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   第一部分: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

      科学心理学:
      1.心理学是阐述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3.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4.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学与民俗的区别
      1.科学心理学有学科继承性
      2.科学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
      3.科学心理学讲究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两部分。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一、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可以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一)认知
      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而注意是一种状态,是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心理特征。
      认知过程:人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化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知,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记忆:人通过感觉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并没有马上消失,还被保留在人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

      思维:运用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知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是思维。

      语言活动:人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认知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语言活动。

      (二)动机和情绪
      动机: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人的认知和行为都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动机具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情绪: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而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动物本质区别。

      (三)能力和人格
      人在获得的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

      心里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主要包括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个性)

      心理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
      心理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它随着个人的成熟和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例:儿童时期,兴趣是支配心理活动与行为的主要动力;青少年时期,理想上升到主体地位;在青年后期和成年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主导的心理动力,并支配着整个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心理特征/个性: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且经常表现出来的特性。
      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行为由一系列的反应动作组成,成为各种特定的反应系统。

      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
      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人的行为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因为人有丰富的主观世界,所以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因为相同的反应。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的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存在,而且具有自我意识。正是这种自我意识,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控制。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地重要特点,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指向的活动往往是人能意识到的活动。注意的基本作用是选择信息。

      无意识现象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某些动作方式起初可以受到意识的调节,但在多次反复后,也可能转化为自动化的现象,因而降低了意识的调节作用。

      四、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社会心理是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社会心理现象:
      1.从众,俗称“随大流”,指在某种压力下,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方面不由自主地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2.去个性化,指社会中的个体在别人无法分辨自己的身份时,做一些有悖于日常原则的事情。
      3.责任分散,社会中很多人负有同一责任时,每个人都不愿意尽全力去履行职责。
      4.社会助长,他人在场时活动效率提高。
      5.社会堕化,他人在场时活动效率降低。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
      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二)心理结构
      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三)心理的脑机制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心理学家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四)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们和脑发育的关系。

      (五)心理与环境的关系
      人的心理系统及其物质载体——人脑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和周围环境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
      心里环境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

      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心理学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邻近学科更加深入地认识其研究对象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实践意义
      1.心理学在管理,医疗,市场营销,航空航天等职业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增进人们生活幸福,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3.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育人效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

      (三)心理学的分类
      一、基础理论: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教育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第三部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的方法;客观科学的态度
      —避免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霍桑效应
      2.发展性原则
      —种系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
      3.系统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教育性原则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定义:在自然情景或者事先预定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并对其测量值或行为进行分析以其获得规律的方法
      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互动并尽量不对情景做出任何改变
      非参与观察者: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一般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观察法: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控制条件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优点:
      1.观察的资料比较真实
      2.观察能获得生动的资料
      3.观察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4.观察能收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材料
      观察法的缺点: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严格按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传播观察,而对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3.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受无关变量的干扰,缺乏控制)
      4.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5.还会受观察对象和观察范围的限制。

      档案分析法:观察法的一种形式,由研究者考察一个文化中所积累的文件记录或档案(如日记小说杂志或报纸等)。

      (二)测验法和调查法
       一、测验法:用标准量化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测试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试,成就测试,态度测试和人格测试
      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测验的稳定性,测验的效度——测验的有效性
      为了保证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事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二、调查法及其相关概念
      调查: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做法/想法,以此来分析个体心理倾向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要求被试自行填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回答,然后进行分析

      访谈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进行一问一答的访谈

      优点:省人力物力,简单易行
      缺点:主客观因素影响其真实性

      (三)相关法
      相关是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相关不等于因果

      (四)实验法
      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类型: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
      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缺点:结果的推广性有限

      (五)其他方法
      个案法
      来源:临床实践中的问诊法
      定义: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点: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追踪研究。
      缺点:资料缺乏可靠性,样本量小,代表性差,得出的结论可推广程度低。

      脑成像技术
      一、脑结构成像
      1.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CT)
      原理:将X光照射和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活脑的组织病变
      优势:脑结构成像
      局限:空间分辨率稍显不足,病变结构需足够大
      X射线装置:X射线管、光检测器、计算机成像

      2.磁共振技术(MRI)
      原理:脑放置在强的均匀磁场中,一个适当的射频脉冲通过时,在频率场的激励下,原子核发生磁能级的共振,此种核磁共振效应可安放在头壳周围的线圈所检测

      二、脑功能成像
      1.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
      原理:脑细胞活动时需要消耗一定的葡萄糖,这样,人体内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
      的能放射正离子的葡萄糖,利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三维摄像机描绘,获得放射性物质在脑内的分布图
      优点:得到某些活性代谢速率的机能动态图像
      缺点:空间分辨率较高

      2.脑电波技术(EPR):时间相关电位技术
      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纪录大脑诱发电位来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改变
      事件相关电位波形是大脑对各种事物变化所引起的电活动,是人对事物认知、心理行为的一种客观表现形式,被科学家称为“观察脑功能的窗口”

      ●心理学研究的理想与现实
      理想:既保证情景足够控制
      又能推广到日常生活中
      现实:在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之间做出取舍
      解决之道:大部分学者首先确保内部效度,另一些研究者通过现场实验提高外部效度

      第四部分: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他说“灵魂不能无意象而思维”
      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4,《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独立宣言
      1879年,在俄国莱比锡大学由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一)近代哲学的影响
      近代哲学是指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

      唯物论的代表是笛卡尔,他只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他的观点有:
      1.用“反射”概念解释动物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简单行为
      2.把统一、完整的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思维,想象和某些情绪,与人体分开提出二元论
      3.相信“天赋观念”,即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的,而是人的先天组织赋予的

      经验论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前者被认为是经验论的前驱,后者被认为是经验论的奠基人
      洛克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后天经验中获得的。他把经验分成内部经验和外部经验两种,内部经验叫感觉,它的源泉是客观世界;外部经验叫反省,是人对自己的内部活动,如思维、意愿、情绪等的“观察”。
      洛克摇摆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洛克重视外部经验,承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这是唯物的;但他同时承认反省和外部感觉一样,是观念的独特源泉,他的思想又摇摆到唯心主义去了

      18世纪哈特莱和孔狄亚克发展了洛克思想中唯物主义方面,强调感觉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并且认为感觉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贝克莱和休谟继承发展了洛克思想中的唯心主义。贝克莱只承认感觉知识经验的实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

      英国经验论演变到十八九世纪,形成了联想主义的思潮。代表人物有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等,他们把联想的原则看作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人的一切复杂的观念是有简单观念借助联想逐渐形成的。

      (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1811年,柏尔和马戎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区别
      1850年,赫尔姆霍茨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项研究在为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
      1861年,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与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语言运动区(布洛卡区)的位置
      1869年,杰克逊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
      1870年,弗里茨与希兹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功能,发现动物的性行为是由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支配的。

      二、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
      主要人物:冯特(创始人),铁钦纳
      主要观点:反对哲学思辨方式,主张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意识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
      主要人物:詹姆斯(创始人),安吉尔,卡尔
      主要观点:研究人性不应该研究意识结构,而应研究心智发展的目的和功能。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

      (三)行为主义
      主要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是由环境控制和决定的

      (四)格式塔心理学
      主要人物:韦特海默,苛勒
      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五)精神分析学派
      主要人物:弗洛依德,荣格
      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实践经验
      主要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行为支配人类

      (六)人本主义学派
      主要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反对人类潜能受制于潜意识,认为人可以超越本能,发挥潜能。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奈赛尔
      认识: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理论基础:信息加工理论
      研究对象: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研究方法:实验法、测时法、计算机模拟法
      主张:认为人是信息加工者,是具有丰富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了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烟酒味。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感官的信息接受、储存、提取和运用等过程,它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认为认知活动就是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神经心理学
      重点: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20世纪30年代,各派间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
      我们把能影响学科发展方向的研究范式叫做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采用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物学看成是描述和解释心里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都和心里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又密切关系

      研究的主要问题:
      ①脑和心理的关系,即不用的心里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或精神网络来完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即人的思想和感情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生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和脑成像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
      以斯金纳和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在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心理过程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学习系统

      (三)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
      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如A.弗洛伊德、克莱恩和埃里克森等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得研究
      和弗洛伊德不同的是:
      ①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
      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注重无意识的研究;
      ③他们把青年期看成是力多比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力比多在儿童时期的作用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的《认知心理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收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神经心理学
      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学习训练与脑的可塑性、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
      科学家们相信,只有揭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人本注意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都是单独存在的,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感情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试他们成为不同的个人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主张:
      ①心理学应该关注个人和团体的的积极因素
      ②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和幸福并预防问题的产生
      ③在研究方法上不仅接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现象学方法,也接受实验心理学繁荣实证研究方法是

      (六)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运用进化论思想对人类心理的起源和本质进行研究,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某一种行为倾向有助于个体的生存,那么这种行为倾向就会被自然选择,并且通过基因的遗传保留下来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古代:思想丰富 诸葛亮识人之道
      近代:引进传播 “超华生”郭任远
      当代:曲折发展

      1917年,陈大齐建立心理实验室
      1920年,南高师成立第一个心理学系
      1921年,成立中华心理学会
      1929年,中研院成立心理学所,之前有复旦,大夏,北大,清华,燕京,辅仁等大学成立心理系
      1949~1956年,调整和规划,学习传统实验心理学
      1957~1958年,□□和批判阶段
      1959~1966年,初步发展阶段
      1966~1976年,被破坏而停滞阶段
      1977~1980年,恢复阶段
      1981~1990年,顺利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快速发展阶段

      ◆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2004年8月8日至13日,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北京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会代表达6500多人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侃教授当选国际心联执行委员

      ◆进入二十世纪后中国心理学逐渐与国际潮流接轨
      几种重要趋向:
      第一、接受并开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第二、心理学实验仪器的研制出现规模
      第三、重视严格的实证研究的心理专家在心理学界处于主导地位,并加紧了研究生的培养
      第四、多种资金资助使心理学研究出现专题化,形成了几个风格不同的实验心理学研究群体

      当前,我国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涉及到心理学的各分支领域和当前国际心理学的主要前沿领域。特别是在汉语语言加工研究方面,形成为中国心理学的独特亮点。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