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0、一百三十章 ...
-
第二日一早,崔如松跟两个弟弟一道儿去当值。
西山营一年三考,年初三月,考一次,年中七月或者八月考一次,年尾十二月考一次。
三次考评等级,优平劣三等,再结合功劳簿,定下一年的等级。看是该升,该降还是该赏该罚。
一般来说,年中这一次考评过后,就是根据去年一年的等级来赏罚的时候了。
一日考评一个品级的官员。今日就恰好考评九品千夫长。
越是品级越多的,官员人数也就越多,以至于千夫长们不得不分两天来考完。
考评时,也需得岔开,也就是说,崔如松麾下的所有千夫长,都轮不到崔如松以及他手下的七八品官员给他们评分。评分的队伍包括了,一名五品将军,一名六品统制,一名七品校尉,一名八品都头。
若是他们四人当中,有一个劣等,那么该次评级直接为平。若是有两个劣等,直接为劣。只有三优一平,或者全优,方可评级为优。
这样严格的评分,也是为了促使官员们的水平不下降。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或许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葬送一个队伍的性命,因此,一个队伍的领头人,必须要有足够的素质和本领。
千夫长虽然在西山营算不上很高的官,但手下也管着好几个百夫长,数百名士兵,在任务执行当中,往往作为小队的领头人带着手下人去执行任务,他们的本领如何,也就绝大多数决定了他们所带队伍的胜负如何。
崔如柏早就不是第一回考评了,就连兄长崔如松都懒得再嘱咐他甚么。
他只是说"阿榆,你跟着我,好好瞧瞧千夫长们的考评,你也仔细想想,如果你要升到千夫长,你能不能做到。"
崔如榆失去了一只手掌,只能管后勤,但是这小子着实聪明能干,从小哥哥们当值管不着他,橘小娘更别说了,能把饭按时煮给他吃就不错了。
这小子得闲就四处观摩,虽少了一只手掌,但如今竟然也能在崔如松麾下二十个百夫长里面排第三。
他的武器是一把赶山鞭,少了一只手,对他来说是个缺陷,但崔如榆足够努力,后勤清闲,他就总是练习,到如今竟比双手健全的人还强些儿。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想上战场。崔如榆见过战场的残酷,也见过血流成河的惨烈,但正是这样,小郎君心里更坚定了要去战场的愿望——他要跟哥哥们一样,堂堂正正的站在战场上,保护蜀州子民。他要替当年死去的那些娃娃兵们,那些他的朋友们,去杀更多的敌人,连带着他们的份儿。为着这个想法,崔如榆时时刻刻都在磨炼自己,他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站在战场上,而不是在被保护好的后方管着柴米油盐的后勤。
崔如松又是欣慰又是心疼。少了一只手,能练成如今这模样,弟弟不晓得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
弟弟想上战场,崔如松当然不会反对,阿榆能做到百夫长,是因为当年那场战争,作为为数不多的存活的娃娃兵,将军们对他愧疚,所以他才能升得那么快。
不过,愧疚是一回事,如果啊榆没有足够的,能够说服大家的本领,他一个缺了一只手的后勤管理者要想转正面战场,谈何容易?
百夫长的考评在十日之后,崔如松也希望,今日的千夫长考评能给弟弟带来一些启发,只要弟弟在百夫长考评里的武技拿到优等,那么后面他再提出把崔如榆转正面战场,就少有人反对了。
这头西山营的考评如火如荼.
霜降也把准备好的回门礼递给了凤仙。
礼物很丰富:一对红尾鲤鱼,足有十斤重,一对绑好脚的母鸡,一对兔子,一刀猪肉,两坛黄酒,四封点心,两匹细棉布,两匹绸子,还有给凤仙侄儿侄女们一人五百钱的红封。
这礼物着实是很体面的,几乎与霜降那时候回门差不多。不过,崔如松更大方些,给的祥哥儿,禄哥儿,严哥儿,福哥儿姝姐儿这几个亲侄儿侄女们一个一两银子的红封,其他的堂侄子堂侄女则是五百文。
崔如柏给的二十两银子,置办了回门礼所剩不多,好在五百钱的红封,也足够体面了。
凤仙一早就知道,这是她家郎君出的银子,故而也就没有推拒,只是冲霜降笑道:"多谢嫂嫂替我们周全了。"
虽然崔如柏自己不能陪她回门,但是他仍然惦记着凤仙,怕凤仙自己回去丢了脸面,托霜降替他置办一份如此丰厚的回门礼,凤仙心里也是暖暖的。
霜降笑道:"你们夫妻两个真是,早上二郎才谢过了我,如今你又来。不过是举手之劳,大家都是一家人,何必如此客气?东西多,就叫崔平安排人赶车陪你回去,横竖咱们府上没甚么大事,你就在家里多玩会儿,日落之前回来就好。"
这是风俗习惯,回门来的女儿女婿,是不好在娘家歇一晚的,最晚也要在日落前就回婆家。
但是回门那日过后,女儿女婿也是可以在娘家过夜的。
崔家没有婆母,公爹呢如今是完全沉浸在愉快的退休生活当中了,根本懒得管他们。她们这些做新妇的,也就有了极大的自主性。
霜降当初也是足足在家里呆到了还有一刻钟就要落日,才离开娘家的。
如今轮到凤仙了,霜降也自然不会端着长嫂如母的架子去苛求凤仙。
长嫂如母,那也只是如,弟媳们是应该尊敬长嫂,可要是真把自己放在婆母的位置上去,那就太讨人厌了。
霜降当然不会做这样讨人厌的事情。何况她与凤仙出嫁前虽然不算太熟悉,可也能说得上是个朋友。就更不会为难她了。
凤仙感激地笑笑:"我明白了,嫂嫂。时候不早了,那我就先出发了?"
霜降笑着把她送到正院门口,崔平早就叫崔和驾着车在门口等着。
见凤仙来了,他跳下来行礼:"小的给二奶奶请安。"
凤仙笑道:"起来罢。"百合替她提着裙子,主仆两个上了车,坐稳当了,崔和鞭子一甩,马儿哒哒哒的走动起来。
崔,杨两家原先挺近的,但随着崔如松升任七品校尉,搬到半山腰来之后,两家距离就拉远了,不过,同在西山营,就是距离拉远了,也不会远到哪儿去。
马车走了半刻钟,就到了杨家,杨家三个媳妇跟着杨太太和玉仙,搬了小凳子坐在门口张望着。
杨太太想念女儿,杨大郎媳妇苦劝她坐在家里也劝不住,她要搬了凳子坐在门口,第一眼就能见着她的凤儿。
婆母坐到门口,杨大嫂也就只好也搬了凳子陪着她一块儿坐着。
杨二嫂三嫂勤快,装了一笸箩的毛豆子,一边坐着等小姑子,一边剥着豆子。
"阿奶,阿娘,二婶,三婶,小姑,大姑回来了!我瞧见崔家的车子已经走到咱们家路口了!"一个垂髫小童一阵风似的刮进来,给他的长辈们报信。
这个小童儿,是杨大嫂的次子友哥儿。年方七岁,正是人憎狗嫌的年纪,杨大嫂嫌弃他在家里淘气,就叫他去路口望着,他大姑甚个时候回家来。
杨太太噌地一下站起来,就往门口走去。
她刚走到门口,凤仙也到了,她看见母亲,连忙下车来扶着老娘,嗔道:"阿娘怎的到这儿来了?您就坐在家里等着我就是了,何必要到门口来接我?"
杨太太摩挲着女儿的手,把她左看了右看,满意的笑起来:"好好好!我儿气色不错,为娘的就放心了。"
凤仙叫崔和和百合把回门礼拿出来,递给几位嫂子:"二郎今日营里要去考评,没法子请假,他叫我替他给您陪不是,等后头得闲了,他再陪我来看您。”
女婿不能陪着女儿一块儿回门,杨太太心里当然有点儿不高兴,可是营里的安排,她自己就是军眷,也晓得,这是不能改的。但好在女儿回来了,杨太太也高兴。
杨大嫂脸上的笑包都包不住:"啊呀,妹妹妹夫也太客气了,怎的提这许多东西回来?快拿回去罢,这也太破费了!"
话是这样说,可是也不见她松开提着礼物的手。
凤仙了然地笑了,道:"我拿来了,嫂嫂只管收下便是,这也是我家二郎掏钱置办的。他说不能陪我回家来拜见爹娘,也只好请爹娘看在我的份上别生他的气。"
杨家并不富裕,杨大嫂更是明白家里的钱,几乎每个月都攒不下多少,有五百钱那就算多。
她和杨太太两个精打细算的过着日子,如今这样一份厚礼,杨大嫂当然疯狂心动。
大嫂人不坏,凤仙与她姑嫂这些年,她也算了解大嫂几分,只是家里穷,她作为儿媳,不能短了公婆的供应,下面孩子也多,还有未嫁的小姑。每一文钱她都要计算着花。去买菜,她总是早市要收尾了才去,那时候的菜贩子都要收拾摊子了,卖不完的菜往往会折价出售。比起早市正当头的菜,这时候的菜大多是别人挑剩下的,不见得多么好,可也不会很差,毕竟菜贩子们也是挑好的菜来贩卖,这样才能卖得出去。但这时候却可以几乎每斤少一两文钱。许多家里拮据的主妇们都会在这个时候去买便宜的菜蔬。
就是因为知道大嫂心地不坏,拿回来的东西,或许大嫂会私下给她生的三个孩子开小灶,但绝不会短了爹娘的吃喝,凤仙也一直对大嫂态度不错。不计较这些礼物她拿了去做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