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那一声叹息 ...


  •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这是一首女子悼念丈夫的诗。藤葛爬满荆棘,蔹草蔓生,布满整个山坡,我的爱人埋葬在这里,谁来与他相伴?没有,他只能独眠于此。枕头依旧璀璨,锦被也依然绚烂,我的爱人却孤单的埋葬在这里,没有人陪伴。夏日漫长,冬夜寂寥,待我百年之后,和他共睡一穴。
      不知道为什么,对祭悼文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自古人死为大,对于死者应有一种敬重。人的感情有很多种,真情假意,错综复杂,难以理清。但是我想,至少,你对于至亲至爱之人最后的心声是不会掺假的,就只是一种纯纯粹粹的悲恸与哀伤。也许是因为从未近距离接触过死亡,所以看到那些悼念死者的文,心中无法涌起当事人那么浓烈的感情,反而是一种略微有些沉重的安宁,一种感受到了真挚情感的安宁。
      这首《葛生》是第一首使我产生触动的悼亡诗,诗中的女子痛失所爱,在爱人的坟前悲歌。“夏之日,冬之夜”短短六个字,只是直白的陈述,那种独自面对漫长的时光的无限孤寂与悲凉却一丝一丝溢出来,萦绕不去。生者与死者都如此孤单,思念愈来愈来重,令人越发难以承受,只等我百岁之后,我们同眠一处再也不分开。
      其实最早接触的悼亡文是《薤露》,小说中个别有个性的杀手喜欢杀人前来上这么一段。初看的时候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觉得人生如露珠一般转瞬即逝,而且一去不返,除了一点点悲凉一点点无奈外反而无端想起享乐主义者的“人生若朝露,行乐需及时”。后来知道挽歌最早似乎起于此,秦汉之际齐国田横因不肯降汉而自杀,他的门人悲伤之下做了两首丧歌,其中一首就是这首《薤露》,另一首则是《蒿里》。言人命如薤上露一般易于晞灭,又言魂魄归于蒿里。后来被人分开使用,《薤露》为王公贵人专用,《蒿里》被用于士大夫和平民。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悼亡诗中历来评价最高,写的最为情深意重,感人肺腑的当属元稹的五首《离思》了,尤其是这第四首。深爱的妻子在自己心目中如此完美,以后即使碰到再多再好的女子也无法入眼,她们同已逝的妻子相比,就如同水滴与沧海一般。元稹的妻子曾与他同甘苦共患难,夫妻二人互相扶持,元稹的确爱着他的妻子,妻子死后他写了许多悼念的诗文怀念亡妻。它们无论从文采上还是思想感情上都是上上之选,但是我并不是很喜欢,只因为元稹他言行不一致,没有遵守对亡妻的诺言。他后来不仅与许多女子有情感纠葛,而且再娶,这让我在读到那些诗文时多多少少会对诗中情感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或许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封建社会,他的行为再正常不过,没有人会去责怪,他自己也觉得理所应当,而且文以写心,他心中若没有真挚的情感,写出来的东西又如何能感动他人。或许我可以相信,至少在当时,在他怀念妻子的时刻那些感情是真诚的,只不过后来文人的风流本性作祟,不甘寂寞而再入花丛。

      电视剧《天国的嫁衣》里将妻子视为灵魂伴侣,爱人就是另一半的自己,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也。爱人的逝去往往令人痛不欲生,而骨肉亲情所带来的那份血浓于水的羁绊一旦失去,也同样令人哀不自胜。
      祭悼亲人的文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不同,韩愈的文中多是对于二人过往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波折的回忆,对多舛的命运的感慨中不觉地流露出对十二郎的怜惜;袁枚的《祭妹文》更多的注重了兄妹二人间的点滴琐事,真情萦绕其中,读起来颇有归有光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与言语之外”的感觉。
      《祭妹文》的开头大略介绍了妹妹的坟冢所在地,并为她因坚贞而受苦感到自责。在接下来的文段中作者陷入了长长的回忆,儿时共同嬉戏,抓捕蟋蟀;一起温读《缁衣》,引得夫子笑赞;哥哥出门远游,妹妹掎裳悲恸;哥哥衣锦还乡妹妹扶案而出,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兄妹共处的欢欣喜乐已一去不返。袁枚在回忆过往的同时联系现实的种种,今昔的强烈反差令人恸上加恸。
      接下来的回忆是二人成年后的经历,妹妹在忍受了夫家的种种不堪对待后终于回家,开始扶持家中。哥哥生病时,妹妹悉心照料,并为哥哥讲各种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消乏解闷。妹妹病中向远游在外的哥哥隐瞒病情,哥哥在最后的时刻有所感应,急忙赶回,终究迟了一步,天人两隔。以后要是再生病,该到哪里去叫你?我们又何时才能再见?“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想相见而难以相见,悲恸之情溢于言表。后面仔细交代了妹妹的身后之事,但又不由想到自己的身后事——“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以兄送妹比起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也不遑多让。
      通篇文章情深意切,对妹妹的爱怜,对自己未尽责任的悔恨,对妹妹早逝的悲痛溢满字里行间,真情涌动下引发人强烈的共鸣。

      或许是不曾直面生死,也不喜欢承受太过慎重的感情,祭悼文中最得我心的是晋代隐士陶渊明的《挽歌》和《自祭文》,他为自己写的丧歌和祭文。他写这些不是担心死后没人能写,只是单纯地想表达超脱生死的人生观念。“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生死是自然规律,寿命长短不是命定。“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后得失荣辱都不再重要,生前又何必太过在意。“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把酒喝够。《自祭文》最后一句“人生实难,死如之何?”令人强烈地生出“生而何欢,死亦何苦”的感触,虽说略显消极,但这是他淡看生死的洒脱,记得他那篇自由不羁《归去来兮辞》也有一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死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不过与山化为一体罢了。
      读祭悼文一直没有给我带来太过沉重的感觉,或许是我情感不够丰富,人生经历不够,或许是我习惯过滤掉所看文章中太过消极的因素,往好的方面看。每次翻开一篇悼亡诗或祭文,浅浅的去体会其中的悲伤,那种感觉恰似一声轻叹,两分忧伤,三分寂寥,五分的平和与宁静。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