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黄土之下2 ...

  •   原有的陵墓早已毁于各种天灾人祸,尽管经过多次修复后的陵冢早已焕然一新,我们仍能从高高隆起的方锥形墓冢中看到一丝原皇陵的影子。我跟着众人绕到墓冢后方,在一处角落中看到了围封的层板,一些工作人员正在层板附近忙活。

      其中有一个身形并不高大但身材结实黝黑的男子,他在看到在众人中领头的林明哲后便放下手上的工作,向鞠躬林明哲问好︰“林副主任,您来了。”

      “唔。”林明哲点了点头,表情中带有一丝傲气,似乎习惯了被别人恭敬地对待。

      “我们几个人想进入墓室,请准备一下。”

      “好的。”那男子应答了一声,随即又转了转圆滚滚的眼珠,疑惑地看着我和小姐。

      林明哲见状补充说︰“他们也是要进去的,你一并准备吧。”

      男子听罢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迟疑地说︰“这两位脸很生啊,请问是哪个部门的呢?我可能要先请示……”

      “他们是我带来的人,你怕什么?让你做什么你照办就是!”林明哲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

      “可是万一出了差池……”一个凌厉的眼神向男子投去,令他的话噎在嘴边。他因为胆怯而不敢反驳,但嘴里仍不服气地嘟嚷着︰“还是依规矩做事比较好吧。”

      也许是对方不会变通使他烦躁,也许是觉得对方不给自己面子,林明哲听见男子的话后脸色一变,拉下脸来吼说︰“我办事什么时候需要向你交代了?”那男子显然被他震慑到了,低下头来默不作声,甚至不敢正眼看他。

      “我让你做什么你去照做就是了,不该问的就别问。”林明哲看了一眼小姐以及正在打圆场的众人,把冲冠的怒气压下来,冷冷地说。木然地点了点头后,那男子悻悻然地转身离去。

      虽然发生了一点小波折,我和小姐总算也顺利进入墓冢之中,同行的除了林明哲和另外两名文物局办公室的员工外,还有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以及刚才那个皮肤黝黑的男子。大家都称那个胖胖的男子为力哥,虽说他是一位专家顾问,看上去反倒更像一名市井之徒,不过世上卧虎藏龙的人太多了,以貌取人最不可靠。

      那名黝黑的男子叫阿钊,他算是这次项目的前线负责人,对燧皇陵的发掘工作比较了解,亦可以充当我们的向导。一开始他还有些闷闷不乐,心情似乎仍受到先前发生的事影响,不过很快他就回复状态,毕竟被斥骂在工作中很常见,谁也不会将这种琐事放在心上。

      墓冢内比想像中简陋,没有印象中君王陵墓的气势恢宏,只有十数座粗糙的石雕埋在黄土之下,就如被忘记带走的行李般随意地摆放着。这就是燧皇陵吗?我缓缓扫视四周,看着空空荡荡的墓冢不禁感到有些失望。

      “那里本来还摆放着一些陶罐,但是被运出去研究了,只剩下这些难以搬运的石雕。”可能是看到众人四处张望的目光,阿钊解释道。

      朝他手指着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地上有不少放置过重物的痕迹,痕迹的不远处便是一道紧闭的石门。

      “目前我们就只发掘到这里,那道门还未打开呢。”阿钊又补充。

      “那道门大概是不会打开的了。”林明哲不知道何时已站在我的身旁。

      “为什么呢?”

      “这道墓门被封得严丝合缝,估计再往内走的东西不像外面一样只是普通的石器及陶器,如果要继续发掘的话需要作多方面的考量。”

      “里面的东西以久以来都没有接触过外面的空气,强行将其出土恐怕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力哥听见我们的聊天内容后插话说︰“不管门内的东西是否有很高的价值,就算里面全是普通石头,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应该以保护文物为前提,更何况考古学上从来没有一文不值的东西。”

      “没错,而且从这个空间挖出的内容已经足够考古人员研究很久了,剩下的就等以后发明出更佳的文物保护方式后再发掘吧。”

      我点了点头,心中重拾了对文物局的好感,原来他们也不是只会仗势凌人、只顾利益的。

      “可惜了,棺椁还在其他墓室,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能重见天日。”一个年轻小伙子无奈地说,他看起来年龄不大,也是文物局的员工。

      “这里没看见棺椁,也不代表深入墓门之内就会有。”

      “力哥,这里不是燧皇的陵墓吗?怎么会没有尸体呢?”那年轻人压低声音,疑信参半地问。

      “目前已无法考究燧皇陵建于何时了,但我猜测燧皇的尸体不是葬在这里,毕竟当时年代尚早,估计未有丧葬习俗以及保存遗体的技术。据古文献记载,燧皇陵于始建时除墓冢外已有大殿、陵碑和牌坊等建筑,相信是后世人为表对燧皇的敬仰而建陵,主要作安放纪念之物和拜祭之用而非安葬遗体。”

      “哦,原来如此。”年轻人听完力哥的话后一脸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真相到底是如何怕是只有挖出来了才知道。”

      他们还在热火朝天地聊着,我在得知出土的陶罐已被搬走而墓门亦无法开启后,便转向研究堆放在墓冢之内的石雕。那些石雕只有一个粗略的轮廓,光看外形无法看出具体是在雕刻什么,看起来就像是工匠用来练手的残次品。

      按理来说,帝王陵墓中的物品规格都很高,也许是当时的雕刻工艺不够精湛,导致这些石雕看起来十分粗糙。石雕粗糙我尚能理解,更奇怪的是它们被摆放的位置也很凌乱,不如别的古建筑般阵形整齐划一。

      我看了很久仍然毫无头绪,正好瞥见小姐正站在其中一座石雕前认真细看,于是便向她走近。

      “小姐,您在看什么吗?”

      “你看这是什么?”朝小姐手指的方向望去,石雕上刻有一个简单的图案,既像符号也像文字。

      “嗯……‘山’?”那图案凸起来的三个尖端看上去像是一个“山”字,其实我觉得更像是一个皇冠图案,但又转念一想,东方的君主应该不会使用西方的皇冠作象征。

      “那是甲骨文的‘火’。”听罢,我再仔细看了看那图案,确实有点像火苗迸发的形态。

      “‘火’?因为他是火祖吗?”

      “可能吧。”小姐随意地环视四周︰“不仅仅是这一座,其他石雕也都是‘火’。”

      我走到旁边的另一尊石雕前看了看,果然也看到了这个“火”字。

      “小姐,您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对这里的石雕很好奇,但又百思不得其解。

      “木生火。”小姐摸了摸她眼前的石雕,然后便无视我直接向林明哲问︰“林副主任,那玉是从这里拿出来的吗?”

      “呃……阿钊。”林明哲大概也不清楚具体位置,听到小姐的问题后便望向阿钊。

      “啊?”阿钊一脸茫然地看着小姐︰“是……是的。”

      小姐再次摸了摸石雕,并未说些什么,而我则一直想着小姐方才的话。

      木生火。五行相生的概念大家都懂︰火隐于木中,钻木而取火,因此木愈多,火便烧得愈旺。但石雕上的文字只有“火”,跟木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挠了挠头,看到不规则地摆放着的石雕,再想到刻于石雕上的甲骨文,突然灵光一闪。

      普通的建筑尚且讲究物品的摆法,如此庄重的陵墓又怎么可能将石雕随意摆放呢?于是我走到远处完整地观看这个些石雕,果然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石雕阵”的中间由石雕连成一竖线,该竖线的上下部分分别在左右各倾斜延伸,即是一条竖线上延伸出四条支线,就像是一棵树。

      竖线是树的主干、上半部分的支线是枝桠、下半部分的支线则是树根,模仿树木繁茂生长的形态,这不就是个“木”字吗?

      代表“木”的石雕上刻着“火”,这正正就是“木生火”。燧皇因为发明钻木取火而被奉为火祖,但树木与火焰无法长埋于黄土之下,故用石雕代替“木”和“火”,以这样的方式去纪念他实在是巧妙。

      一如设计者的预料,“圣火”迄今已保存了上万年,而往后也将继续屹立于此。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