      更多时候,支撑汉武帝这个决定的,只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深藏于内心虚无缥缈的气势。

      “不必再说了。”汉武帝此刻已经真正地下定决心:“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必诛!”

      【明代初期,农业经济逐渐恢复,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防治造船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江南地区也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的海船制造业。在经济发展情况良好的背景下,发展海外交通就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

      【郑和下西洋,历时28年,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从南京出发,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达了苏门答腊,古里,阿丹,天方,木骨都束等地区,已知最远达到了东非,红海。】

      说着,柳思杭从笔记本夹缝中拿出一张世界地图,在图片上比划道:

      【就是从这里。】

      他将手指落在了南京附近。

      【最远到达了非洲,红海。】

      他从地图上画了一条平滑的抛物线,然后又将其经过的地点顺次连接了起来,这样看,郑和下西洋的规模的确不容小觑,是一次真正意义上伟大的航海活动。

      朱重八在群中发送消息问道:“仙人叔叔,你在哪里呀?”

      我?

      柳思杭沉默半晌,将世界地图换成了中国地图,然后耐心地从北部位置画了一个圆圈。

      【我在这里。】

      朱重八看着地图,像是见到了什么新奇的玩具,连忙问道:“我呢?我呢?我在哪里?”

      我怎么知道你在哪里。

      柳思杭突然觉得这孩子似乎有些可怜地过分了,既没上过学,也没有见过长颈鹿,现在看来,中国地图应该也是没见过。

      既然这是知识类直播间。

      算了。

      柳思杭将中国地图铺展开。

      【现在我们来延伸讲一下,各个朝代的疆域划分。】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这些地图上的线条,将整个国家划分成了不同的省份。】

      【首先,我们先从最早的秦朝开始看起。】

      【秦朝的都城在现在的咸阳市,也就是这里。】

      柳思杭拿铅笔在咸阳处画了个黑色圆点。

      【我们之前提到过,秦朝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南并五岭以南的南越池,北取阴山以南九原郡。秦朝的国土面积共有354.69万平方公里,秦朝的疆域,北到长城,南到南海,东至东海,西至陇西,也就是这一块。】

      说着,柳思杭在地图上画出了秦朝的疆域。

      这一小块……看起来还不及整个地图的三分之一。

      一张地图徐徐在秦朝上空展开,而秦始皇诧异地看着自己的国土被圈画在了这么一小块区域,他不敢相信这便是全部的疆域。

      这么说,他派出五十万大军征战岭南,又派蒙恬向北攻打匈奴,一步步扩大疆土,最后只有这么一小块?

      无论如何他也不能接受!

      【秦朝之前,华夏的领土并不多,而当秦始皇实现统一后,派兵征战,历时四年,将岭南地区归入了秦朝的版图中。最终,秦朝的疆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一块地区。】

      【下面来到了汉代。】

      【汉朝疆域的变迁比较复杂,我们首先从汉朝初期开始说起,当时的疆域仅限于战国七雄范围之内,由于经过了秦末战争,所以疆域缩减了不少。再加上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全国将近一半的土地都分封给了诸侯,中央直接管理的只有15个郡。】

      【当时,西汉周边存在着许多的政权。】

      柳思杭在图中圈画了西汉的位置,在其北部圈画了匈奴的位置。

      【当时,北方的匈奴统一了漠北高原,征服了西域各国,疆域从大兴安岭一直到帕米尔高原。就是我图中圈画的这一片区域。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匈奴的势力是十分强大的。】

      汉武帝第一次如此直观地看到匈奴和自己国家的版图对比,从图上看来,西汉的区域比匈奴的版图小了很多……

      韩安国不安地吞了下口水。

      【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决定向匈奴发动反击,成功夺取了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等地。】

      柳思杭在图中将原本匈奴的地区划分到了西汉的版图内。

      【同时,汉武帝派遣军队收复了西域各国。此时,西汉的版图在不断扩大。在反击匈奴成功后,汉武帝又兼并了朝鲜,南越等国,至此,他成功地将汉朝的面积扩大了一倍。】

      汉武帝眼睁睁地看着西汉的版图从中间一小部分,逐渐向四周扩展,最终逐渐和匈奴的区域大小持平。

      而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反击匈奴成功。

      “此人之话,有几分可信?”

      汉武帝将信将疑。

      “三分。”韩安国回答道。

      “从何而来?”

      “依臣看来,这天降异象本就不可信,再者,他为何如此明确知道我大汉疆域?若说他是神仙,恐臣不敢相信,若说这是巫术,专门用来妖言惑众,放松您的警惕,或许才有几分可信。”

      韩安国所言,的确有几分道理,在这个紧急关头,他无法轻易相信任何人。

      汉武帝轻叹道:“神仙也好,巫术也罢,我大汉此次征战,必如其所说,反击匈奴成功,扩大疆土。”

      【到了西汉后期,前60年里,西汉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了控制范围内,这也意味着新疆开始纳入了中国版图。同时,匈奴内部开始出现了分裂的迹象。】

      【直到西汉结束东汉开始,无论内部如何分裂,基本的版图疆域就是图中圈画出的这片区域。】

      【隋唐时期,李渊完成统一后,灭掉了高丽,一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疆域面积达到了极致,共有1237万平方公里。】

      【1636年清太宗即位,先后统一了东北,吞并了漠南,蒙古,入关后不断拓展疆土,在1759年完成了统一大业,并与俄罗斯订立了条约,划定了黑龙江与俄国远东之间的边界……】

      ……

      直到最后一个朝代讲完,起初完好无损的一张地图已经被涂画地不成样子,在他的描述中,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时期,直到元明清时期的疆域,似乎在每个人眼前徐徐展开。

      这是长达几千年的疆域扩展,最终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柳思杭将地图收了起来,接着题目说道:

      【郑和共七次下西洋,在途中必定遇到了很多困难,在郑和首次带队航行时,就在爪哇地区遇到了困难,明太祖派去的使者,在途中被爪哇派人诱杀。当时明成祖贯彻了“威惠并行”之道,既重视扬德,而且重视了施威的成分,注重“威制万方”,相比于明太祖,明成祖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态度更为强硬。】

      【第三次航行时,在途径锡兰山时同样遇到了危机,明朝本想以和为贵,想要以德服人,于是对这件事情采取了宽大处理的态度。第四次下西洋,当船队行驶至苏门答腊时,遭遇了该国渔夫之子的突然袭击,此人在战败后,还想要发动兵力夺取王位,严重影响了明朝在海外的威信。】

      朱重八:“这么危险,为什么一定要去这些国家呢?”

      他的思维简单却也没有错误,既然危险,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第一次遇到危险时便停止航行,毕竟要面对的是未知的整个世界。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积极发展海洋外交的一种有益尝试,郑和的船队通过这七次航行,取得了南海周边区域的广泛联系,之后便建立了友好的往来关系,明朝与各国之间的关系一旦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网络也便由此产生。】

      柳思杭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换了一种方式。

      直接将郑和下西洋产生的意义一一道出,在毫无经验,也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明太祖凭借着自己对于对外关系的全新思考,在进行了对国家当时情况的全面分析后,自即位起,便开始派遣使者外出。

      【当下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在给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让各国清晰地认识到,友好合作,互利互惠才是经济贸易共同平稳发展的正确互动。】

      【明朝与各国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各种文明的交流也在不断增加。】

      ……

      最后所有人都忘记了答题,只是沉浸在仙人的讲述中。

      此时看来,这道题目的答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题目中窥见了华夏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和一次英雄主义般的尝试。

      历史还在发展,直播还在继续。

      柳思杭再次将笔记本翻过了一页,今天的题目似乎和往常有些不同,如果是一个正常的直播间,柳思杭会毫不犹豫地将今天的题目展现给各位。

      但可惜,他的直播间不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

      他已经预料到题目放出后群中无数的疑问,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

      【我们目前为止,已经接触了选择题,看图题,论述题,和判断题,那么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题型——】

      【填空题。】

      在疑问到来之前,柳思杭接着解释道:

      【填空题,就是在一道题目中挖掉一个空,这个空白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名词,一句诗,一个人名,一个动词,而最基本的题型就是填上下句诗。】

      【蒹葭苍苍。】

      李世民接道:“白露为霜。”

      【很好,就是这个意思,我说诗句的上一句,你们填下一句。】

      【朝搴阰之木兰兮。】

      李世民继续接道:“夕揽洲之宿莽。”

      难度似乎有些低。

      【“春城无处不飞花”,古人行酒令时的文字游戏,飞花令。飞花令属雅令,需要玩家拥有一定的诗词基础,我们没有酒,就用红包代替,赢的人将获得我的专属红包一个。】

      柳思杭小算盘打得十分响亮,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他直播间的互动量,而就算是赢的人获得了红包,这红包也只能用来给他送礼物,无论如何,他都稳赚。

      见大部分人没有异议,柳思杭笑着念道规则:

      【首先,飞花令要求诗句的格律一致,我们降低难度,只要你说出的句子中带花字即可通过,可以选用诗和词,也可以用曲,当然,也可以现场即兴创作。】

      游戏开始。

      柳思杭先开头: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这是唐代杜甫的诗句,说的是在万方多难之时,流落他乡的诗人登上此楼,看着满目的繁华,心中却是对国家灾难重重满满的忧愁。

      第二个人需要顺着这句诗接下去。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李世民快速接道。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李世民将这句诗在心里捉摸了很久,一字一字地消化后,他逐渐认真起来。

      这仙人,是个高手。

      即兴创作地竟如此精妙。

      他自幼便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于诗歌创作也甚是喜爱,他的诗歌创作往往句子工整,寓意深刻……可都不如这仙人即兴创作的意境深邃。

      李世民不禁问道:“请教仙人,为何创作此般诗句?”

      他知道,诗歌创作往往是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而他从仙人的诗句中读出了落寞和孤寂,所以他十分好奇仙人为何会创作这样两句精巧绝伦的诗。

      “往往”,无可奈何,“独”,孤独,面对春江花月夜,却独自喝酒,一个对比,衬出人内心的孤独。

      妙,实在是妙。

      这一个问题也将柳思杭问得措手不及,他本以为这是什么有才之人,结果竟然连白居易都不认识?

      【这并非我本人即兴创作,而是由著名诗人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听见琵琶女弹琴想到自己处境的窘迫和世态的炎凉,由此所作。可能这位朋友没有听过这句诗,但其中一句非常著名的,我相信你一定听过。】

      也不是那么确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李世民沉默了半晌。

      张胤接收到李世民的传唤速速赶来,赶到后,只见李世民正看着天空发呆。

      张胤的目光也跟着飘到了天上。

      李世民见张胤已到,开门见山地问道:“老师,您知道‘白居易’是当下哪位诗人吗?”

      张胤家学深厚,从小到大,以学行见称,精通《春秋左氏传》,上至春秋,下至当下的优秀文人,他无一不知。

      可当李世民问出此人时,他迟疑了。

      “这……”张胤抹了把额头的汗,“您这是从何处听说此人?”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您看。”李世民说道:“这些诗句是便是诗人白居易所作。”

      张胤睁大了眼睛,他饱读诗书,在诗词歌赋上也有一定造诣,可他竟从未听说过如此精妙的诗句,而对于此诗的作者白居易,也是一无所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嘈嘈”“切切”“如急雨”“如私语”,短短几字,竟将这乐器的超凡脱俗完全表现了出来!

      见状,张胤也有些不淡定。

      “能否联系上此仙人?”他问道。

      ……

      柳思杭见自己已经快将整首诗背诵出来,这人还没有知道的迹象,这人竟没有学习过《琵琶行》,也不知道白居易?

      倒是一声巨响再次传来,他收到了一条粉丝交流群里的消息。

      李世民:敢问仙人,这白居易隐居在何处?我怎样才能拜访他?

      柳思杭:“……”

      【非常抱歉,但你可能拜访不了他了,因为他已经去世很多年了,这是历史中的人物,如果你很喜欢他的诗,那就……买本唐诗三百首吧,里面有完整的。】

      他本想玩飞花令活跃一下气氛,没想到如此简单的游戏,最后也让这些人搞得难以收场。

      在这个直播间,有任何想要创新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不知道白居易,李白总该多少了解一点吧。

      于是他临时改变了游戏规则:

      【下面,只要说出‘李白’的诗句,就算过关,我先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朝。

      李世民与张胤相视,很明显,这位名为‘李白’的诗人,两人也一无所知。

      张胤在内心有了猜测,他道:“或许,这‘白居易’‘李白’,只是仙人不想被人们熟知而用的化名,隐居深处,淡泊名利,属实仙人也。”

      李世民点点头,缓缓道:“你说,这句诗的深意,是什么呢?”

      张胤回答道:“仙人如此作诗,必定有他的道理,无法感同身受他的处境,就只是安静地享受这句诗吧。”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作,既写出了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又写出了李白遇赦后欢快的心情。】

      【我斗胆问一下,各位或许知道‘李白’是谁吗?】

      ……

      一叶扁舟从两岸高山的夹缝中缓缓划过。

      天空被高耸的山峦分成了明显的明暗两界。

      小舟顺流而下,当这光线逐渐隐逸在山后时,舟上的人似乎听见了耳边的异响,他缓缓睁开眼睛。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飞花令【入v二合一】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