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7、第七十七章 ...

  •   所以交往的人家多了,送的节礼也会多。苏氏婆媳早早地就吩咐准备起来了。甚么交情的人家送甚样的礼,都列的清清楚楚。
      苏氏一边跟朱氏列单子,一边腾出空来教导女儿和侄女。
      "送礼当然很有个讲究。譬如你外祖母那头,苏家是普通庄户人家,并不算多有钱,所以咱们得考虑到实际情况,送绸缎绫罗,他们也穿不出去,所以多送一些质量好的细棉布就是了。他们是你啊娘我的至亲,所以月饼就按甜咸各四盒的来送,再加一些糍粑,鸡鸭就对了。可若是董大人家,粽子送各两串就够了,但细棉布是拿不出手的,所以咱们得准备两匹绸子,两匹缎子。杨官人家是北边儿来的,吃不惯咸月饼,咱们就不必再拿咸月饼去了,直接送四盒甜月饼。旁的鸡鸭,点心,酒品之类,也看着办。你们明白了?"苏氏细细的说清楚。
      朱氏补充道:"当然,送礼物之前,也要打听打听清楚收礼主妇的喜好。若是像刚刚娘说的,杨官人阖家都不爱吃咸月饼,咱们却送了咸月饼去。难免惹得别人心里不快。送节礼为的是个结缘,拉近关系,若惹得别人心里不快,就本末倒置了。"
      苏氏点点头,又说:"还有一点,也要考虑亲戚们的回礼。譬如你外祖母,哪怕我再心疼他们,但我也不会按照给董大人的礼数去送,为的就是怕送礼过重,你外祖母他们还不起,倒是增加了负担。"
      见霜降和四娘若有所思的点头。
      苏氏就笑道:"这么着,光说呢,也瞧不出个甚来。三郎媳妇,你把那边帖子上的名单给她两个一人一张。你们试着拿纸来,先草拟一下给这两张帖子上头几户人家的送礼规格。"
      朱氏点头应是。
      霜降拿到的一张,上头有五户人家。分别是兴顺商号林家,府城董大人麾下八品小官何家,朱氏的娘家朱家,许元娘家,以及禄哥儿的先生蒋家。
      她拿着这张单子就知道,这上头的人家分量都不轻。
      朱家许家自不必说,是两位嫂嫂的娘家。林家既是四娘的婆家,又是三哥预备的合作对象之一。何大人虽说官位不大,但他掌管西市铺子的扩张和商铺审批,是个肥差,当年沈家布庄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的扩张为两层小楼,就是因为走通了董大人和何大人的路子。这层关系是不能断的,保不齐家里铺子甚时候又要找上门去,所以也轻忽不得。禄哥儿的先生,时下重视天地君亲师,既是禄哥儿的启蒙先生,那自然也值得厚礼。
      霜降思索了片刻,才偏头叫了杏花磨墨,铺纸。
      在纸上头一一写下:
      兴顺商号林家,赠月饼甜咸各四盒,鸡一对,绸两匹,状元红两坛,糍粑一盒。
      朱家许家,赠月饼甜咸各四盒,鸡一对,细棉布四匹,青梅酒两坛,糍粑一盒。
      何家,赠月饼甜咸各两盒,青花细绸两匹,妆花缎子两匹,糍粑一盒,状元红两坛。
      蒋家,赠月饼甜咸各两盒,碧潭春雪两罐,宣州狼毫一对,糍粑一盒。
      写完,她轻轻吹了吹,墨迹稍干,就拿给苏氏瞧。
      苏氏边看边提问:"为甚林家送状元红,许家朱家送青梅酒?为甚蒋家不送布料,送茶叶和狼毫?"
      霜降胸有成竹的答道:"林家太太和林郎君都是身体康健的,自然送烈一些的状元红。但朱家伯伯岁数大了,时常有病痛,许家小郎尚且不足十岁,都不宜饮烈酒,故而送温和酸甜的果酒。蒋先生是文人,爱品茶,我想,送两罐哥哥自州府带来的茶叶和狼毫笔,比起布料来更能让他高兴。"
      苏氏连连点头,又道:"不错不错。那你说一说,为何林,朱,许三家送月饼甜咸各四盒,鸡一对,蒋家何家却是各两盒?"
      霜降答道:"娘先前说过,既要考虑收礼人的情况,也要考虑跟咱家的远近亲疏。林家是四妹妹的夫婿,朱家许家是咱们家的亲家,都算亲近的亲属,自然按亲戚的规矩来。蒋家何家并非亲属,自然就按普通交往的来。"
      苏氏满意的点头:"好,很好,你做的很好,我没甚么要改的,李妈妈,把这张单子拿下去,给这几家的,就按你家三娘子写的备礼。"
      女儿做的好,苏氏当然要奖励:"晚间桌上添一道三娘爱吃的口水鸡。"
      李妈妈点头道:"是了,太太。"见李妈妈退下时,揉了揉腰的背影。
      苏氏就想,李妈妈跟着苏氏这些年,一直尽心尽力,可她阴天就腰疼的毛病算是老毛病了,苏氏实在也不忍心叫她带着病天天操劳过度。
      于是她跟朱氏说:"明儿你带些银子,去找王娘子买两三个能做事的婆子也好,女使也好,叫她们也替一替李妈妈。她年岁也大了,又腰疼,哪里能天天天不亮就起来忙到晚上呢?兰花又太小了,厨房也不能全交给她一个孩子。"
      朱氏点头,又笑着奉承苏氏:"娘真是心慈。"
      正说着话,四娘也写好了,忐忑的拿给苏氏瞧。
      苏氏也就停下了话茬子,展开看。
      这一看就皱眉。
      "四娘,你与我说一说,怎的送李家是四匹洗面布,送刘家却是两匹缎子呢?"李家是四郎新妇李氏的娘家,家里不富裕,刘家是大伯母和二郎媳妇小刘氏的娘家,家里是酿酒的,比起李家来说要富裕些。但并没到可以把缎子时时做了衣裳穿出去的地步,甚至他们家里比起沈大伯家还差一些儿。
      四娘有些忐忑:"二伯母您说了,要瞧家境,四嫂家里不如大伯母娘家好,故此我就给刘家送两匹缎子。"
      苏氏循循善诱:"那你可曾瞧见你大伯母年年送节礼给娘家送的是缎子?"
      "并不曾,大伯母也送的细棉布。"四娘说的这话,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既大伯母这亲女儿亲妹妹都只是送了细棉布,想必刘家必定不到能做缎子衣裳穿出去的地步。是她想当然了。
      苏氏道:"送礼虽说要看家境的对比,但并不能瞧着比较。你要看他家平日是甚么生活水平。不能想当然,他家比起李家富裕些,就拔高层次。明白了?"
      四娘点头:"我明白了,二伯母。给刘家的礼,也应是跟李家一样,是四匹细棉布。"
      苏氏又问道:"那么,你再细想想,刘家是酿酒的生计,咱们再送酒,该是不该?"
      苏氏一说刘家是酿酒的,四娘一下子恍然大悟:"那就不该了。他家酿酒的,我们就不应当再送了酒。一个是他家本就有的,二是酒品不是他家买的,怕他家瞧着心里不快。——二伯母,是我思虑不周了。"
      刘家虽说也有姻亲关系,但他家隔得远,故而就连刘氏和小刘氏,也并不是时时都要从娘家去买酒的。
      苏氏又点出四娘两个小问题,才点评:"大面上过得去,但思虑不太周全,还得多练练才好。四娘,你与三娘日后都是掌家的娘子,四时八节,人情往来像喝水一样频繁,要做到出彩不容易,但我只求你们不出错,也就是了。明日用过了早食,你们再来,我教你们筹备中秋家宴。"
      因着大苏氏跟着二儿子过活,故此年年中秋和春节,大房和三房都聚集在沈荣仲这里来吃一顿夕食。
      中秋家宴的筹备,霜降也曾帮着大姐或者母亲打过下手,但真的全程的筹备,苏氏还并没有完整的教过她。
      "是,女儿/侄女知道了。"霜降同四娘齐声道。
      "你们学了这些时辰,怕也累了,回去歇着罢,也把你们的针线做一做才是。"苏氏提醒道,"可别到了正日子上,拿不出礼来。"这话多是对着四娘说的,霜降会讨巧,手也快,基本没出现过纰漏。四娘性子懒散了些,苏氏才故意提醒一下。
      第二日,朱氏果然就带着冬雨和李妈妈去挑了人。她说:"是李妈妈手底下的人,总要李妈妈自己看过了才作数。"
      苏氏也就同意李妈妈跟着去了。
      买了三个女使回来:最年长的是孙婆子,三十三岁了,原是大户人家做灶上活计的二厨,因着主家犯事下了狱,他们这些奴仆也跟着被发卖。
      李妈妈瞧着她眼睛老实,没有野心,手上又都是老茧,觉得她是勤快能干的人,就选了她。
      第二的是吴婆子,其实按理说她才二十五岁,若是平民,是能被叫做一声吴娘子的,但她成了奴,平民女眷用的娘子一词就不合适了,只好叫她婆子。她也是同孙婆子一个主家,不过她是从前浣衣房的人,两个没甚交情。厨下手艺一般,但她力气大,又勤快。也算是可取之处。
      最年轻的叫做夏栀,今年十八岁,也是她们一个主家出来的,这夏栀从前是伺候主家小娘子的三等女使,虽说是伺候小娘子的,但因为只是三等女使,并不能近小娘子身前,故此她平日也需要做不少活计的。这个,是给许氏预备的。
      再对许氏有敌意,但朱氏仍然是个聪明人。她自己有了女使,总不能叫后来的弟妹没有?就是她不提,她那总是为弟弟妹妹着想的夫君也是要提的,与其他说了叫她办,不如她自己办了,也好得一个贤惠的名头。
      再说了朱氏当然没有那么好心,这个夏栀可不像冬雨,毁了容,不愿意嫁人,她是不算好看,可也能称一句清秀佳人。岁数是比五郎大了些,可并不是对许氏全无威胁。
      若是许氏运气好,这夏栀是个忠心的,那自然大家都要夸她会挑人,怎么说也得吃许氏一个感激。
      若是许氏运气不好,这夏栀有野心,那么许氏跟夏栀争起来,自然就没有空闲去与她争甚么管家权了。
      总之,怎么说,她朱氏都是稳赚不赔的。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7章 第七十七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