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任盈盈的权谋与归隐 ...
-
笑傲江湖中的人物大多分成两派,一派是追求归隐,另一派追求权势,任盈盈应该属于归隐派的,但其对权势的掌控也曾被人诟病,比如在绿竹巷中享受着归隐的乐趣,可手中仍是权势滔天,我认为在归隐和权势中,任盈盈的主导思想是归隐,但其手段是对权力的掌控。
正如《笑傲江湖》后记中所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退隐也不是容易的事。刘正风追求艺术上的自由,重视莫逆于心的友谊,想金盆洗手;梅庄四友盼望在孤山隐姓埋名,享受琴棋书画的乐趣;他们都无法做到,卒以身殉,因为权力斗争不容许。
刘正风和曲洋相交被认为是祸害武林,嵩山派将之灭门之时,其余门派虽然没有站出来说嵩山派做得好,可他们的行为是默许的,而任盈盈和令狐冲相恋,虽然也曾有人阻拦,可大部分正派中人选择了无视,还有一部分选择赞同,比如莫大,此时的邪派众人则是举双手赞同的,归结原因,还是两者权势的不同,曲洋是日月神教的长老,可纵观全书,没有发现他有丝毫在日月神教中的权势,这里可以做猜测,曲洋在日月神教中属于元老级人物,而当东方不败当了教主之后,对元老级人物采取的是诛杀或者收回权势,所以曲洋到了这一步也只是一个空头长老,当然不能和手握重权的任盈盈相比。
有点偏题了,再拉回来哈,任盈盈想归隐,可是她不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归隐,她在归隐之前要把所有的隐患清除,所以我说对于任盈盈来说,主导思想是归隐,但要想太太平平的归隐,手段则是权势。
归隐这一条没什么说的,主导思想嘛,接下来主要说说任盈盈的权谋。
在任我行没有被东方不败关押西湖牢底的时候,任盈盈是在任我行的护佑之下的魔教小公主,那时候无忧无虑是真的,毕竟任我行虽然重视权力,可那是她唯一的女儿,总是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好的,可是在她七岁之后,风云突变,她成了前教主的女儿,东方不败为了掩人耳目或者是为了其他原因吧,将她奉为圣姑,也非常敬重,可是那毕竟和在自己父亲手下不一样的,谁能保证东方不败对她不曾起过杀害之心?
另外还有一点,任盈盈对任我行被东方不败关押西湖牢底有没有有点怀疑,我认为是有的,就在东方不败篡位之前,任盈盈都已经在端阳节的宴席上指出日月神教每年少一名长老,而向问天又说她心思之巧,实不属于大人,那么既然如此聪慧,任盈盈有没有对父亲的死起一点疑心呢?我认为是有的,她估计猜不到任我行没死,但一定会想到任我行出事和东方不败有关系,毕竟从逻辑上来说,在这件案中,东方不败得益最大,这一点任盈盈不会想不到。但当时的任盈盈一来没办法去查证,二来不得不说东方不败以前确实对她不错,比如说抱她上山采果子之类的,她的潜意识里不愿意相信对她好的人会杀了她的父亲,这种心态有点像后来令狐冲对岳不群的心态,“这些道理本来也不难明,只是他说什么也不会疑心到师父身上,或许内心深处,早已隐隐想到,但一碰到这念头的边缘,心思立即避开,既不愿多想,也不敢去想,直至此刻听到了仪和、仪清的话,这才无可规避。”
任盈盈对东方不败杀害自己父亲的怀疑,也是不愿多想、不敢去想,但纵然如此,她到底不是令狐冲,令狐冲完全是个感性的人,任盈盈则很理智,虽然不愿多想、不敢多想,但并非完全不防备,所以她有意无意的开始笼络人心。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即使东方不败是正常登位,任盈盈也不得不培养自己的亲信,毕竟东方不败不是她的父亲,若他日东方不败有了自己的子嗣(当然,作为读者,我们知道不可能了),那么这个教主之位给谁?前任教主的后裔、现任教主的子嗣,任盈盈虽然只想归隐,不想当教主,可是她的存在就是一个阻碍,东方不败为了自己的孩子就算任盈盈没有当教主的念头,也不得不除她。所以培养自己的权势,对于任盈盈来说是必须的。
有些文中曾说任盈盈的权势是东方不败所给,他要收回随时可以,其实大谬不然,细看原文,任盈盈的嫡系部队,也就是老头子、祖千秋这些人,即使到了任我行复出,任盈盈正式和东方不败决裂,他们也是义无反顾的跟随令狐冲上山救任盈盈。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任盈盈权势绝对不是东方不败想收回就收回的。
在这个地方再次说一下三尸脑神丹的问题,文中任盈盈对令狐冲说,这些人愿意跟着令狐冲上少林救自己,那是因为自己为他们求情向东方不败讨得三尸脑神丹的解药,但既然那时候任我行复出了,他们为什么还把任盈盈当成他们的主子?难道就没想过东方不败因此不给他们解药吗?我在上文中曾说过自己对三尸脑神丹的设想,那就是东方不败使用的三尸脑神丹还是任我行留下来的配方,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解释得通了,连带着为什么服用了任我行的三尸脑神丹的长老不怕东方不败三尸脑神丹的问题也讲通了,若在进一步说,那么任盈盈手中是否就有三尸脑神丹的解药毒药的配方?我认为相当有可能,任我行知道自己和东方不败当时的一斗难免,那么想个办法把控制教众的利器传给任盈盈,这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任盈盈当时虽只七岁,但已经很聪明了,任我行对她应该放心。
而我认为能掌握那一帮子桀骜不驯的江湖豪客,绝对不仅仅是三尸脑神丹,否则上少林的绝不会那么多人,虽然任盈盈对此解释是“来到少林寺的这数千豪客,当然并非都曾服过我求来的解药。但只要有一人受过我的恩惠,他的亲人好友、门下弟子、所属帮众等等,自然也都承我的情了。”若说承她的情,那么办点小事没问题,可这闯少林的事情弄不好是要把性命搭上去的,只是承情就这么做,似乎也太儿戏了,而且据任盈盈出场时候对江湖豪客的态度来看,她并不是那种类似虚竹一样的纯粹施恩的主儿,应该还是恩威并重型的,就在这恩威并重四个字上,其实她的权谋之术已经超过只知用威来压服教众的任我行和东方不败了。
这也是任盈盈存在自身缺陷的缘故,那就是武功,任盈盈的武功比之任我行和东方不败那是远远不如,所以在武侠世界中,对比他们两位,她是要吃亏的,如何弥补?当然用权谋了。其实任我行和东方不败威压教众那也是因为他们的武功登峰造极,在他们的心中,自己已经是神了,这些升斗小民何必多费心思,压得住就压,压不住杀之即可!
文中最后,任我行暴毙,众位长老和向问天一致举荐任盈盈做教主,一来是因为她是任教主的女儿,名正言顺,二来怕也是因为她恩威并重的手段和对神教外围教众的绝对掌控。
再说一下任盈盈和杨莲亭之间的关系,东方不败自宫练剑并迷上杨莲亭之后,其实日月神教真正的主子是杨莲亭,那时候杨莲亭若说不要在日月神教玩儿了,东方不败马上会带他走,可杨莲亭不是那种要归隐的人,当然要借着东方不败好好在日月神教得瑟一把,他在日月神教得瑟了,最不满的,估计就是以童百熊为首的,当年的东方不败亲信了,那时候的任我行亲信早已经不是被杀就是被逐了。
而东方不败的亲信大多数都是参与过篡位的,他们中的人不免认为自己助东方不败夺位有功,你杨莲亭这个黄口小儿在我们面前得瑟,真是气死我也,童百熊的话就很好表达了这些元老们的心态:“我和东方兄弟交朋友之时,哪里有你这小子了?当年我和东方兄弟出死入生,共历患难,你这乳臭小子生也没生下来,怎轮得到你来和我说话?”
杨莲亭在这些元老们心中的角色估计就和在令狐冲心目中的角色一样——东方不败的娈童,如果真是这样那没问题,杨莲亭虽然作威作福,心中不免惴惴,怕自己将来失宠,富贵荣华化为泡影。可惜,杨莲亭在这场游戏中扮演的并非是个娈童的角色,人家可是凌驾在东方不败头上的丈夫角色,闺阁之中,东方不败对这个丈夫杨莲亭是言听计从,并且温柔娴淑的,这让杨莲亭自信心大涨,连天下第一、神教教主的东方不败都对自己这样,自己是个何等样的大人物呀,可惜,当他从闺阁之中转到殿堂之上时却发现,在神教元老眼中的自己只是一个小丑、一个玩物,一上一下的巨大落差让他对这些元老自然恨之入骨,虽然他们帮过东方不败,可也不能这么不尊重他这个作为东方不败丈夫的杨莲亭呀,于是当然是腥风血雨的镇压。
而在这场血腥镇压中,任盈盈则是置身事外的,这些人是东方不败的亲信,杨莲亭镇压他们,那关她圣姑什么事?隔岸观虎斗是最正确的做法。而此时任盈盈的嫡系跟杨莲亭的矛盾几乎没有,他们这些人属于日月神教外围教众,上黑木崖的机会本来就少,对黑木崖上层的了解也不多,而且对黑木崖的上层原本就有敬畏之心,对他们而言,杨莲亭和童百熊一样,都是必须敬畏的人,因此杨莲亭或许还能在他们的恭敬中找到几分自信。
任盈盈对杨莲亭会是什么态度?鄙夷是肯定的,当时是封建社会,任盈盈又身居高位,娈童这个角色在任盈盈眼里估计连一个下人也不如。但两人的冲突不会太厉害,第一,任盈盈自持身份,又远在绿竹巷,跟杨莲亭见面的机会不多,而且以任盈盈的身份,不屑于和杨莲亭说话也是有的,不会主动找茬,这就让他们造成矛盾的机会很少;第二,当时黑木崖上最大的矛盾是杨莲亭和那些元老之间,任盈盈纵然看不惯杨莲亭,那点小矛盾在杨莲亭和那些元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下早就烟消云散了。
所以,在杨莲亭当政的这些年,任盈盈对神教外围的控制应该更加严密,权势更大。这也造成了任我行复出后能迅速夺回教中人等支持的缘故,毕竟神教外围势力已经变相的在任我行手中了,教中又被杨莲亭搞风搞雨的不太平,而且元老们对于东方不败的不作为心灰意冷,倒向任我行更是理所当然。
如果任我行不复出,那么任盈盈会怎么样,我认为主动干掉东方不败不可能,她会慢慢远离黑木崖,和令狐冲归隐,但手中权势不会一下子放掉,或许等东方不败退下了,新教主登位,她认为自己已经无后顾之忧了,这时候才彻底放手,而以当时任盈盈在日月神教中的权势,新教主若不经过她点头,恐怕这个教主之位也上不去,既然这样,任盈盈肯定支持一个对自己无害的人做教主,就像原著中选择向问天那样。
说了这么多,主要也只是想说任盈盈在权谋和归隐之中的统一,两者在别人身上或许不能同时存在,但在金庸笔下的任盈盈身上却是统一的,归隐是目的、权谋是手段,两者缺一不可。
其实,金庸如果能从任盈盈这个角色来写笑傲江湖的故事,应该别有一番风味,更好的诠释权力斗争和归隐这个主题,毕竟任盈盈这个在权力斗争中长大的人比令狐冲要看得透,看得深。
我试写的以任盈盈重生为主题的《笑傲江湖之盈盈一水间》则基本按照这个思路,当然文笔有限,不能将原著人物形象尽数展现,不过消遣读一下倒是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