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心理 ...
-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和教育因素
主观因素: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 学前儿童心理内部的矛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期(0-2岁):未形成物体永恒的概念。
前运算期(2-7岁):出现表象思维,质量守恒概念未形成。
具体运算期(7-11岁):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形式运算期(11、12岁以后):出现抽象思维,同成熟成年人的思维相当。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
(一)外界环境的干扰:新奇、多变、或强烈的刺激物吸引。活动室布置、装饰物更换不能过于频繁、教具。
(二)疲劳:神经系统技能未充分发展,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会出现“保护性抑制”,又称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指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
(三)缺乏兴趣:参加活动的兴趣与需要(四)活动组织不合理:合理控制活动的难易程度;组织活动用多种方法交替进行;
●人的知觉活动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某一瞬间,人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知觉理解性:即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深刻性
●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激发观察的兴趣
(二)做好观察的准备:明确目的与任务丰富相应的知识
(三)培养观察的技能:有顺序地进行。多感官的活动。有积极的思维。
(4)及时总结观察结果
识记:信息编码过程:首要环节-记下感知、体验的东西。
保持:记忆材料存贮:记忆内部过程(内部机制重新审查、筛选、组合)一些材料从原来的材料中分化出来与新内容融合,一些内容被遗忘。
再现:信息的提取过程。
幼儿想象的特点。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1.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2.有意想像的萌芽和发展:有意想象水平较低;有意想象进一步发展,可以围绕一定主题进行;
(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再造想象的发展: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2.学前儿童创造想象的发展:创造想象的发生;幼儿创造想象特点;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水平;
(3)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1.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想象与现实混淆幼儿常常把自己想像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幼儿在生活中常常把自己的强烈愿望当作真实的东西。
3.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1.认知水平的限制,只感知突出特点,非本质特点,事物特征掌握不完全。
2.情绪对想像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想象的培养。
一、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加强幼儿与广大社会生活的接触;多种形式的媒介,丰富幼儿的表象
二、创设有利于发展幼儿想象力的环境:家园一致创设良好氛围;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三、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文学艺术活动;游戏活动;专门的想象训练活动;
四、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