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全 ...
-
很古的以前,孔子、孟子就把“仁”、“与人为善”作为全部学说的核心。几千年过去了,人们把善,用文字语言框表起来,尘封的有如很古前的谈论。而此时,我们能谈的“善”,也似乎只是浅显的对小孩说的,爱护动物、不要说谎……什么是善良,定义已经模糊了太久。
翻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字里行间不过是战争杀戮、王朝颠覆。似乎用文字记下的仁厚忠善,只是浅纸上的薄字,而咀嚼着这样的字的儒雅之士,就踩着山河上的尸体,书写着“成王败寇”。
善良,这么简单的词。
企图从现在的书上,去寻找答案。可是走进书城,才意识到人们似乎都在回避这个问题。谋财大略、新旧更迭、升沉权谋、生存法则,或是养生之道、诗词歌赋……而真正关于善良的有多少。
这个社会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总是把太多需要的,变成了想要。“本来饱足的三餐,却因为饮食文化把这种实际需要推倒了山珍海味、极端豪华的地步;明明只求舒适安居,却因为装潢文化,把这种需要异化为宫殿般的奢侈追求。”
结果太多的想要,让我们疲惫与奔波之中,我们追求的,竟不是我们需要的一切。我们还会记得我们本身的东西吗?所谓原始的善良。
忘记对周围的人微笑,忘记发自内心的感谢,忘记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这些这么小的道理,这些小孩子可以倒背的理论,我们却时常因为这些而接受小孩子的提问,我们也有过的提问。为什么孩子从小被教育的善良、慈悲,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要在社会的各种力量的指点下,学习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点点抹杀干净……
大家都希望成为强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碗,历来把温情主义、柔软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我们努力让自己冷眼看世界,把自己的情绪包藏的很好,企图以冷漠的脸面对更冷漠的面容。
总会听说这样的事,有些人在街头巷尾被人伤害,可是在他们的身边,站着很多的人,站着很多冷眼旁观的人。那时候,我们也许会感慨世风日下,可是我们仍然在努力磨灭我们的善良。
不是很矛盾吗?
“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泪,哪一扇门户都拒绝施舍和同情;慈眉善目比凶神恶煞更让人疑惑,陌生人平白无故的笑容必然换来警惕的眼神。”当我们拿着《厚黑学》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注意到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能真正快乐起来,当我们试图泯灭善良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想想这样是否会得不偿失……
我们为了不是需要而是想要的一切,做了这么多,如果可以,请退一步审视自己。
当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自己的渺小;当物质逝去的时候,我们有的也只是:善和爱。
“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
“即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蝼蚁,却也圆融安详。”
2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