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9章 ...

  •   今天写一点关于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内容,结束教育这个话题。德国当然也有很多补习班和兴趣班了,可选择的范围比国内应该更多,但投入的话真的丰俭由人。
      补习班有机构在市区内提供场地和老师的小班辅导,报名和上课时间都有限制。比如小班有最少开课人数限制,不是随时都能凑成可以开班的。另外,时间上也不那么灵活,必须按课表进行,收费要温柔一些。另外,请老师一对一或者上门辅导的,价格就比较高了。但这种时间比较灵活,老师可以根据辅导对象的时间来调整,而且辅导更有针对性。做过学生的都知道,面对不止一个同学时候的老师,只能照顾大多数情况而非单独的个人问题。所以,我的同事给娃补习的时候,大多数都选择线上小班辅导,避免舟车劳顿,也可压缩教育成本。但有一个同事是铁了心下血本给孩子补习,请了专业网络平台上当地的德国老师上门一对一辅导,价格挺震撼的。
      为啥德国没有学校统一的补习班?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因为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啊。别说学校没有统一的补习了,连学校统一的上课时间都很克制。所以学习这个事情在德国,也就是公共服务里最基本的配置,不能有太高的要求乃至奢望。如果遇到好老师,能得到恰当的点播和引导那是孩子的好运气。如果老师平平无奇也是常态,对于他们而言这也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只是他们的工作和收入而言,性价比还是蛮高的。首先老师收入的应缴税相对于其他工种就少了不少,退休后这种优势更是明显。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老师都不积极参与到课后的补习。因为这种补习的收入税收比学校里作为职业教师的高,一句话就是不那么划算。当然,额外补习就意味着有额外的收入,有这方面需求的老师乃至大学生肯定是有的,所以补习市场依然存在。毕竟,读大学后虽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有一份好工作好收入,但会比做职业培训出来后有限的选择多了一些选择啊。
      兴趣班是必然产物,全世界大约都是如此吧。德国学校上课时间那么少,空余时间那么多,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是有的不用花钱,有的兴趣爱好比较烧钱而已。不过,在德国无论是申请读大学还是工作职位,课外活动、国际游学以及特长爱好并没有特别的加分优势。当然,大的奖项或者活动参与,肯定会让自己的申请材料更丰满更具有竞争力,但相对于国内和美国特别好的学校和机会而言,在德国这些都不算什么优势。因此,德国很难卷起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和热衷的事情来说,因人而异的差别很大。有人说,德国冬天长又冷,娱乐项目也不多,所以很多人要么亲近自然要么向内发展,难怪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很多哲学大师。我想,这跟外部环境和政策导向的确是密不可分的。在学校统一的学习时间有限,意味着自己有很大的自由发现和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就算不喜欢或者不擅长读书,还可以选择职业培训,一样可以养活自己不用啃老。同样的,在职场上更高职位的人当然有很多优势包括收入,但高税收的制度下,有时候算算仿佛付出和收入的性价比并不那么诱人,所以有不少佛系打工人更愿意花时间和家人以及大自然亲近。关于孩子的兴趣班等空说无用,还是举些例子来自行感受下吧。
      同事A的孩子学习钢琴和乒乓球,尤其是后者比较有天赋,经常参加大小赛事。但同事坦言,竞技比赛越往上走越是高处不胜寒,竞赛的残酷性暴露无遗。除了自律和过硬的技术以及临场应变心理素质等,训练和好导师的点播同样重要。她为此早早拿到驾照,为的就是接送孩子去一个知名教练家里特别训练。价格自然不菲,孩子也很懂事,老母亲很欣慰也很纠结。因为她看到孩子刻苦训练的同时,也知道以家庭个人的经济条件烘托他不是那么宽裕,所以每次比赛稍有闪失心里压力也非常大。这个导师并未对外公开招手学徒,而是同事因为孩子表现突出后辗转打听登门求教,而老师也很喜欢这个孩子,觉得孺子可教,最后才纳入门下。想想这过程就很艰辛,我真切希望同事和他的孩子能迎来他宇宙爆发的荣耀时刻。同事B并不想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但是儿子的确精力旺盛荷尔蒙爆棚,就让他在家附近报名了网球和足球俱乐部。足球因为场地和人数限制,发展好像并不如网球,但孩子大把的空余时间和无处安放的青春找到了地方释放,倒是各得其所。同事C也给孩子报名了钢琴、芭蕾和绘画班,感觉这是一条通往淑女和名媛的必经之路。高雅的艺术俺不懂,价格也不好问,毕竟这些都是不经意向人透露的公开的秘密。如果按现在最低时薪为基础来算,这些培训班的私教,如果是孩子去老师家里学习的话,至少是四倍起算。也有一些同事为孩子找来学习音乐和艺术的大学生教授,价格更优惠。如果是中国留学生,语言交流也更方便,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只适用于有大学的大中城市里,在村里或者郊外偏远的地方,此种办法就不太好用。所以我认识的一个朋友D,自己是开了私人诊所的医生,为两个女儿请的是国内在线的钢琴私教班老师。这个操作真的是绝了,自己在国外挣了一线的工资,因为住在村里的别墅是五线消费,孩子的教育直接薅国内在线APP的羊毛,妥妥的人生赢家。只是这个在线教育机构好像前段时间暴雷,老板卷款跑路了。
      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德结合或者中中家庭的情况,现在说说不含中国因素的家庭。东欧同事E和黑人男友恋爱发现对方不靠谱时,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后来对方不愿承担责任跑路后,她坚持生下孩子做了单亲妈妈。其实除了她自己的原因,因为孩子本身健康想要流产在德国也是个特别麻烦的事情,具体难度可以参考美国。德国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可以或者不可以流产,但怀上后流产都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举个例子吧,很多人文关怀机构以及对医生是否可以进行流产操作的规定,都大大提高了流产难度。别说婴儿健康了,就是前期发现是有先天残疾和障碍的,也有不少选择生下来的。这个话题扯远了,也就多嘴说几句。所幸同事E的孩子健康可爱,她因为要照顾孩子也要工作生活,就选择一周三天的兼职工作。因为德国各种税收和补贴的政策,她税后的实际收入和一周工作五天的单身无娃同事的收入持平,你看看,就说这样的大环境怎么卷吧?是不是有一种很想躺平的内在驱使感?同事E时常在我面前抱怨生活开支大,娃也是一台费钱的机器,把她妈和姐姐从邻国弄过来帮她带娃也不给力等等。其中她提到给女儿报了芭蕾和游泳的兴趣班,每个月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芭蕾班一周才上两次课,一次不到一小时,还是十几个人的小班课。为了省钱,她每次等超市特价时买一堆肉放到冰箱速冻区,吃的时候再解冻烹饪。我很多时候都默默听她抱怨,极少发表意见。因为她的选择自然需要她来承担后果,事实如此而且事实也改变不了,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比如她给女儿少报一个兴趣班?可是,这就意味着孩子在家的时间更多,或者孩子与同龄小伙伴相比较有了更多格格不入的自卑感?这个不好拿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作为一个局外人说什么都不太合适。
      蛋哥当然也上过兴趣班,不过都是因地制宜和村里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些。比如蛋哥学过笛子,父母还给他买了一根长笛,几百欧的巨款哦。为什么呢?因为村里的合奏团里还缺吹笛子的团员,蛋哥学吹笛子既可以多一项兴趣爱好,也可以更好融入村里的生活。每次演奏的时候,蛋妈弹吉他,蛋哥就在后面吹笛子,那母慈子孝的场面该是多和谐啊。蛋哥还参加过帆船兴趣班,或许因为村里就在河边,虽然河面没有莱茵河宽广,但总算爱好和水沾上了边。不像城里的孩子还要报班才能学会游泳,蛋哥和他弟弟以及村里的小伙子们无师自通自学便可成才,这又为父母节省了一笔培训班费用,不是么?在村里的男孩子上树掏鸟蛋,下河捉小鱼是必备技能,所以德国很多有娃的家长倾向于居住在房价更低的郊外,这样孩子有更多的活动空间,生活成本也更低。蛋哥印象最深刻的是读中学有一次,学校的帆船兴趣组组织大家去了意大利的加达海进行集训,可把蛋哥乐坏了。但也有小学时候和弟弟一起参加的足球班让蛋哥耿耿于怀,那会儿太小不懂事,就跟着大家瞎玩。那么多人追一个球,没意思啊。蛋哥如今回忆起来全是吐槽,也是很搞笑了。
      德国朋友F的三个女儿也参加过一些文体兴趣班,出发点不过是为了丰富她们的课外生活,并没有和教育以及就业直接挂钩。毕竟这些女孩子长大后无论是读大学还是找工作,都跟这些兴趣爱好没有直接关系。朋友F直言,学校放学太早,作为自由职业者的自己没有太多时间打理三个孩子,干脆就做司机负责接送,从学校到兴趣班,从兴趣班到家里。孩子的青春得到调节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也得以喘息,何乐而不为?
      我想到自己的兴趣培训班,只有一片空白。毕竟,那时候卷的程度太低,而且县城里也没什么选择。青少年宫长年以来也就是唱歌跳舞和极少的乐器班,钢琴是封神的选择,小提琴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负担的。小学有个男同学会拉手风琴,那简直是妥妥的男神,超级吸引女同学的目光。我妈年轻时候也上过体校打过篮球,深知文体出头难,所以她干脆放手不管让我爸负责我的教育。所以,我走的是小镇做题家的路线。毕竟,高考时候咱要考600多分才能和大城市考500多分的人站在同一录取线的位置上,不刷题难道去拉琴打球吗?咱也不是那块料啊,个头还没我妈高,身体协调能力也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