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芦河村 ...

  •   93年11月云影

      在与世隔绝的村子住太久,看惯了抹布片随意拼接的“衣服”,王凯自己身上这团破布组成的玩意都仿佛格外得体,然而看到戴着皮革头盔的守卫,还有眼前村子里那些穿着堪称“精致”衣服的居民,你才会理解为什么上河村的村民会被轻视。

      眼前村落规模要比上河村大得多,它拥有结实的石头围墙和木头栅栏,守卫们虽然懒散,但身上佩戴的是结实的铁质剑,这是周边能获得的最好武器。

      平心而论,如果是让王凯来评判,眼前“文明人”的村子跟王凯之前所在的村子没什么不同,他们的房舍也一样简陋低矮,他们的小路也一样泥泞而充满排泄物的臭味,那些人乱糟糟的头发也因为长时间不清洗而油腻纠缠在一起,他们身上缝制相对精致、染有暗淡颜色的布衣并不能让王凯觉得好看哪怕一点点。

      曾经的王凯以为他们说话跟他所在的村子起码是相同的,但现在王凯很清楚的知道芦河村本地人使用的语言跟上河村的语言相差极大,几乎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当然了,王凯在芦河村生活过那么多年,自然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芦河村本地话,只不过现在并不是他显摆自己本事的好时机。

      上河村来了不少成年人,会说芦河村语言的屈指可数,也只有相当于村长的老头还有另一个中年人能磕磕绊绊跟他们说上话。

      往年来这里交易参薯的都是老头的儿子,然而自从去年冬天拉唬袭击了他的儿子以后他的儿子就没办法再在白天出门,也没法再来主持贸易。

      村里人把一包包参薯交给对面的人,那些人查看过参薯以后给领头的人数了大概二十几个扁扁的、黄澄澄的钱币,领头的人喜滋滋接过去,分给村里的村民。

      王凯的参薯带得恰到好处,刚刚够换来一枚钱币,这跟去年他用针线从村民手里换来的金币是一样的东西,纯度相当高,每一枚在对面世界都价值三千多块钱。

      上辈子王凯无知者无畏,肥着胆子跑不同城市的金店卖过许多金币,没被人收拾真的是老天保佑,这辈子他说什么都不会像上辈子那样脑残。

      不过,很奇妙不是吗?

      金子!

      用一兜参薯换到了金子!!!

      其他人都在用钱币换村子里才有的货物,一枚黄澄澄的钱币可以换一大碗盐,能换六七个木质器皿,十个钱币可以换一小件铁器……但王凯没心思去关注那些东西了,他只是玩弄着手里的金币,哪怕这东西在对面世界花不出去,看着依旧是赏心悦目。

      “嗨!小子,你要用你的钱币换点什么东西?”看凯因拿着黄色钱币端详,旁边一个相熟的中年男人问他。这个中年人是村里唯二会说芦河村方言的人,待会儿他负责交接参薯。

      王凯细细摩挲着钱币略显凹凸不平的表面,它里面像是有杂质,厚度并不均匀,但沉甸甸的手感非常迷人。

      “不了,送给你吧。”他一弹手指,金币带着清鸣旋转飞起,落到男人的手中。

      “送给我?”男人一脸怪异:“你专门用参薯换的,为什么送给我?”

      “我现在没有想要的东西。”王凯淡淡笑着回答。

      “你真奇怪。”男人疑惑地挠了挠头,收下了小礼物。他的孩子跟小凯因年纪差不多,现在正跟其他小孩眼巴巴看着那些芦河村的人摆出的小摊。

      这村子叫“芦河村”是因为村子另一边的地势很平缓,河水在那里汇进了一片湖泊,靠村子的部分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地,所以村子也叫“芦河”。

      其实曾经的王凯也只是根据村里人的形容翻译了这个名字,他也不知道那种能长比成年人还要高的水边植物算不算芦苇,事实上他生长在干旱的西北部,他所在的县城里没有河流也没有湖泊,上辈子这时候的他根本没见过芦苇。

      考虑到安全问题,芦河村不允许外来人成群结队进去,不过三三两两单独进村参观倒不受阻拦。跟王凯一起来的几个小孩跃跃欲试都很想进村去看一看,涨涨见识,但带他们来的大人们都不让他们进去,他们说芦河村里不安全。

      王凯自己曾经是芦河村的一份子,知道自己去芦河村之前这里的鬼样子,所以也劝告同来的孩子们别进村去。

      几年之前有过村里孩子偷跑进去逛然后在里头失踪的事情,当时大人们要集体进芦河村去找,但芦河村的人不同意,两边差点打起来,大人们在村外守了三天,只找到那孩子的尸体,至于人是怎么没的,芦河村的人都说不知道,也拒绝负责。

      在那之后好几年上河村都跟芦河村闹得很僵,要不是芦河村很需要储备粮食过冬,上河村也需要铁器跟盐,两个村子很可能不再来往。

      芦河村的地势使它比上河村交通更便利,本地有好几个识字的“文化人”,他们是普通村民眼中高贵的智者。

      高谭公国使用的文字一般是用木炭棒划在一种厚纸张上的,在以前的王凯眼中这些文字成串连接起来跟阿拉伯语或者连笔的英语有点相似,但书写方式和文字形状完全不同。

      这文字延续了许多年代,还没完全脱离古老的象形成分,辨认起来其实也非常简单。

      本地的“文化人”其实也是半桶水,没经过真正的科班学习,数字都没学懂,许多时候还在靠炭笔划下一个个圆圈来代表参薯的数量。

      手持炭笔的年轻人衣服比芦河村其他村民都要更加新,他的皮肤也是少有的细腻,跟其他土地里刨食的村民们形成鲜明对比,他得意洋洋抱着自己垫纸的木板在上面写写画画,上河村的大人和小孩都崇敬地望着他,眼里充满羡慕和敬畏。

      王凯上辈子跟对面的书记官交情不错,这会儿见到稚嫩的小伙子也很亲切,强忍住上前攀谈的冲动,只是在书记官视线扫过来的时候微微颔首。

      书记官也注意到了野人群里头唯一穿着“体面”衣服的男孩,那个男孩的衣服怪异的干净,仿佛与其他野人格格不入。

      “那小伙子是谁?”书记官用下巴示意。

      上河村跟他交接参薯的人回头看了一眼,发现书记官在说凯因,露出迟疑的表情:“啊……不能说,不能说。”

      “不能说?”书记官很奇怪:“为什么?”

      交接参薯的人也不说原因,闭着嘴当闷葫芦。小凯因叮嘱过不能说,他就不说。

      这时候上河村的老头正好换完一批货物,带人抬着东西回到上河村的人群里,书记官看到老头走到了那个男孩面前小声说了什么,男孩笑着看了一眼老头,对他赞许地点头,老头高高兴兴继续干活去了。

      书记官一直以为那老头就是野人里的“长老”或者“村长”什么的,没想到那老头会恭恭敬敬向那孩子做汇报……书记官意识到那个看起来低调的男孩恐怕才是这支队伍里头真正的领头人。

      书记官这人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官迷,心思细腻而且总喜欢疑神疑鬼瞎脑补,王凯只是托老头去问句话,老头问到了,他恭维老头本事大,就被书记官解读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

      但王凯是故意的。

      他要给书记官留下印象,这样下一次过来芦河村的时候才便于“开展工作”。

      自认为有点文化的人好奇心都重,从其他地方问不到那男孩的来历,书记官百爪挠心,眼看着天色渐晚,他忍不住大着胆子自己过去到野人群里,试着跟那个与众不同的男孩沟通。

      “你……能……听懂……我吗?”书记官尝试着用他学来的蹩脚野人语。

      那男孩抬抬眼没理他。

      “能……听懂……话吗?”书记官挥着胳膊和手,像一只猴子。

      那男孩笑着动了动嘴唇,声音很小,书记官很仔细才分辨清楚。

      “跟你这种数都不识,在纸板上画圈圈的家伙有什么好说的?”

      书记官如遭雷击,尴尬地站在原地,好一会儿才回过神。

      就算在芦河镇,懂得写字的人也是极少数,书记官身家显赫,是镇里有权势人家的后代,他学识确实不怎么样,可在这芦河村依旧是数一数二,从没有人能够这么直接的揭他老底!

      他连眼前男孩那一口流利的芦河村方言都忽略了,灰溜溜跑回去。

      村里人精打细算换东西花了不少时间,夜幕降临,大家都在篝火边吃东西聊天。其实上河村里的大人也都知道自己带来的参薯只能换到很少的东西,但起码芦河村的人也没把事情做得太绝太夸张,毕竟他们真的需要食物,而得罪上河村会让上河村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都不带参薯过来,芦河村有些人冬天就要饿肚子,甚至是熬不过冬天。

      交易完成,上河村的人也不可能连夜赶路回村,所以就地休息一晚上然后明天大早启程是他们的计划。

      王凯已经好久没有露天席地睡觉了,秋天的冷风吹得人脑门冰凉,面向火堆的那一边还好点,但背后就冷得浑身发抖。

      好在现在他贴近着地面,锻炼异能赋予王凯优秀的大地亲和,靠近岩块砂石和土壤的时候都会有大地属性的魔力持续蓄积在王凯身体里,所以他所感受到的寒冷其实远比其他人要轻微得多。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3章 芦河村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