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论述题1 ...

  •   此题一出,除了李世民之外的所有人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思。

      这个题目看似眼熟,和选择题的形式基本相同,却又似乎有着一些变化。

      【这道题大家现在有答案了吗?】

      秦始皇先说道:“仁、仁爱是孔子的核心思想,“礼”被看作是对于“仁这一核心概念的外在特征,孔子说的“礼”应是一种礼仪规范,一种知识学问和社会文明程度,也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规范。”

      【是的,面对西周这样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来说,孔子深刻意识到了“礼”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由此延伸一下,孔子的“礼”在践行方面上,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第一个方面是对于国家层面来说,要推行礼制,对于社会层面来说,要依靠血缘关系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对于个体层面来说,则是要培养君子。】

      【孔子在对于“仁”的讨论中,只有两次明确表述过对于“仁”的认识,第一次是颜渊问“仁”。】

      【谁知道这一次孔子的回答是什么?】

      李世民淡淡回答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没错,这也就是提出了礼是治国的根据和准则,也是生活秩序的基本保障。】

      直播间沉默了半晌后,汉武帝说道:“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仁、义、礼、智、信,李世民杀了自己兄弟,确实违背了三纲。”

      秦始皇:“所以1和2是正确的,现在能选的答案只有第三个和第四个。”

      刘邦看着题目,皱了皱眉,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这孟子的民贵君轻和李世民弑兄有什么关系?这民贵君轻,我虽然懂得不多,但是能看出来说的应该是百姓的地位很重要。反正我刘老三觉得这第四个和题目没什么关系!”

      刘邦迅速浏览了选项,然后确定道:“我选c!”

      【恭喜回答正确,奖励五枚播播币。】

      刘邦一手排在大腿根上:“终于!”

      他终于回答正确一道题了。

      由此看见,其实题目并不难,只要自己学会见缝插针……

      刘邦激动地说道:“我好像找到做题的方法了!”

      柳思杭适当地将刘邦无视了,说道:

      【这道题的确选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个选项很容易就可以排除。】

      刘邦:“……”

      【因为真的和题目没什么关系。】

      【那我们现在讲一下孟子的民贵君轻具体指的是什么。】

      柳思杭拿出自己直播前准备的一厚沓子资料,翻到关于孟子的那一页。

      【刚刚“刘邦”朋友说的话糙理不糙,民贵君轻就是指的是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该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十分重要位置上的一种思想,我们知道,孔子也曾经提出了一个思想叫做“以民为本”,那么谁知道这两种思想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柳思杭本没打算让人回答,自己继续说了下去: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在孔子“以民为本”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这种民主思想,孟子总结了孔子等人的民本思想,然后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在殷周时期,百姓都认为天是一切事物的来源,于是孟子便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天命观,在他看来,民意是天意的传达通道。】

      【在孟子之前人们都认为君权神授,因此在这种概念之下,君王的权利是至高无上而且不允许侵犯的,而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姓深受苦难,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这个思想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提出君王要学会尊重他的大臣,第二个内容是指君王要尊重民意,若是君王想要统治的根据稳固,那么就要学会尊重人民和听取民众的声音。】

      朱重八听着柳思杭的慷慨激昂,这种思想似乎只有四个字,但是一个人需要真正将它从无变成有,这个过程是十分痛苦的,还要承受着来自君王和百姓的巨大压力。

      【好了,我们这个题就讲到这里,再次重复一下知识点,首先第一,我们讲了孔子的“仁”在实践上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然后我们讲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的背景,以及这种思想的内涵。】

      【到此为止,选择题基本的题型我们就已经全部见过了。】

      【“哇……”朱重八意犹未尽地叹了口气:“所以要结束了吗?仙人,你们的考试题目只有这些吗?”

      【我只是说,选择题的基本题型已经见过了,但考试绝对不是只有选择题一种形式!】

      刘邦:“还有?”

      【当然,选择题只是考试中的一部分,还有另外一部分,也是考试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

      【论述题。】

      朱重八:“什么叫论述题?”

      这问题正中柳思杭下怀。

      他解释道:

      【论述题,亦称自由反应题,是主观题的一种,被试者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清晰全面地阐述自己观点的题目。这类题目重在考察被试者对问题的理解深度、逻辑思维、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高级能力……】「1」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于论述题的定义。】

      【说白了就是你要用自己的话,提炼材料中的信息,自己寻找一个观点,并对你自己的观点加以阐释。】

      朱重八:“听起来不简单……”

      【简不简单,我们用一道题来测试一下就知道了。】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材料概括题开始。】

      【材料大概是,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到了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下去。到了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了两税法,所有民户都要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的情况定户,然后按照户等的高低缴纳赋税,分夏秋两季征收。】「2」

      【那么第一个问题十分简单,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刘邦看着天幕上的文字,说道:“你这不自己都说出来了?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这就是原因啊。”

      【不错,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就是如此。但总有同学喜欢把学过的原因全部写上,但题干中并没有提到那些原因,所以哪怕写得再多,分数也寥寥无几。】

      柳思杭想到自己把卷子写满却没有几个得分点的惨痛教训,痛心疾首道:

      【这道题真的过分简单了,来个九岁小学生都会做,但是里面包含的知识点有很多,比如第一个,唐朝两税法。】

      【两税法最核心的作用其实就是加强朝廷中央的财政力量,在传统社会,土地制度就是税收制度的基础,当土地制度发生改变的时候,税收制度也要发生改变。我们材料中也提到了,均田制的破坏使得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难以维持下去。当均田制逐渐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再加上安史之乱之后的长期战乱,导致了中央财政严重收入不足。】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中央出于平凡叛乱的需要,于是将财政权力下放,于是各地的节度使就获得了权力,地方也就借机拥兵自重。导致了中央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十分不稳定,再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唐朝一度陷入了十分严重的财政危机。】

      【我们也提到过,一个制度的变化肯定是先有社会情况的变化,这也就是上层建筑要符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从法律上,两税法限地方藩镇的非法聚敛,同时中央派人进行监督,通过这种方式,中央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朱重八皱着小脸问道:“什么叫上层建筑?哪里有高楼吗?”

      这个问题深度解释的话对于一个小孩来说确实有些复杂了,柳思杭尽量挑着他能够理解的语言说道:

      【上层建筑不是什么建筑也不是什么高楼,你可以简单把它理解成一种和社会现实相适应的政治制度。】

      “哦。”朱重八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也就是说,这个什么两……两税法,是适应当时社会现实的制度!”

      他似乎突然绕了过来,柳思杭欣慰地笑了笑。

      【小朋友,你很聪明,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能当个人物。】

      朱重八天真地笑了笑:“嘿嘿,如果我也能成为仙人就好了,好酷啊!”

      柳思杭眼角一抽,人在小的时候的确总向往着一些看似光鲜的工作,他小时候也梦想着自己可以当一名歌手,做着一夜爆红的梦想。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柳思杭想了想,还是保持一点成人世界的神秘感比较好。

      于是他没再反驳朱重八,给他留下了一些对仙人的幻想,继续说道:

      【第一个问题就先结束了,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和唐朝之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这个我刚刚在解释中有提到,好,现在开始抢答。】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8章 论述题1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