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真诚 ...
-
张清正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良好的家风让他待人真诚,从小便是如此。
小学,老师看着试卷上那歪歪扭扭的家长签名,质问小清正:“你是不是自己签的名字?”
“我奶奶签的。”
“叫你奶奶来一趟。”
第二天,老师看着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清正奶奶,陷入了沉思。
“老师啊,孩子父母忙,我这也不识字,这签字,我是照着别人的写法写的,实在对不住……”
这时候,老师才明白,是怎样一家人才给孩子起了这么一个清正的名字。
张清正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废品回收站。规模不算小,十里八乡的都知道他们。街坊邻居们都很喜欢与他们打交道,谁都知道他们家“傻”。
垄断一方产业,却从不压价,给人的价格方圆几公里都找不到比他们低的。
他们一家子衣服破破烂烂,皮肤黝黑,却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存在。
后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张清正一家抓住机遇开始转变,为自己家的回收站购入了很多新设备。
当时街坊邻居们都认为张爸爸被骗了,大几万买回几个大机械臂和什么所谓的防尘装置,在那个小镇,那个年代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张爸爸听后也是嘿嘿一笑:“我看那几个年轻人挺有干劲的,我正好有钱,支持一下。”
没成想,随着环保政策的完善,废品回收行业越来越不景气。张家的回收站却没受一点影响。当其他人还在为解决环保证问题焦头烂额时,张家爸爸已经入股了环保公司,跟着自己支持的年轻人,成为领军人物。
虽然他还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骑个三轮到处回收废品,但其实他是某个炙手可热的机械公司股东。
张清正的妈妈,陈女士正是因为张爸爸的真诚,才不顾他人反对,嫁给了那个穷小子。她相信一个能白手起家养活自己,愿意用自己大半月收入支持她去参加一个穷小子从没听说过的比赛的傻子,是她可以共度一生的人。
张清正就在这样的家里长大。小学时正是张家事业上升期,父母都忙的不可开交。初中时回收站越干越大,专业化,机械化,让这个现代化的建筑成为那个镇子一道风景线。
高中,张清正去了镇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有不少有钱人家的孩子。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大多数孩子第一次看到城郊那个壮观的厂子,议论纷纷。
“这一定是食品厂,这么大的厂子,一定值不少钱。”
“这肯定是机械厂,你看着富有科技感的线条。”
孩子们谁也不服谁,这是一个声音又有传出“这是废品回收站。”是穿着洗得发白衣服的张清正。
“切,穷小子别乱讲,你家是收废品的吧?”
“对啊,你们要进去看看吗。”张清正没有听出讥讽,热情地邀请他们参观。
就这样,一场春游成为了回收站参观之旅。
张清正不是学习那块儿料,一心想家业的他没考出什么好成绩,学了门技术类专业,随后接管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