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初中乘6路公交前往一中时总会有乘客在多安桥下车,明明公交站台上并没有“多安桥”这个停车点,但是在澧县这个小地方,乘客想在哪下,哪里就是停车点,当然是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除搭载公交车的时候会听见“多安桥”这个地名,在别处也多听见“多安桥”这几个字。
但是很惭愧,从小学便在澧县读书的我始终没有弄清它在哪,也并没有深入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仅仅是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到桥名的由来,有人说,该桥桥孔多,共十一孔,孔就是眼,应该叫“多眼桥”。在澧水一带方言中“眼”和“安”同音,都念an,只是声调略异。隔壁津市也确实有叫“三眼桥”、“一眼桥”的。也有人说此桥因是多大人和安大人所建,所以叫多安桥。大人姑妄言之,小孩子姑妄听之,莫衷一是。
一次偶然的机会,暑假的某天傍晚自文老汉粉馆出来后便踏上一座水上桥,这桥由木制成,乍一看像是倚靠榫卯结构支撑着,细看才可看见与岸边水泥路连接着的铁链,顺着这条直路和友人漫步于这木质的水上桥之上,约四五百米便有歇脚之处,行一段路便静坐在木椅之上,水面上的凉风吹散了夏日燥热的晚风,席席凉意扑面而来,晚风伴着木板发出的噔噔声不久便走到了桥的尽头,这虽是尽头,却也是开端。——沿着阶梯走上岸,便离别了木桥,踏上了多安桥。而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踏上这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桥梁。
我打量着这比我年长、曾护众人安康的“功臣”。这桥并不长,感觉不及木桥的三分之一,亦或许是我没有用脚去丈量它的缘故,导致低估了它的长度。该桥的桥头、桥尾、桥中各放了一块蓝色的拱门,与施工建筑区相似,亦或许是这拱门阻碍了视线,在视觉上缩短了它的长度。可抬头仰望,它在周边高楼的衬托之下显得分外渺小,与周围夜晚的霓虹灯格格不入,它表层的水泥路也早已破烂不堪,坑坑洼洼一片,过路的电动车与摩托车被颠得似在蹦跳一般,歪歪扭扭地经过我面前。我走至桥头,一块长约两米高约三四米的道路警告牌屹立于此,上面堆砌着政府的评估标准,对于评估标准我并没有兴趣去研究,但是最后评估结果里的“危桥”二字触动了我的神经,多安桥如一位返璞归真的智者,静静地偏安于城市一隅,沧桑而深邃。
要知道在《直隶澧州志·多安桥八景总图》中,多安桥曾经可是这样的盛状:“于澧州城东关外,桥长六十六丈,宽二丈四尺,共十一孔。中间石拱跨径五丈,高三丈二尺。其余两边孔跨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墩砌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桥两边砌镶石栏,桥头各竖石牌坊一座,又立石碑共二十块,刻记首倡官绅及乐捐者姓氏。桥中央建亭阁一座。”这静卧于澹河故道之上的多安桥,镌刻着澧城人的悲欢与荣辱;连接着澧州古城的落寞与辉煌,昨天、今天与未来;又如一位大隐于市的鸿儒,不显山,不露水,用历史的冷眼见证着澧州古城的沧桑变迁。
澧州城南滨兰江(澧水),东傍绣水(澹水)。澧州以东为洞庭湖冲击平原,进出州城都要渡过澹水,每每洪水泛滥之际,良田被淹,数人溺水,危机四伏。据《直隶澧州志·多安桥八景总图》“士民于是颂观察督修之仁,念予监修之力,请易澧江、绣水旧名,而名曰‘多安’。”
澧县县志记载:1935年,澧水、澹水、涔水暴涨丈余,洪水漫过桥面,桥石栏、亭阁等被洪流无情卷走。1943年11月11日,国军第四十四军为阻截日寇南犯,将多安桥三墩四孔炸毁,后又修复。1950年,澧县人民政府筹资将桥改为混凝土面,修葺一新,桥两边的栏杆也换成了铁柱、铁链。
修建多安桥是为了“九澧兹安澜”。九澧指湖南澧水干流及其8大支流,合称九澧。九澧兹安澜说九澧从此就波澜不惊,再也不会出现洪灾,当地百姓从此就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其实从多安桥建成后,澧水并没有真的波澜不起,在汛期常常会水漫房屋。好在多安桥在历经了重重的磨难后,仍一次次从水中浮出,重新连接起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