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纪实诗】杜甫石壕吏 ...


  •   【公元758年,邺城一战后,史思明绞杀安庆绪,谮位称帝。而大唐军心散乱、元气大伤。为了补充兵力,唐军只能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而此时,杜甫刚好从洛阳出发前去华州就职,一路上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下的百姓生活,于是在759-760两年间写下组诗“三吏”、“三别”。】

      【“三吏”写“征兵的差役来抓壮丁”,所以用一“吏”字作为组诗标题,按照杜甫西行路线,先后当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不知孰先孰后,用一“别”字反映人民苦难。我们通常依据境遇之悲惨程度,将其排为《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伴随着月兮的声音,诗句在天幕上一行行出现。

      看到这一句句辞简义赅、响悲意苦的诗句,众人不约而同想要提笔抄录。

      文人才子想要品读诗圣的文辞,王公贵族则想琢磨未来的走向,一时间,识字会书的读书人各个目不转睛、争分夺秒,只恨眼不够看、手不够快。

      与笔走龙蛇的读书人不同,大部分百姓只是静静望着那蚊蝇般的黑色小字出现又消失,脸上的表情大多是茫然的惊奇。

      见村头老书生在沙地里又蹦又跳,一会儿捶胸顿足,一会儿手舞足蹈,乡亲们再也按捺不住好奇心,默默围了过去。

      老书生手上拿着一根细长的木棍,脚边沙地里密密麻麻画满了凹坑划痕。那些划痕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而老书生就被这些凹坑包围着,痴狂地在沙面上奋棍疾书。

      “老秀才,你——”

      “站住!别动!”

      村民对望一眼,有人好心地准备上前照看老书生。他才提起腿,就听到老书生一声暴喝,如同看到了偷麦的肥鼠,两眼瞪得像铜铃,一眨不眨地盯着他停滞在半空的脚掌,眼神严厉恐怖。

      “退回去!退回去!”老书生脸庞紧绷,声音是难得一见的威严郑重。

      村民小心收回了脚,又被围观的乡亲拉扯着连退数步。

      见沙地上的文字没被踩坏,老书生的脸色总算舒缓了些。他蹲下身,爱惜地抚摸着脚下粗糙的砂砾,用树皮般的手指顺着凹陷的划痕,不断描摹刚刚画出的文字笔锋:“这是宝贝、这是字、这是诗……不能踩字!”

      听到“字”,村民们面色一变、肃然起敬。

      他们敬畏地看着沙地上的凹陷与划痕,刚才差点踩平文字的村民更是心有余悸,他咽了口唾沫,颤着声音问道:“这是刚才天上的天书吗?”

      “这是诗圣杜甫的诗。”男孩把手指从嘴里拿了出来,含含糊糊地补充。小孩子记忆力更好,而且不用干农活,所以他听得也更认真。

      “什么新婚、垂老、无家……听起来倒像是俺们过的苦日子。诗圣这是给俺们写的诗吗?”一个男人顺脚踩死了地里的害虫,颇感兴趣地接过话题:“读书人竟肯为俺们这种贱民写诗?”

      老书生背手起身,他欣赏着沙坑里的诗句,感慨万分:“何为圣?圣者,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眼底有民,为百姓作诗,这才是真正的诗圣。”

      “老秀才,那你给俺们讲讲诗圣到底说了什么呗?”男人拍拍身边的男孩脑袋,将他往前推了推:“让俺儿子学学!”

      “民生多艰。”老书生叹了口气,爱怜地看了眼咬手指的男孩,将木棍戳向左边:

      “这首《垂老别》,写得一对老人的遭遇。子孙都已战死,只剩下这对孤苦伶仃的老夫妻。现在前线人手不够,没牙的老翁也要被迫上战场。老头子深明大义,拐杖一扔,颤巍巍地出门当兵。临别之际,他听到屋里传来老妻的悲哭,她追出家门,含泪嘱托他要多穿衣、吃饱饭……”

      “老爷爷活不下来的。”男孩童言无忌,他看着面露悲伤的大人,奇怪道:“老婆婆不知道吗?”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老书生低头望着沙地里的诗句,不忍地解释道:“加餐之词,悲死而已,总归要留点念想,求个万一。”

      “换一首,换一首!”眼见自家没牙的老娘开始抹泪,村民王二赶紧招呼着老书生换一首诗,试图用别的内容分散老娘的注意力:“换新婚那首!那首听名字就喜庆些。”

      老书生神色复杂,拧眉打量要求换诗的村民:“王二,你不是月初才娶的媳妇儿?”

      “是啊,是啊。”王二摸了摸脑袋,憨笑起来。

      “媳妇割猪草去了,她干活可利索了。人也贤惠、孝顺,还……”王二黝黑的脸庞浮现一团几不可查地红晕,补充道,“还体贴,特别稀罕俺。”

      “我看是你稀罕人家吧!”有人大声起哄,村民们的脸上都挂着善意的微笑。

      老书生摇了摇头:“那你还是别听《新婚别》了。”

      “讲讲这个!”众人反倒来了兴致,不明白“别”字含义的他们露出期待的笑容,尤数新婚的王二笑得最为羞涩灿烂:“就听《新婚别》,讲讲这个吧,老秀才!”

      老书生深深叹气,木棍戳到了右前方:

      “这首《新婚别》,写的是刚结婚的夫妻遇到打仗。两人新婚第二天,妻子就要送丈夫去前线赴死。新娘肝肠寸断,想要和丈夫一同前往,但怕扰乱军心,只能在家守候。”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男孩睁着黑白分明的眼睛,含糊道:“好可怜的新嫁娘!才刚进门就要守寡了。”

      “你个小孩懂什么!”王二重重打了一下男孩的脑壳,像是被抽了一鞭似的跳了起来,急赤白脸道:“诗圣又没写她汉子死了,只要战争结束,她汉子一定能回来的,一定能回……”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王二的脸色却逐渐苍白,像是骤然落了霜的泥地,有种灰蒙蒙的悲哀。

      “还是不打仗好啊。”

      众人体贴地岔开话题,对着沙地里的文字恭敬跪拜:“求老天爷保佑、求诗圣保佑,一定不要打仗,让俺安安分分种一辈子田吧!”

      ……

      与百姓们的关注点略有不同,庙堂之上,文臣武将们对忙着拆解杜甫的这六首诗。

      他们逐字逐句地品读,抽丝剥茧地研究,试图从诗中提及的地名或文句中找到战争的线索。贞观一朝的大臣们尤其尽心,恨不得将每个字都掰开讨论。

      程知节气得眼斜鼻歪,将手中抄着《新安吏》的绢布重重砸在案上,愤怒低吼: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你看看,你看看,这就是他们的军队!人心涣散,布局错乱!这怎么能行呢?这能打胜仗?!”

      他的对面,李靖正在埋头钻研《潼关吏》,逐字逐句细细品读:“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这潼关倒是易守难攻,是个天然的防御要塞,如果在这里布兵,应当要将士……”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房玄龄将《垂老别》递给长孙无忌,斟酌点评:“辅机,刚才仙子讲了邺城之战,如果换成我们打仗,你能想到什么好办法么?”

      ……

      李世民忙得晕头转向。

      他一会儿被武将们拉着商讨战略,从“河阳”“潼关”再聊到“邺城”“新安”,手边的舆图堆满了案几;一会儿又被文臣们围在中间,被追着商讨运粮之策和抚民方略。

      “圣人,您来看看我们定的战后税赋!”房玄龄扯住李世民的胳膊,硬生生将他从武将堆里拔了出来:“臣以为,百姓……”

      李世民还没回过神,怀里就塞满了房玄龄写满方案的稿纸。

      程知节指着舆图滔滔不绝,说得那叫一个口干舌燥。
      他好不容易停下来吃口茶,回头一看,却发现身边的圣人居然没了踪影——我那看舆图的圣人呢?刚才还在我身边举沙盘布阵的圣人呢?

      “哎呀玄龄,你这儿先等等,我那十万火急,圣人先来看图!”

      程知节如一颗炮弹般冲入两人中间,推着李世民就往舆图边走:“臣刚才说的战术,圣人觉得如何?这潼关……”

      房玄龄气得吹胡子瞪眼,举着手里的绢布愤愤:“圣人,臣才说到一半!”

      “玄龄啊,你莫急!”李世民身不由己地被程知节推着前进,见自家爱卿在身后动怒,他无奈地扭头安抚:“朕一会儿、一会儿就来看!去去就回、去去就回!”

      “玄成?!”

      程知节的抢人计划也没有成功。
      不知何时,魏徵背着手堵在两人的必经之路上。

      程知节停下脚步,他紧紧攥着李世民的袖袍不肯放手,生怕其他人窜出来抢圣人。见魏徵面无表情,程知节谨慎开口:“玄成,如果你要建言献策,得按次序来。你排玄龄后头,先去旁边等吧。”

      “臣不献策。”

      魏徵慢条斯理地摇摇头,从袖子里抽出一块绢布,绢布上赫然是《石壕吏》一诗。
      魏徵看了一眼李世民,低头念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圣人,这玄宗一朝,县吏趁夜捉人,又抓老妪服役,您怎么看?”

      李世民正想咆哮“不肖子孙干的荒唐事,朕还能怎么看”,但见魏徵似笑非笑,李世民一个激灵,陡然警觉。
      他上下打量着魏徵,小心翼翼地试探道:“实在荒唐。若是朕,非但不会允许,还要重重责罚这些昏吏。”

      魏徵表情淡淡,不置可否。他又从怀里掏出了一张绢布,这张绢布记着《新安吏》。魏征挑了一段,慢悠悠读给圣人听: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听到这里,李世民终于明白了魏徵的意思——

      年岁!
      李隆基不仅征兵老翁老妪,竟然还要中男上战场!

      贞观一朝,男子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
      出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贞观元年,李世民曾下令对全国男丁进行征点,点选二十一岁以上的丁男入伍服役。当时的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向圣人谏言:“中男虽未到十八岁,但对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这次也可一并征点。”

      军中缺人,李世民自然同意。可当这道诏令进入署敕时,魏征却接连驳回三四次,坚决反对,不肯签署。多征年幼之人不过徒增军中虚数,数量好听,效果却极其有限——但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是爹妈的儿,是女人的夫。

      李世民扪心自问,情况已经恶劣到了趁夜捉人,他不信李隆基的军队还会对中男施加训练。让中男上战场,说到底不过给副兵甲,让人送死而已。

      “去取铜镜来。”李世民脸色逐渐阴沉,他等不下去了。

      “圣人,您可有把握?还剩两次机会,千万慎重啊!”长孙无忌一边将铜镜递给李世民,一边反复叮咛:“圣人,这次申请,您一定要好好想,好好写!”

      李世民郑重点头,以指为笔,在铜镜上笔走龙蛇。几息后,他端详着铜镜上的文字,越看越满意,果断点击发送。

      “辅机放心,这次铁定能成!朕这次可是大手笔……”

      将铜镜递给长孙无忌,李世民摩拳擦掌、冷笑连连:“等小畜生通过了,看朕怎么收拾他!”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8章 【纪实诗】杜甫石壕吏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