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炫技 ...

  •   “老式锅包肉,不加番茄酱或其他酱料。料汁只有白糖和白醋,按三比二的比例调和。其中,在我翻阅大量资料和菜谱后,发现,上糊是最麻烦的一步。”
      陈潇瑜做饭时习惯带上套袖,系上李丽娟家里唯一的粉色兔子围裙,颇有种农村大席厨子的感觉。不过她在做菜上还是很认真的,因为初赛是在开学的两周后,胜阳还没有时间买菜和搭建好比赛场,所以初赛需要选手自己备菜,只提供了个灶子和大铁锅。更气人的是,选手需要精准说出这道菜的发源历史,以及点评。这和胜阳一如既往的处事风格一样雷人。
      “上糊的过程我看过,要用糊把肉片均匀裹上,直至近乎看不见肉的颜色。”
      陈潇瑜准备工作做的很足,这让还没准备菜品的徐莹有点着急。
      “小鱼儿,你都准备的这么充足了,我还没准备菜品,焦虑焦虑,得了,我还是先看着你来炫吧。”徐莹耸耸肩,无奈道。
      点火,李丽娟家的煤气灶有些年头,红色火焰一起一灭,愣是给徐莹看花了眼。
      陈潇瑜又费了些劲,随着“嘎达”一声,煤气灶总算是工作起来。陈潇瑜提前准备好了东西,不过她还要给徐莹讲解一番,也正好准备一下初赛的点评。
      “首先猪里脊肉切成约0.5CM厚片,用刀横向拍一下,说是可以更松散。接着碗中放盐,料酒去腥,抓拌十分钟。然后土豆淀粉加水,不要过多,充分泡开,以防油炸时发生爆炸事件。肉片加入,充分上糊,直至均匀裹上,几乎看不到肉的颜色。看,这是我提前准备好的。”陈潇瑜端起碗,碗内的肉片坨在一起,十分没有食欲,“油温五成热,就是把筷子放进去,周围会冒出小泡。下入肉片,炸至定型后,再进行翻面。”徐莹连连点头,又问道:“锅包肉的起源历史有许多说法,你打算怎么说?”
      “我查过许多资料和文献,我更相信‘道台府说’。”
      “就是郑兴文?”
      “对!据说是光绪年间,郑兴文幼时便随父进京,对烹饪颇感兴趣。偶然进入道台府学艺。有一次宴席,因俄国人酷爱酸甜口,于是郑兴文把原来的一道焦烧肉条,经过改良,取名锅爆肉,不过因为俄国人把‘爆’音读成‘包’所以就改名叫做锅包肉。”
      徐莹若有所思。陈潇瑜在讲述锅包肉的起源历史时,趁着这个功夫,肉片已经炸的金黄。盛出后,用筷子稍稍控了控油,放入盘中。
      “徐莹,帮我调个汁儿吧。我说你做就行。”
      “Okok,虽然比不上你,但是咱也不赖,说吧!”徐莹拍胸脯让陈潇瑜放一百个心。
      “白糖和白醋,按三比二的比例混合,顺便蒜切片,葱,青红椒和姜都切丝,我复炸一下肉片。”是的,想要锅包肉更酥脆,需要炸至金黄后待油温升高再次复炸30秒。
      “滋啦”一声响,金黄的肉片再进油锅,陈潇瑜数着30秒就那筛子把肉片捞出,现在就等料汁和配菜了。
      徐莹厨艺不如小鱼儿,但是好在她刀功了得,菜很快备齐,整齐码在盘中。“会很香的。”陈潇瑜自信满满的说道。锅中留了点底油,依次放入蒜片,姜丝,葱丝。倒入料汁,熬至拉丝状态。陈潇瑜用铲子铲起一些,微微发白的料汁果真如丝绸般缓缓下落。
      “抢答!接下来放肉片和青红椒,炒至青红椒断生,然后盘子给您放好了,可以关火来个颠锅嘛。”
      “答案正确,颠锅我试试吧。”陈潇瑜有点不确定,她还没有试过颠锅,况且李丽娟家的是口大铁锅……
      陈潇瑜左手紧握锅把,心中念着:先手腕往上然后往下就行,这样就行。
      锅中已经裹满料汁的金黄肉片和颜色鲜艳的青红椒一同起跳,但手腕的迅速下降又让它们极速下降至锅中,空气中还留着锅气。右手拿着锅铲配合食材起跳,迅速搅拌了几下。
      “哇!”这番炫技下来,徐莹对陈潇瑜的佩服变的更赤诚。
      陈潇瑜把肉片倒入盘中,瞬间满屋飘香。这一技炫下来,大冬天,陈师傅辛苦,额头上冒出汗珠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