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脑如何产生心理和行为 ...
-
一、大脑的活动规律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的规律的应答活动
实现反射的全部生理结构叫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形成的,位于大脑皮层以下,比较低级
例如眨眼,啼哭,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是后天性形成的,位于大脑皮层,较高级
例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和人为),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
二、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伊凡·彼得罗维奇(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苏联科学院院士
◆条件反射:是指机体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条件刺激:通过条件刺激物引起的反应是条件反射。中性刺激要想引起反射行为,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因而称为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一次极无性质的不同可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两种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具体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区别: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
联系: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同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生活中的经典条件:作用情绪和偏好
比如人们不会愿意吃狗屎形状的奶糖,不会喝浸泡过消毒蟑螂的苹果汁
启示:避免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将学习与积极情绪建立联系,克服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焦虑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两类行为
(1)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不随意的反射性行为,相对应的是应答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是由刺激引发的不自主的反应,这些刺激来自环境,有机体不能够预测,不能控制
如看到白大褂就想到打针,感到害怕
刺激——反应
(2)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相对应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是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主动做出的
如婴儿因第1次发出妈妈的叫声,得到了爱抚,以后会为了得到这种结果,会不断的叫妈妈
反应——强化
联系:都要有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二、注意的含义和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①注意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
注意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里过程中表现出来
通常所说的“注意”,其实是把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心理过程省略了,实际上应该是“注意听”、“注意看”等
②其他心理活动也离不开“注意”这种伴随状态
(一)如何理解注意
◆注意的特性
⒈指向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
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为了更加有效的加工一些刺激,其他的要退缩出来)
注意的对象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外部指外界事物;内部指自身的具体变化,心理活动等
⒉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聚焦”
注意集中性的两种表现
①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②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性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注视”、“倾听”
tips:注意是一种意识状态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的,伴随
一定的外部表现,但有时也有假象的
产生
◆补充:①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②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比较清晰
◆意识
①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②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综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③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种类:
①无意识行为: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如骑自行车时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问题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没有觉察到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
③盲视:由于脑损伤而引起
◆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①意识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是觉察不到的;另外,当人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
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性源自认知加工过程,人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识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巧的熟练程度有关
②意识的另一特性是它的能动性。人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还能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有意识举例:对周围事物的意识、自我意识
无意识举例:梦,对生理、心理过程的非意识性、下意识动作与行为
心理动力学对意识的理解
◆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
它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性质,人的需要、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②维持功能
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是由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不同脑区的协同活动来完成的
(1)朝向反射:由情景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又特殊的反射。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是由新异刺激引起的。刺激一旦失去新异性,或者说人习惯了这种刺激,朝向反射也就不会发生了。朝向反射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反射。它包括身体的一系列变化
(2)
①注意与脑干网状结构有密切联系,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但是觉醒不等于注意
②定向反射所引起的大脑皮层上的优势兴奋中心是注意最主要的生理机制
③大脑皮层额叶对调节有意注意起着重要作用
◆注意的外部表现
①适应性动作
“侧耳倾听”、“举目凝视”
②无关运动的停止
“鸦雀无声”、“呆了”
③呼吸运动的变化
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④紧张注意是会出现“屏息”现象
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只用注意的外部行为来说明一个人的注意状态,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注意的生理指标
①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
集中注意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
②瞳孔直径的变化
努力维持注意时,瞳孔直径变大
③脑诱发电位的变化
分心的生理指标:P300(在刺激后300毫秒才出现的一种正向波)
三、注意的种类(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1.无意注意
无预订注意、无需付出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要付出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无需付出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无意注意的规律
影响因素:
①刺激本身的特征: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的相对强度,刺激的运动变化
②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情感、兴趣和过去经历这些因素称为刺激的意义性。eg鸡尾酒会效应
◆无意注意的功能
①积极作用:帮助人们对新异刺激进行定向,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知
②消极作用:使人们从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移开,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
◆有意注意的规律
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②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
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⑤对人格的依从性
◆有意后注意
含义:事先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
特征:相对于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引起的;相对于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保持并不需要意志努力
形成条件:①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②活动的自动化
理解:①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兼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类似于有意注意,但是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因此又类似于无意注意。它是在随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有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因此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四、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稳定性
◆定义: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和活动上,叫做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学习过程中工人操作过程中等
注意的稳定性vs注意的分散
?是不是注意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①注意的对象
单调、静止vs复杂、变化
②人的身体状况
失眠、疲劳、生病vs健康
◆特殊现象:注意的起伏
含义: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即注意的起伏
注意起伏是不随意的,很难由意识直接控制
注意起伏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小资料:
①注意稳定的时长
5~7岁儿童15分钟
7~10岁儿童20分钟
10~12岁儿童25分钟
高中生30~45分钟
②与普通儿童相比,超常儿童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当持续性注意不能保持时,会出现注意动摇
注意动摇不同于注意转移,前者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起伏波动的现象,而后者是指将注意从一项活动有目的地转移到另一项活动的现象;前者的注意内容并没有离开当前活动,而后者的注意内容已经变成新的活动
注意动摇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注意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暂时下降;另一种观点认为有机体的一系列机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如呼吸的节律性,血压的节律性,神经元活动的节律性等,注意动摇是由机体的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二)注意的广度
◆定义:指在一定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研究表明,一个人正常的注意广度为7±2个对象,也就是说,当注意的对象超过九以后,人们往往难以清楚地把握
注意广度,是随着人的学习经验的丰富而扩大的
◆成人的平均注意广度:0.1秒内能知觉到的平均客体数量
黑色圆点 8-9个
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①客观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
有无规律、是否集中、有无相互联系
②主观因素
活动任务(任务的多少和加工深度)、情绪(情绪欢快时注意范围广)、知识经验(专家和新手对棋盘的注意)
(三)注意的分配
◆定义: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例如,教师将注意分配到讲课和注意学生的反应上,司机将注意分配到驾驶操作和道路观察上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或自动化程度
②感觉通道被占用的程度:注意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分配要优于同一感觉通道之间的分配
③活动的性质:注意分配在技能上比较容易,分配在智力上比较困难
?做作业时是否可以听音乐?
良好的注意力受大脑兴奋状态所指使,而大脑的兴奋状态就难以维持较高的水平。舒缓的音乐,对某些人来说可以维持大脑的兴奋状态,但是过于激烈的音乐就会影响注意
(四)注意的转移
◆定义: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影响因素:
①原来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
②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③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注意的四个品质之间的关系
注意的广度
——空间上的特性
注意的稳定性
——时间上的特性
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指向不同对象
注意的转移
——动力特性
不同工作对四种品质的要求不同
注意的以上四种品质是统一的。
一个人一定要有稳定的注意,才能使任务完成的更好;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求注意发生迅速地转移。为了使注意在每一瞬间把握的对象多,就应当使注意的范围扩大;同时,在扩大注意范围的基础上,还需要善于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去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
1.实验研究
双耳分听实验
Cherry: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Gray:非追随耳信息也被加工
2.选择性注意的抑制
(1)负启动现象
当探测刺激和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有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性下降
(2)返回抑制
对原先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表现出对目标刺激反应时变慢或正确率下降的现象
易化效应——返回抑制
(3)注意瞬脱
(二)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
人物:布罗德本特
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消失了
①单通道:按“全或无”方式工作,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其他所有通道
②选择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以及为人所期待的信息
③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
2.衰减理论
人物:特瑞斯曼
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
①信息是超载的,需要进行选择
②信息并没有完全被削弱,而是被衰减
③外围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之前,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使信息得到衰减
④钟数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之后,对信息进行加强或衰减(意义或语义特征的过滤)
过滤器和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
①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有限
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3.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记忆选择理论)
后期选择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和衰减装置之前已收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能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等人提出可以个较灵活的模板,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5.双加工理论
人物:谢夫林
观点:
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识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6.资源限制理论
观点:将人的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而其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是收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其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资源限制: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
◆总结:过滤器/衰减理论
强调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功能
资源限制理论
强调注意对资源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