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第30章 ...

  •   上周和蛋哥开车100多公里去一个汽车中间商那里试开一辆二手车,不是德国品牌而是韩国的。没什么可震惊的,蛋爸买的那辆5万起配置的车也是韩国品牌,当然人家还从同事那里买了一辆二手德国的敞篷跑车。别问是不是我不小心嫁入豪门,要问就是父母的钱只用给人家自己花,生大病有政府兜底,也不留什么积蓄给儿女,可不随心所欲想啥买啥吗?而且在这辆韩国车之前,蛋爸买的也是法国品牌豪车,跟德国半毛钱关系没有。别问,要问就是德国品牌德不配位,货不配价,人家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蛋哥提出跑那么远去试车的时候,最初我是抗拒的。但看他一脸期待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都快不惑的我们,至今没有一辆真正属于我们的车。当然,现在我们开的是蛋哥外公八年前去世后留下的一辆二手车。虽然车龄不小,但因为外公在村里活动半径小,所以十多年了行程真的很小。这车大小修检过几次,花费是有的,但总胜过自己掏钱买一辆还过得去的二手车,新车当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不是我们小气抠门,而是汽车这东西吧,它就是面霜洗发水一样的快销品,能带来一部分价值,但贬值太快。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负债而不是资产,虽然自住房也有这样的影子在,但毕竟不动产还是不太一样,至少它保值甚至增值啊,当然前提是地段,地段,地段。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而这车的出现契机也是因为蛋哥要拿车去邻村熟人那里例行车检,毕竟已经超期一段时间,再拖延不检查,就等于是违反相关法律条例了。没错,蛋哥就是这样一个严重拖延症患者,我很多时候都怀疑他根本不是白羊座,因为和我这头白羊比,他完全是朝另一个方向狂奔而去。可有什么办法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从来都是努力让自己镇定然后三催五情,但关于他和他父母以及汽车的事情,我从来都是睁眼闭眼又是一天的态度,因为何苦呢?车检和修理又花了不少欧元,但好在还能勉强开个两年,之后就真的是寿终正寝了。而且,这两年还真的要祈祷一下,不要分分钟在高速上撂挑子,那就真的是好戏连台了。开车回村里送车去车检忐忑等待的时候,蛋哥刷到了附近一个还算大的城市有二手车待售。在那附近,他弟弟也买过两次二手车,体验不错。于是,蛋哥心动了。本着试车不花钱的原则,他也无惧一天来回开个两百多公里,我就没有扫他的兴,陪他去体验了一把。说实话,我坐着感觉没有外公的大众舒服,但蛋哥说开车的感觉更好,就是价格近两万有点小贵。我没有过多发表意见,蛋哥有点怕我在价格上心里疙瘩,我打消了他的念头。隔天蛋哥又让他从小就拿骑车当玩具的爹一起去试驾了一番,没错,蛋哥又是一天来回开了两百多公里,我真是服了。
      回来之后,我发现他的态度发生了挺大改变。首先他强调刚做完车检的车在中间商那里只能买个300,而他车检和修理刚花了1000,太不划算。其次,我们大多数情况都是两人出行,不必须买五门的大车,三门的小车就是不凑的选择。最后,就算马上要买新车,也要等专业机构评估手里的旧车价值多少,值得卖出去后再考虑购置新的二手车,云云。其实,他说的这些,早在我的脑子里跑了几遍,谁让我继承了我爸的天生操心劳碌病呢?就是两个字送给自己,活该。但本着对他的家庭和汽车话题保持缄默的态度,我从始至终没有发表过多的意见,只是他问我答,基本都说没问题。这次他回来的态度转变和反应,毫无疑问是他爹对他进行洗脑和敲打了。倒不是他没有主见,而是他在一些问题上,容易被他爹带着走。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父母在德国的时间虽然基本都在村里,但毕竟有60年的生活经验,考虑的也比他更多更全面,这没有什么不好。
      可我在这件事的核心里却咂摸出另一番味道。没错,我们两人出行的确不用豪车好车大车,而且我们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一直都很务实。所以,蛋哥时不时会在我面前吐槽他爹在骑车方面的消费过于奢华。比如,蛋爸越来越热衷于买大车讲面子和排场,到了城市里停车位都是刚刚好,停车时特别让他抓狂。说到两人出行,蛋爸蛋妈有三辆车,两辆车开去上班,还有一辆上面提到的跑车。蛋弟和女友也是一人一辆车,不然在村里那就等于腿短,寸步难行,这一点和美国大村特别像。但在德国的城市里,没车真的也没啥问题。要不,那个去年80高寿的德国大爷,不会开车也没有车,人家这一辈子也过来了。不过,他以前是德铁乘警,在国有尚未私营化以前的福利他享受至今。那就是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免费啊,我滴个娘。德国的公共交通可真不便宜,一边喊环保一边卖高价票,大家一琢磨,环保啥的先放一边,时间和金钱账一算,好像有车也不耐。话说回来,蛋爸蛋妈经常二人世界到处潇洒,也是两人出行啊,怎么不也买个小车,节约经济环保呢?我们手里一辆车,他们手里三辆车,好像就看准了我们人穷志短?这种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双标准则,蛋爸用的很溜啊。是怕我们多用钱,到时候找他们要吗?他们也没积蓄可以支持我们啊,而且不还得给小儿子和两个孙女加倍补偿回来吗?还是怕我们真没钱向银行借贷,到时候子债父偿会被祸及呢?那不过能够啊,德国好歹也是法治社会,到时候就算我们破产了,他照样可以开三辆车,每年出国旅游五次,继续享受生活和人生高光时刻啊。
      这么一对比,我立马觉得我的一个男同学真是父爱如山,父爱如海,父爱深沉啊。这位男同学早年间父母离异,他跟母亲一起生活长大。他父亲较早从国营企业出来创业,是挣钱的一把好手。后来他父亲成了家也有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当然也发生了转移。再后来是这个男同学在打工、创业的商海里几经沉浮,他父亲很少过问,经济上的支持好像也不多。等到同学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后,他为了孩子决定移民国外。第一步他选择经常去的东南亚,因为环境熟悉加上有很多值得信任的朋友,包括生活上和商业合作上的,于是他这几年比较惬意。第二步选择到枫叶国,看重的是那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拿他的话说,给孩子一个发达国家的身份最好,因为下限有保障。哎,让我说什么好呢?这种操心和付出,蛋爸蛋妈连一根头发丝都比不上。我倒不是怪责蛋爸蛋妈当初不肯资助蛋哥去麻省理工,毕竟人家才是亲生父子和母子,我是个彻头彻底的外人。而且,我也相信身为父母,肯定也是护犊情深爱子心切,只是大家的方式有异,愿意付出和牺牲的程度不同而已。正是因为这样的基础不同,造成大家的家庭生活方式以及情感距离也很不一样。
      蛋爸蛋妈很少过问蛋哥兄弟俩的感情和家庭生活,好像只有一次前些年偷偷问过蛋哥,我有没有打算要孩子。蛋哥说应该不要,蛋爸点点头就没再说话。当然也可能因为两个孩子都是男娃,男权社会放之天下皆准,生育的锅和苦都跟他们没关系。但国内的父母除了通常与子女努力捆绑经济、感情和精神生活外,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关心也从没停过。最近我听一个女性朋友说,她今年要回国摆酒。我开始很诧异,因为我知道她和她男友感情关系稳定,但双方暂时没有结婚的打算,怎么突然又要回国摆酒了?就在我正欲恭喜之时,这个朋友坦言他们并没有登记结婚,回国摆酒就是做个样子给父母及亲朋看看,免得父母担心和唠叨。这简直是比广播剧还盛大的剧本啊,我一听顿感自己太傻太天真。但回味的时候,又觉得既理解又心酸。
      中国文化讲究知恩图报,付出牺牲和补偿回报。西方文化强调原罪,已时刻提醒甚至警示自己的行为,也将精神一定程度绑定。但从来没有一个文化提出过疑问,父母对子女的生养可能本来不是一种恩或罪,而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对他们当下而言是完整和丰富生命的一种方式,但是即便是在讲究自由和民主的西方社会,也无法在这个环节上给子女以选择的自由。而且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人流和自我裁决都是不被允许要被强行纠正的行为。简言之,如蝼蚁般苟活也不能恣意离开。于是,国内父母给子女无尽的爱与呵护,自然会期待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如果子女办不到,仿佛这一辈子都做了无用功。而在国外,大家相对独立平等,父母不会先子女后自己,老年自然也不要奢望子女在生活和情感上呵护备至知冷知热。其实,都是文化和传统的因果循环。中间唯独少了让子女选择是否被带到人间的自由。或许你说我太苛求,生理和自然本就是这个规律。那允许我顺着存在即合理的哲学逻辑,所有的一切,无论好坏,无论爱恨,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不必奢望解开,多替自己打算,多为自己活着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