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上篇(1)-(5) ...
-
【1】笑场
已经大概六七点。天色昏暗,远处灯光闪烁,四周平静无风。我与父母正处用餐关头。这时一个电话打来,是外公。他毫无波折,第一句话就是:“奶奶去世了!”这里的“奶奶”是相对母亲而言。那按我的辈分来算,就是太婆。这一句话凄厉惨然,像是用全身力气抛出一颗石子,坠入深海。造成的波澜微小柔和,却让原本就死寂的环境增添了一层寒霜。我霎时感到五雷轰顶——成长到可以思考后,这是我第一次听闻亲人去世的消息。我记起先前太婆住在我家,总是说母亲夹给她的菜太多,便将“太多了,太多了”挂在嘴边。这句话的语气被我学来,她去世后,我在外婆家常提起,用于阻挡源源不断的菜。大家见状先是一笑,又立刻闭上嘴。
参加太婆葬礼的那天,我没有庄严打扮,穿了身便装就上车了。到外婆家,我看见门口的大道上停留着送葬队伍。表哥早就站着。我匆忙跑过去,轻轻呼唤他一声,忍不住微笑起来。随后眼见周身人群表情沉痛肃穆,马上僵硬地将神情归为原样。
为这次笑场,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进行反思。我自问为何会笑,经过分析得,因为可以和表哥玩游戏,是打心眼里的高兴。而表哥看似悲伤,实则过后还是马上和我玩耍。所以现在看来,我笑还有另一种原因,就是看见大人脸上的虚伪,自认为他们演技拙劣,便忍不住笑出来。
昨天在超市购物,父亲告诉我当年太婆对他的评价。她对母亲说这个人长得如此丑,为什么嫁给他?我当时差点暴跳起来,但父亲继续说有时候人要包容,否则会被气死。因为太公在太婆摔坏腿后,没有让其他亲戚掏钱,直到父亲自费为她治病。后来得知太公暗地里说过,父亲有钱,不是他治谁治?我就算心境再缓和,也狠狠咒骂几句,心想你俩算是有报应。可转念思考,老一辈人都是这样,不必与其一般见识。《围城》里的方老可比他俩严重多了。
很多状况里,老人的内心无不尽皆体现。农村的淳朴之下,是形同深渊的冷酷。老人的善良是不容置疑的,只是由于封建,其一切行为言语都极为现实,足以抹杀意愿的牢固联结。
【2】阅读
(1)
前几天我读了《黄金时代》第一部分。王小波的文字不奢华,不平淡,处于还算具有表现力的尴尬境地。可是他对事物的分析的确带着一股智性,这是我所缺少的。
我逐渐可以理解外界对王小波的批评。读《黄金时代》初,我曾多次难以忍受,甚至产生了生理的痛苦。因为他写小说从不遮掩,像一个人赤身裸体行走在街上,旁人不免要避开和奚落几番。这种写法产生一种奇异的效果,能够更深层次地塑造一个角色、一个社会。在境界上,王小波是真正为文学而文学,我适应不了,到底还是境界低的表现。
初三时,在学校书店里偶然找到阎连科的《我与父辈》,珍惜万分。那时我十分容易对长辈产生自责,所以该书让我彻底有了共鸣,且对阎连科不甚钦佩。可是现在我手捧他的《人生不过四季》,居然读不下去。这本写他“最为奢靡的一段诗栖的人生”的书,对于挣扎在作业和迷茫中的我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
周国平言,现代学生于初中阶段就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我完全赞同。暑假前,我的心还是鲜活的,到了暑假,长期熬夜让我呆滞像木头,多亏之前看书算挺多,保留了一个浅浅的习惯。否则在短视频和游戏面前,我怎会平静下来阅读。
读初中时,我除了学习作业,就是看书发呆。我遇到很多好书,这些书朴素地藏匿着,若非缘分,恐怕我们这辈子都不会相见。一联想到这里,我都会有一种苍凉和挫败感。文坛上流星漫天,繁花遍地,又有几人会看见你那不起眼的作品呢。自此我就有了对写作初衷的部分认识:写作是为愉快自己、升华自己,不可和利益挂钩,否则不是真正的写作。如陈春成所言,“不能取悦自己的文章,再怎么让世人惊佩也没多大意思”。在幻想作《传彩笔》中,陈春成写自己梦里得笔,于是文采大发,可惜作品无法示人。作者为此苦恼不堪。这种感受对我来说也很熟悉,因为人人有人人的沉醉,可惜无人看懂我的感伤,所以整个初三我都孤身度过。
(2)
相较于周围的人而言,我已经算是很沉迷于读书了。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喜欢读书,只是在这一特殊时段,大家被困在万钧重的学业当中,全无心情投入阅读。
我对书籍的痴迷高峰是在初三。我每天必读定读书,下课从未站起身来,却被书籍压住了手脚。我不读肤浅、随意的文字。我读阎连科,读林语堂、钱钟书、梁晓声、周国平,次者则七堇年、亦舒。我的“启蒙读物”是《苏东坡传》,初三最爱《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和《围城》,读了不下四遍。我想说的是,读书让我的文笔由凌乱到有序,从无趣到内涵真挚,从需要仿写到信手拈来、有自己的风格。然而,这样的蜕变,使我受尽了内心的折磨,几度使自己陷入抑郁中去……
我的性格是很奇特的。我时而热忱,时而冷漠。我严于律他,疏于律己。我会非常悲观,对此结果是在过后的几周甚至几月,我都处于无感状态,像一具死尸。悲观时期我文思泉涌,无感时期我能更好地融入人群,因为失去写作我便没有其他爱好,只得努力随大流。可在我最具亲和力的时候,我往往变得无趣愚蠢,幼稚、痛失风度。所以我是极其畏惧这种时候的。
每个人写作初始都不免难堪困苦。我于初二呕心沥血写罢一篇小说,因为文笔太过青涩单调,至今也未敢胆输入电脑。现在去看先前作品,有百分之六十理所当然被取消。作为一个写手,难忍之极的非见到自己往日的可怕作品莫属。
总之,写作必须经过无数炼狱般的考验,舍去大多烂材,细细挑出精华,不断延申视野、领域。一番风雨后,都未必见得到所谓彩虹。
高中是国际学校,所以一切以英语为重。我现在写作,是逆流而行之,恐怕会无大收获,还更落伍于他人。但我脱离不了写作了。
我说写作是一种享受。这对大多作家而言完全正确,但对我自己而言,只算是对了一半。
我的写作是以文思为灵魂的。文思不到,就休想写出任何达到我正常水平的文字。
我的写作是以情感为修饰的。真情实感才能赋予作品智性。可惜的是,我的主要情感是悲观、冷漠。我为了日常的写作,需逼自己陷到无际的消极中去。更严重的是,我的一切情感都是消耗品,使用完便没有了,仅可缓慢地恢复。
尽管如此,我还是滥用珍贵的情感。所以我说自己有文学上的自残倾向从不为过。
【3】亲戚
(1)
1.
舅舅一家的经济条件一般,开的车是大家集资买的,住的是筒子楼。至于为何如此,我心里还算清楚。舅舅生性较为软弱单纯,不愿坚持,不愿下苦工,所以尽管父亲带他去公司上班,他还是没有什么大的改观。
舅妈是一个活得很累的人。在亲戚谈笑时,总少不了她的附和认同,没有强烈主见。我先前有段时间因此看不起她,可是当我发现她任劳任怨地做家务、照顾小孩时,我顿然明悟:都是生活所迫,这么一想,舅妈是很值得敬佩的。
2.
姨夫一家经济条件也是一般。姨夫父亲是一个在镇上还算大的官,所以称姨夫为半个纨绔子弟不为过。他比较粗糙,烟酒不离身。姨妈过于溺爱表哥,导致表哥有些懒惰,且十分依赖父母。他在上学时遇到一个暴躁的老师,心里留下阴影,只好辍学在家中冷静,一来三年过去,令他丢失许多时机。我见到姨妈脸上的随和与适从,认为她已经颓废。而之后我看见她背地里从不烦躁地对表哥劝导鼓励,又转变了看法。姨夫、姨妈尽管不善于赚钱,但他们是好父母、好听众。
3.
外公是典型的农民。过年我们许多人住在外婆家,他从早到晚准备饭菜,还打理着菜园和树林。外婆将家中清扫得十分干净,平日里拣拣菜叶、购买菜品,只是最近腿摔伤,需要卧床,故活动少了很多。
4.
父亲通过年轻时的努力,为我们搏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听到他自述多了,我逐渐认为他除了实在有点木,还有隐忍和宽容的一面。他不会轻易言弃,所以他作为一个农村出身者,是非常成功的。母亲喜欢唠叨,仿佛我永远生活不能自理。并且,她自认为了解我,总是教给我一堆陈旧的道理,让我无奈不已。不过,她确实能干贤惠,做好了大部分该做的事,唯独在言语和心胸方面稍逊一筹。
我写这些亲戚,不光是想分析他们的人格,也是对我之前的误解作出重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戏,戏里戏外,皆是生活。
(2)
我觉得现在是时候了。他照顾扶持我十几年,就算我无以为报,也应当为他作几篇文章。
父亲是矮小的,手臂精壮,背阔而结实。至于他的长相,我太过熟悉,居然找不出什么形容词。他固执,看重面子。当我纠正他的错误,那张脸二话不说便沉下来了。他成功,因为他极具眼光与投资技巧。他擅长股票并使大资金翻了一倍。但最重要的是他坚持自律的态度。
我与父亲的关系可以说如具有代沟的好友一般。我俩去爬山散步,会忍不住谈起经济、政治、学校里的令人无语的事件。有时心情较为亢奋,他便欲要揍我——自然是揍不到的,他的小短腿不适合跑步。反而我到处蹿,不断拨动他的头发。随即是长久的笑骂声。
父亲的过去是有困难的。他去过宁波,去过KFC当员工,逃过课去打工,订单被同事顺走过……一个个从他口中吐出的,不是字,是辛酸,是自嘲。后来他到一家公司成立了外贸部,收入丰厚。现在我听他严肃地、带有教育和畅快意味叙述过往,首先为他高兴,再是感慨、沉思。
父亲不知何时内敛了,冷静了,经常在餐桌上面无表情地发呆了。我先是不明所以,直到一次散步,他告诉我他肺部有一个什么玻璃体,于是他依照医生的指示努力减重,不吸烟、不喝酒。他又对我说,他的预感一直很灵敏。他认为自己还有十五年就要西去。我当时呆呆地不知如何回答。十五年,这是我的年龄。我从一无所有长成富含思想的一堆血肉,看似用了很久,可一旦逐步忘记过去,就显得时间奇短无比。我怕父亲的最后十五年也平平淡淡,以至最后在不知觉中便撒手人寰,而我尚未准备完,甚至没有想过要去准备。
我为父亲悲哀。他因各种原因事务,死死被生活束缚。我问他:你觉得你自由吗?他说:当然了!
的确,的确。他可以随意到家里办公,可以随意请假,可以做许多事。他几月前还说,未来要买一辆牧马人,在65岁去行遍西藏。我略微产生安慰,然后还是悲哀。
会有65岁吗?我宁愿他预感不灵了。
父亲在儿时是非常严肃的。我可以理解。他太想纠正我的品行,让我端正、有君子态。显然他失败了。失败后,他懂得了教育之道,任我自己体会、适应。他鲜有批判我,毕竟“父母教不会的,社会会教。”
我很幸运有了这样一个父亲。他给予我良好的环境,教我学习、做人。我亦很不幸有了这样一个父亲。他死板,醒悟太晚,不长寿。其实遇到这么多困难,总是他第一个前来助我。我写了那么多人,却唯独少了他。
【4】情感
(1)
小学期间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进入初中后,我因为怀旧,将毕业纪念册放在寝室。我经历成长,变得冷漠随和,以为可以就此忘记她。但每当我站在阳台上,仰望杭州粉色的深空,总是不由自主想起她来。宿舍楼四周是茂密的树木,昏暗静谧,只有远处的立交桥传来刺眼的光点。
这样一个环境,强烈激起了我的悲意。我痛不欲生地恋着她。我不再分得清自己到底是喜欢还是爱了。这种感觉,像是在猎猎秋风中,阳光柔和,四周空无一人,只有起伏的麦浪、潺湲的溪流,我心脏紧绷,双手挥动,捕影般想要见到她。尽管她清楚地站在面前,但我看不到到她,犹如我看不见自己的想象。一切都是虚妄。她怎会明白和记得,世界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呢。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三年过去,我逐渐成熟,对她的思念不断减弱。纵使如此,现在我写到她,仍然心中不可预知地一阵疼痛。
学校里,我也不乏遇见过惊艳者。像隔壁班的徐,高雅地令我需要瞻仰;像本班的轩儿,浮夸而温柔,在我发烧时,替我用手背感知额头的温度。自从她有了男友,我们两人间变得沉默,眼神躲避。我从不主动正视她,而她总是从侧面注视着我。到底是何等原因,我会对一个成绩落后,心理抑郁的人产生好感?既然得不到,为什么要如此折磨我呢。
我的喜欢,像细小的种子。在时间长河中,虽毫不起眼,但屹立不倒。这枚种子从未消失,也从未真正发芽。
(2)自述
几天前我和高中室友在睡觉前总结了我喜欢过的女孩。我当时大概是这么说的:
“小学,我喜欢班长。到了初中,她逐渐浮夸,所以我慢慢逼自己淡忘心中遗留难以擦去的情感。“
“后来初二下学期吧,我喜欢上了龚靖涵。什么?没有没有。毕业以后从没有联系过了。是看到一篇说说的照片,涵儿左手撑着头,戴着口罩,淡色背景。一种干净纯粹的感觉。所以我是重新喜欢上涵儿了。说到她,她是第一个发现我文采的人。一次她借我的语文作业借鉴,问我是不是用了标准答案,我说自己做的,她就睁大眼睛表示惊讶。从此我们会偶尔聊会天什么的。你们应该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出现女生暴打男生的现象,这是因为——我之前说过了。总之,涵儿与其他女生不同。她会倾听,而非一头呆地只会揍人……”
“初中在育华有一个叫杨雨璐的女孩子。我喜欢她是她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她看上去很瘦弱,脆弱,但眉宇间凌然有力。她的走路姿势很独特,手脚向外摆。这使她一摇一晃的。哈哈!在人群中一眼便看出来了。真有趣呀。同时我在初三末期喜欢上了一个叫王婧轩的人。她有男友了,只是这家伙太窝囊,成绩差,不敢担当,所以我很同情轩儿。一次突然发现她的女人味和可爱之处,马上被吸引住了。哦,对了。还有一个叫徐家妍的。她很高雅,我不太敢于接近她,就连她的名字都是最后合照上找到的……差点忘记她了,但她对我的小说进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功臣忘不得……她算是半个愚蠢的梦想”
说到杨雨璐的时候,室友听着我清脆畅快的笑声,无不陷入沉默。我真的很喜欢她——可是仅仅喜欢她的有趣可爱,她的独特而已。
我是很多情的。我先前的角色仿佛不是体验者,而是观察者,所以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美。这导致我会用情太散,喜欢上很多人。
我无言可说了。
【5】恋旧
自从那天以后,我不再控制体重,曾经的腹肌损失了勾勒感,运动能力下降,不能再爬很高的山。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这是事实。毕业了。开始几周,我心中毫无波动。直至今天看到同学过生日,朋友圈里出现唱生日歌的视频。几个好友相聚,笑声不断,每个人还是那样的性格,一眼看上去没有任何陌生。只是我,在他们永远不会造访的地方,坐在一栋高楼的十四层上课。我眼见他们的快乐,颇不是滋味。鼻子一酸,眼角险些溢出泪来。自己从选择这条路以来,注定是要远离家乡的。不仅仅是现在的两百公里,也可能是未来的几千公里。谁让我无能呢。
我本以为初中所能想念的只有几个老师、几个遗憾和学校的雨。现在才发觉少了朋友,才是真的落寞。
杭州的夕阳挺美,人影摇曳,篮球时不时在空中划过饱满的弧线。鲜血般的颜色荡染于楼房缝隙,填补了灰色的缺口。可惜这里终究不是我真正的家。
我又自问:青春年少,这么在乎“家”干什么?
可是除了这个,好像也没话题可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