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3、八十三章 ...

  •   且说许氏那日许诺了要做点心请元娘吃。她倒也不是随口一说,等到三朝回门过后,五郎的铺子重新开了门,她也空闲了下来,就约了霜降去买食材,预备做花糕。
      花糕这样的东西,是蜀州的百姓们常做的。按着季节和节气,有甚样的花,就可以去采了来,或是洗净了和到面团里去,或是加了糖熬了酱来做点心馅儿,都是常用的做法。
      时下正是九月中旬,夏天的余韵还没过去,秋天的气息却已经缓缓逼近了。
      这时候做菊花糕,那是最应景的了。
      要做菊花糕,选用的也并不是甚么名贵的品种,选用最常见的□□就好。
      这样的□□,路上总有老妇或是年青的娘子,提着篮子叫卖。一捆卖二十个大钱。娇嫩的花瓣儿还带着露珠,越是新鲜的越是能卖上价钱。
      之所以要带了霜降去,原因有两个,一个呢,是许氏原本的家是不在西市这头的,有许多路,她并不熟悉。二呢,则是她到底是新妇,有些沈家的相熟人家她并不认得,就怕和相熟的人家碰了面,她都不知道,白白的叫人说她没礼数,给娘家婆家丢脸。
      霜降三月里接了一幅麻姑拜寿图,是等人高的,绣得要栩栩如生,这自然很费功夫,倒得如今九月里了,也才不过绣了三分之一。
      她绣花也并不是只常常坐在房里赶工,她的阿奶做过绣娘,她自己前世也是,自然知道,这样对眼睛和颈椎并不好,所以总是要时不时地歇一歇。
      五郎娶了许氏,觉得娘子哪儿都好,就是太过温柔,只怕她性子软,面皮薄,容易受委屈,特特地瞒着许氏来托付了霜降,请妹妹多帮他照顾着许氏。
      有句话说得好,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苏氏夫妻心疼孩子,尤其更心疼幼女,有时霜降的话,苏氏夫妻更愿意听。
      他端的是怕许氏才嫁进来,甚都不熟悉,要是有甚事做的不妥当了,有妹妹在,也好帮着圆一圆。
      许氏的性格坚韧温和,很合霜降的脾气,就是五郎不说,她也愿意同许氏交好的。
      故此许氏一来约她,她就笑眯眯的应了:"五嫂嫂才来不知道,若是买花,咱们巷子前头的三春巷子口,卖花的摊主才算是多呢。这时节,卖菊花的,卖桂花的,还有荷花的,栀子花的都有着呢。不过,如今荷花和栀子花,价格倒是涨了不少。"
      许氏就道:"这是自然的,如今都是九月里了,荷花和栀子花可算是紧俏的花,能遇着就已经不错了。"
      霜降倒也笑着点点头。不管是花果还是菜蔬,自然都是当季的时候价格便宜,一旦过季了,再有,那价格都会涨。
      姑嫂两个手挽着手,亲亲热热地出了门。
      今日跟着的是桃花,杏花叫霜降打发去给崔如松送了些自家做的点心和衣物。
      她做的针线自然只有崔如松有。但不管是补药还是点心,霜降都是准备得有多余的,方便崔如松分给弟妹们。
      崔如松毕竟有两个弟弟,尤其是二郎崔如柏还定了亲,她这个做长嫂的,哪里好常常点了名给他送东西?总是要避嫌的呀!
      所以霜降往往都不说给谁,而是准备了包袱里头准备两份。崔如松一眼就知道,另一份是叫他给弟弟妹妹们分一分。
      这对未婚夫妻两个,虽说见面并不多,但每每也总能把对方的意思猜个差不离。
      这也是霜降觉得,嫁给崔如松并不让人讨厌的一点。
      姑嫂两个逛了一个多时辰,眼见得太阳渐渐的烈起来了,才意犹未尽地回去。如今虽说是九月里,可秋老虎的威力,还是不容小觑的,这降温全靠扇子的时代,中暑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中午天气热,灶房里头更是热,所以许氏就跟霜降约定了,半下午时来做,请霜降来帮忙。
      说是帮忙,也不过就是姑嫂两个一起聊天的幌子罢了。
      灶房里有女使,哪里就需要主子来帮忙呢?
      李妈妈也都回去了,她年岁大了,苏氏也很关心这个忠心的老妈妈的身子,特特嘱咐了,叫她少操劳,把这群女使们带出来,她指挥也就是了。
      到底沈家还是普通百姓起来的,经历过普通人的艰苦,并没觉得,奴仆天生就是该为主子生,为主子死,不把奴仆当人看。
      苏氏体恤下人们劳累,从五月里就开始,每天都煮两大锅绿豆汤,放在井里湃过了,家里的仆役们要喝,只管舀就是。端的是怕他们热的中了暑热。
      厨房里当差的女使们,也都每个月多加两百钱的月钱,算是补偿她们的辛苦。
      苏氏如是说:"从来就没有要想马儿跑,还不给马儿吃草的道理。我对他们好些,他们也才会认认真真的替我们家办事。那些不把仆役当人看的主家,总是不可能叫仆役们忠心办差。"
      不过,她又告诫女儿:"但不能一味宽和,叫他们觉得你好说话,心肠软,做事就敷衍起来,你要把规矩立在那,该罚就罚,该赏就赏,做到赏罚分明,他们才会服你,怕你,敬你。你说的话,他们才会一丝不苟的执行。"
      霜降点点头,默默了记了下来。她虽然有前世的记忆,但要说在这里的生活经验,十个她也赶不上一个苏氏。
      苏氏能懂得这么多,也全靠她那已经死了十年的老祖母。
      这位老祖母,年轻时是在一个五品官府里,给人家的夫人做贴身女使的,五岁被卖进去,十八岁做到了二等女使,出嫁时夫人还送了她一套嫁妆。
      老祖母人很通透,夫人身边的女使,除了做妾,就只有嫁个普通人,这两条路。给人做妾,瞧着是穿金戴银吃香喝辣的,实际上生死都捏在主母手里,就是生了孩子,要是惹了主母不高兴,罚跪打板子的也比比皆是,有不受宠的妾室,还不如她这样的女使有体面。
      她就自己攒了一笔嫁妆,在所有待嫁对象里头,选了家底最薄,但最为老实憨厚的苏老太爷。钱,她不缺的,缺的就是人品。
      果然她嫁了过去,苏老太爷听她的话听了一辈子。所有的孩子里,她最喜欢苏氏这个小孙女,苏氏能有如今,全靠这位老祖母的言传身教。
      苏家若不是苏氏的叔叔,也就是大苏氏的亲弟弟,苏四太爷,当年赌博,赌得败光了一半家业,自己也没脸见人,投湖自尽,或许早就是十里八村的一号富户了。
      可如今,却只是一般人家罢了。
      大苏氏当年也就是因为苏氏聪明能干,才力排众议,给二儿子聘了她做新妇。
      霜降刚回到房间,就看着杏花回来了,小脸儿热的通红,霜降就赶紧叫桃花:"快去给你妹妹打碗绿豆汤来,再去井里打桶水,给擦擦脸,瞧这脸儿,通红!想是热得很了。"
      "是,小的这就去。"桃花心疼地看了一眼妹妹,利索地出门去打水,端绿豆汤。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霜降也心疼自己的女使,但宁远府的风俗,送礼就没有晚上去的——好事总是来的早,这是宁远府的一个风俗。
      因此,不管是送礼,报喜,还是媒人说亲,都是选择上午,只有少数的人不在乎这个风俗。
      所以只好委屈杏花跑一趟了。不过好在杏花来回都是坐的骡车,倒比走路的好的多。
      她咕噜噜的喝完一碗绿豆汤,这才感觉嘴里热的冒烟的感觉弱了下去。
      她开口道:"娘子,小的去送东西,恰巧碰着姑爷接圣旨呢!说是咱们姑爷英勇善战,有勇有谋,就升了七品校尉赏了黄金一百两呢!"
      "果真?"霜降笑意爬上脸颊。谁不希望嫁的郎君是个有出息,有能为的呢?崔如松靠自己的本事爬到七品的位子上,她当然替他高兴。
      "可不是?小的亲耳听见天使大人念的圣旨。这一批的升官儿的圣旨,可就咱们姑爷同颐安府的章大人,是圣人亲自发的圣旨呢!"杏花长这么大,只在戏文里头听过圣旨,如今她亲眼见着了,小女使的心里也是很激动。
      其实这一回升官的很多,毕竟这是一场较大的战役。但类似刘将军,韩将军等人,就是要升,也只能等任期满了,回京都再升——蜀州军营将军的最高官品就是三品。
      所以他们的就按下不表,圣人只赏赐了金银财物,升职的事情,还得等到回京都述职。
      另外,一些需要升职的官员,那些官位本身就很低,比如伍长升什长,什长升百夫长这样,连品级都没有的,刘将军拟定的名单上,圣人就直接御笔朱批一个"准"字,就算数了。
      只有崔如松,章越两个,官品不大不小,但立的功劳大到是不能赏些金银财物就轻轻揭过的,圣人就特地发了圣旨下来。
      其实按照崔如松的功劳,他就是升到从六品也是可以的,刘将军为他请功的奏折上,也是写的拟升职从六品副统制,但他太年轻了,圣人斟酌许久,还是决定压一压他,圣人惜才,他害怕这样一个年轻的人才,步子迈的太大,反而造成伤仲永的局面。
      他希望崔如松能够好好的沉淀自己,稳扎稳打地越走越远。
      所以,圣人只把他的官位升到了正七品,但原先预备给的五百两白银的赏赐,换成了黄金百两,也算是给这个年轻人的一点补偿。
      章越倒是顺利地升到了从六品。不过,他自己很清楚,他的官位或许就到六品。因为他马上就要四十岁了,要想升到五品,要么就是死一片——他再立下这样的功劳,要么就是倒一排——同样都是六品竞争五品的官员,都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升官考核。那他就能行。
      五品是一个坎儿,要么是你自己本身功劳很大,要么就是背景不错。可章越的老爹,退下来之前才不过是个千夫长,他是没有背景的,争不过同样的官位,但背景比他强的同僚。
      除非他还能立下这样的功劳,可他已经快四十了,他能感觉到自己身体里力量缓缓的在流逝,已经不如年轻时的自己了。军营五十岁就必须要退下来,但西越这回可是被打怕了,十年内或许不会再有下一次战争。
      不过这样也很好——能好好的活着,哪怕官位就卡死在这儿,也比眼睁睁的看着的属下们送命来的好。章越这样想着。
      崔如柏这回也顺利升职千夫长,但他可没有他大哥的殊荣,就是刘将军签发的任命书一封,以及一百两赏银。
      崔如榆升到了什长——按理说他应该只能升一级,虽然他失去了一只手,但他毕竟是个十岁的小郎,他对于敌军的攻击力确实是不足以升两级的。
      但他只有十岁,还失去了一只手,刘将军觉得对这些娃娃兵们很愧疚,出于这样的心理,崔如榆连升两级,获得八十两的赏银。
      活着的娃娃兵们,大多都是做到了伍长或者什长,死去的孩子们,则获得了九十两的抚恤金——这远远超过了普通大头兵三十两抚恤金的标准。这是圣人和将军们对于孩子们的愧疚。他们原本不用死的,如果不是缺乏兵源,孩子们应该还在田间地里撒欢,或是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他们还不到最低的入营年岁,却因为这次战争不得不用稚嫩的双手握着刀柄,不得不成为了刀下的亡魂——可他们本来可以不用死的。
      死去的孩子们比活着的多了很多很多。招收的四百名娃娃兵,活着的只有不到一百个。而且全须全尾,四肢完整的孩子,屈指可数。
      他们终究只是孩子,哪怕天天训练,但还是和当兵好些年的兵士有战力上的差距。
      所以当崔如柏自责自己没保护好弟弟时,崔如榆还反过来安慰哥哥:"这已经很好了,二哥!我至少还活着,失去的也只是左手,可我常用的右手还在啊,比起那些不能活着回来的,我已经足够幸运了。"
      战争是残酷的,哪怕崔如松连升两级,他也不能高兴起来。哪怕升的慢一点呢,他也希望不要再有第二次这样的战争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83章 八十三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