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昨晚写小说时候查找史料,无意间发现了衙内同学在收复颍川时候竟然有这等细节的趣事:

      东魏大将军澄令城中曰:“有能生致王大将军者封侯;若大将军身有损伤,亲近左右皆斩。”王思政帅众据土山,告之曰:“吾力屈计穷,唯当以死谢国!”因仰天大哭,西向再拜,欲自刎,都督骆训曰:“公常语训等:‘汝赍我头出降,非但得富贵,亦完一城人。’今高相既有此令,公独不哀士卒之死乎!”众共执之,不得引决。澄遣通直散骑赵彦深就土山遗以白羽扇,执手申意,牵之以下。澄不令拜,延而礼之。

      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为什么招降人家王大将军你不送刀不送剑,居然送把白羽扇?后来仔细想想,哦,是不是以此扇对人家表明心迹,“卿来,与我做周郎”?毕竟南北朝时,“羽扇纶巾”是代表周瑜这位名将的,王思政自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名将,高澄用了二十万大军方才征服,自是对其求贤若渴,什么都好说。向来衙内心中,早已把王思政当成周瑜一样的帅才了吧。

      接着又想到一茬,禁不住莞尔了——两军阵前,这白羽扇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一干战将应该不至于出征时候还拿着白羽扇故作风雅吧。何况衙内早有将自己随手携带或者使用的爱物送人以表示器重的先例,一年前送杜弼出行前曾将自己常年骑乘的骏马赠与对方,那么这一次送给王思政的白羽扇,多半就是他本人的随身物品了吧。

      于是我越发觉得好笑了,这该是怎样一副情景啊,想象衙内同学立马于两军阵前,亲自堰下督励士卒之时,乘舟于大水之上,安坐于土堰之上时,手中摇着这把雪白醒目的羽扇,莫非真是在学那雄姿英发的周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虽然这句词在南北朝时期还没有诞生,不过周公瑾轻摇羽扇,火烧赤壁,破得魏武帝数十万雄兵的伟迹,应该颇令衙内神往的吧。

      我又在疑惑,他当时穿的是戎装盔甲,还是真的大袖衫配纶巾?若是前者,倒是颇为可乐;若是后者,我总免不了自动脑补成电视剧里的诸葛亮,哈哈哈。不过衙内的确年轻貌美,这番装扮应该是英气勃发之余也透着几分儒雅的吧。

      再看衙内在面对矢雨时的镇定表现,他当时不会真的一面摇动着羽扇,一面伪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将风度吧。幸好赵道德拉得快,否则衙内真有成为刺猬,光荣掉的可能呢。

      于是(高澄)亲至颖川,益发其众,号曰:“决命夫。”更起土山。王坐于堰上,赵道德言于王曰:“箭头有铁,不避大王。”引王带而下,箭集于王坐之所。

      观高澄于颍川之作为,当真是恩威并济,勇气与谋略兼备,实大丈夫也,岂可以纨绔二字敝之?

      再看他对赵彦深的这番话和谈笑举止,吾神往之,恨不能化身为当时的赵彦深:

      文襄(高澄)令彦深单身入城告喻,即日降之,便手牵思政出城。文襄大悦。先是文襄谓彦深曰:“吾昨夜梦猎,遇一群豕,吾射,尽获之。独一大豕不可得,卿言当为吾取,须臾获豕而进。”至是,文襄笑曰:“梦验矣。” 即解思政佩刀与彦深曰:“使卿常获此利。”

      想到水淹颍川之前两年,高澄在危急存亡之秋,临危受命之时,曾拉着赵彦深的手流泪,将自己的母亲兄弟们托付给他,我不由感叹,为臣子者能遇明主如此,死无憾矣。

      及神武崩,秘丧事,文襄虑河南有变,仍自巡抚,乃委彦深后事,转大行台都官郎中。临发,握手泣曰:“以母弟相托,幸得此心。”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