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 6 章 ...

  •   直到一六二七年崇祯皇帝即位,朱由检除掉魏忠贤这个朝廷大患,开始真正掌权后,崇祯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袁崇焕回来帮他办事。

      崇祯皇帝看到了袁崇焕的才能,看到他在辽东击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功绩,却不知道袁崇焕身上的毛病和他的军事才能一样多。

      袁崇焕辞职回家呆了一年,轻狂的毛病还是没改,见到皇帝后便大谈特谈,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

      给事中许誉卿在他面见完皇帝之后,问他五年复辽的详细计划,袁崇焕才说,自己只是看皇上那么焦虑,安慰他罢了。
      许誉卿听了后吃惊的说,崇祯皇帝英明,五年后你拿不出成果可想到要怎么办?
      袁崇焕才知道自己有错,上书给皇帝请罪。从此开始认真研究起五年复辽的计划。
      之后袁崇焕还在皇帝面前推荐了祖大寿、何可刚、赵率教等三人,说自己五年复辽的计划全靠这三人来实现,如果五年后没有实现,他将亲手将这三人斩杀。

      朱徽娓每次想到这里都要喷笑出声,这三人如果知道袁崇焕这么积极的替他们下军令状,一定会是满脸问号的。本来好好呆在家中,几年复辽都跟他们没关系,怎么杀身之祸却从天而降了。

      而且她还怀疑袁崇焕是因为之前和满桂闹不和,所以才没将满桂名字报上去。不然辽东大将出名的就是祖大寿、满桂、赵率教这三人,何可刚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袁崇焕在得到皇帝的赏识和全力支持后,心就开始飘了。特别是官复原职回到辽东之后,就开始动作频频。

      崇祯元年的财政赤字已经严重到一个可怕的地步了,没钱还要养兵是最难的,因为崇祯元年开始天灾频频,有许多地区不要求朝廷赈灾就不错了,哪里还能交上税收。

      但因为后金军的频繁骚扰,就算没钱,也要挤出钱来养军队,不养兵的话,下次金兵南下,朝廷没有任何抵抗之力让金兵打到北京,直接改朝换代才是危险的。
      虽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该做的准备和抵抗还是要的。

      袁崇焕在被崇祯重新启用后,处理了辽东由于缺饷而发生的几起兵变,便把目光投向了毛文龙。

      皮岛(今朝鲜椴岛一带),之前毛文龙在一次金兵南下劫掠的时候,阴差阳错下带领部将乘船逃到了皮岛上求生。

      皮岛物产丰富,在毛文龙几年的经营下,商贾往来不绝,生活过得滋润极了,毛文龙在皮岛过上了宛如土皇帝的生活。

      这种滋润的生活在明末由于缺饷而经常发生兵变的辽东是十分刺眼的。
      袁崇焕觉得毛文龙生活已经那么好了,每年还报上来那么多军费让朝廷买单,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多出来的钱一定落到毛文龙自己的钱袋里了。

      崇祯二年五月,袁崇焕借阅兵为名,渡海来到皮岛,对毛文龙进行责问。
      毛文龙狡辩过后,袁崇焕觉得自己已经给过毛文龙机会了,他却不好好珍惜,遂拿出皇帝给他的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

      毛文龙被杀的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
      崇祯知道这件事后也震怒异常,因为毛文龙也是辽东的一个重要将领,这几年一直守卫在后金军后方的皮岛。
      毛文龙时常会带兵骚扰后金军,让后金军就算攻打山海关时也顾虑重重,怕后方被毛文龙偷袭。

      有个敌人在身后的小岛上虎视眈眈,但金兵对毛文龙却没有办法,因为后金军海上力量薄弱,连船都没几艘,不能奈何得了毛文龙。
      之前后金军南下进攻时,毛文龙都能在后方给金兵压力,和辽东守卫军一起合作了多场战役。
      毛文龙虽然官位略低于袁崇焕,但仍旧是辽东抗金重要将领。袁崇焕这种没有理由没有征兆,就斩杀朝廷高级将领的行为,让崇祯皇帝十分生气。

      但是为了辽东局势的稳定,为了保下袁崇焕这个人才,崇祯只能把气咽到肚子里。
      他口不对心的下旨说毛文龙专横跋扈,目无军法,并称赞袁崇焕处理的及时。

      崇祯二年十一月,毛文龙被杀六个月后,皇太极率领金军南下。
      因为之前几次都破不了宁锦防线,这次皇太极特意绕过宁锦防线,带领金军绕远路从蒙古翻山越岭的南下,连破遵化、三屯。后金军越过蓟州往西,直逼京城。

      崇祯皇帝听从朝臣们的建议,急召被魏忠贤弹劾得辞职回家后,就赋闲在家的孙承宗回来主持大局,幸好孙承宗的老家离北京近,就在北直隶高阳(今河北),很快就赶来了。

      袁崇焕听闻京城被围也急忙从宁远发兵来救,但是袁崇焕作战一贯靠着四个字‘主守,后战’,主要靠着坚固的城墙抵挡住金兵,再用火炮炮击金兵。

      和金兵在野外互殴自己的军队势必损失惨重,自己的关宁铁骑好不容易才练得似模似样,损失掉一个人就跟挖了自己一块肉一样,他可舍不得这样去打。

      袁崇焕心里定好计策便自顾自的去执行了,他老师孙承宗让他在北京城外就截住金兵,袁崇焕也跟没看到一样,坚决的贯彻‘主守,后战’这四字方针。

      用这个方法对付金兵,确实是损失己方力量最小的方法。但这放在辽东十分合适的作战方针,对于京城来说却十分不合适。

      但袁崇焕有自己的想法,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是很难改变的。为了不和金兵正面冲突,白白消耗掉自己带来的人,袁崇焕已经决定不和金兵在野外交战了。

      所以虽然孙承宗已经命令他在京城外围就要迎战金兵,他还是拖慢了路程,和金兵前后脚到达了京城,这一路上放任金兵随意劫掠京城周边百姓。

      袁崇焕的计划很完美,只除了一点,他没考虑到,被围的是京城。
      京城之所以很重要,那是因为皇帝和众位大臣都在那里。京城不是之前宁远之类的小地方,就算最后守不住了,他一声令下所有人打包行李就可以跑路。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是白说的吗?京城被围,那是很大的事情了,全国震动都不为过,这也让百姓看清了大明的孱弱。

      在袁崇焕抵京后,崇祯皇帝虽然那时候对他已经十分不满了,但在这种危及时刻,崇祯还是忍下怒气,把他召到跟前好酒好菜的招待他。崇祯看天气那么冷,还在城头就脱下自己的斗篷披在袁崇焕身上。

      孙承宗也跟他说,你杀掉了毛文龙,又任由金兵劫掠北京周边不阻止,现在很多人对你意见很大,希望你好好表现,将功补过,别再惹皇上生气了。

      但袁崇焕注定要让孙承宗失望了,他先要求让自己的军队入北京城休息,因为赶来路途遥远,军士都很疲惫了,袁崇焕希望能让他的军队好好休息一下再打仗。当时是冬天,在野外扎营也很冷。
      但崇祯皇帝不同意,一是因为当时袁崇焕纵容金兵劫掠北京周边不去阻止,使得遭到劫掠的百姓怨恨他,逐渐有金兵是袁崇焕引过来的流言。
      二是明朝的边防军队按规定是不能驻扎在北京城周边的,怕有的军队会威胁到皇位。袁崇焕的军队破例让他驻扎在京周围也就罢了,竟然还想进城,简直是岂有此理!
      再加上最近袁崇焕引来了金兵的谣言,那就更不能放袁崇焕的军队进来了,如果袁崇焕真的和金朝有勾结,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袁崇焕被拒绝后也没有失望,把军队安顿在城外后,开始了与后金军的鏖战,双方互有胜负。最后袁崇焕率领五百人用火炮轰打金营,后金军撤退,京都之围遂解。

      但事情不会这样就结束。

      袁崇焕本来就负担着督师蓟辽责任,竟然放任皇太极过来包围了京城,且皇太极在劫掠京城周边的时候都没有积极迎战,任由周边百姓被劫掠,京城百姓对他意见很大。

      还有之前拖慢行程的可疑举动,京城上下很多人都在议论袁崇焕要对这次金兵入关的事情负责。

      魏忠贤遗党仍旧对袁崇焕换恨在心,见此趁机弹劾袁崇焕没能力且不尽心。
      崇祯皇帝本就对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心里不快了,听到那么多说说袁崇焕的坏话后,也产生了不满。

      金朝听说袁崇焕在朝内的情形,也趁机使离间计,故意让被抓来的太监听到,士兵们讨论袁崇焕私下里与金朝高官相互勾结的事情。
      之后又故意放走小太监,让太监逃出生天后跑到皇帝跟前说,袁崇焕和金兵私下有联系的事。

      崇祯听后果然大怒,我那么信任你袁崇焕,即位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你官复原职镇守辽东,你嚣张跋扈也就罢了,竟然还和叛国。

      金朝这个反间计还是很成功的,崇祯皇帝相信了。

      金朝费尽心机的巴不得朝廷能赶快处死袁崇焕,替他们除掉一个劲敌。

      崇祯二年十二月,崇祯皇帝将袁崇焕下狱。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妻子和兄弟被连累得流徙三千里。朝廷派人去抄没家财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袁崇焕家并无余财。

      死前袁崇焕留下了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这个人,你要说他是个勾结金兵的叛国贼吧,那还真不是。明朝末期的人可能当局者迷,当时群情激奋人云亦云的,看不清楚情况。
      但是现代人回顾历史就能知道,他如果勾结金兵,就不用折腾出这一堆事情来,直接打开宁锦防线让金兵长驱直入就可以。

      但你要说袁崇焕是个好人,却也不全对。
      他在宁远之战击退了努尔哈赤后,就开始飘得没边了。不喜欢满桂就给人穿小鞋,把人赶走。觉得毛文龙花费朝廷太多军饷,态度不恭敬,就干脆利落的杀了。还要让崇祯皇帝忍气吞声的给他收拾烂摊子。
      想要实现自己炮击金兵,避开野外直接作战的想法,就任凭北京城陷入危险,周围百姓遭到劫掠。

      袁崇焕是个后世评价毁誉参半的人,但有一点朱徽娓是肯定的,现在大明可用之人越来越少,如果能救一下还是要救一下的。
      把人杀了咔嚓一刀容易,但袁崇焕对辽东军士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毕竟明朝要解决的问题说白了就这一些,金兵南下、连年灾荒、西北农民起义、吏治腐败、税负过重等。

      能影响国本、会导致改朝换代的大问题就三个,金兵南下、连年灾荒、西北农民起义。

      这三个问题能解决的话,明朝能救回大半,其他小问题可以慢慢解决。但这三个问题是能灭掉一个朝代的大问题。

      金兵外敌入侵就不用说了,攻下北京直接改朝换代。
      连年灾荒和农民起义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问题,灾荒让百姓没饭吃,开始农民造反了。这个也是一不小心就攻下北京,改朝换代的问题。

      所以,这种时候如果能有一个人顶在辽东那当然好,袁崇焕处理其他事情不行,但在处理金兵南下这种打仗这方面的事情已经驾轻就熟。

      而且袁崇焕已经在辽东多年,和当地势力盘根错节。
      许多城墙都是他监督去修的,许多红夷大炮他去安置的,许多辽东守将都是他提拔的。

      袁崇焕已经在辽东经营了那么多年,虽然个性有瑕疵,但守护大明的心是真的,这几年的辛苦都有被人看在眼里。

      袁崇焕奉行‘辽人守辽土’之法,征集了很多对金人有怨恨的辽东百姓,一手建立了明末第一战力的军队‘关宁铁骑’。关宁铁骑很厉害,即使是在和后金军开战时也能不落下风。

      袁崇焕在带兵打仗方面是没得说的,很多人都服他,杀了袁崇焕确实会寒了很多辽东将士的心。

      就比如他的手下祖大寿,来自辽东大族祖家,很多家族子弟都在‘关宁铁骑’里身居要职。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祖大寿不知道是被吓的,还是已经心灰意冷。祖大寿带着关宁铁骑跑回辽东,朝廷的命令也不怎么听了。

      袁崇焕死后,能接他大任镇守辽东的人几乎没有。
      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当然是最好的人选,无论是大局观还是人品都比袁崇焕好,之前辽东防线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跟辽东将领的关系也不错,让他守辽东让人十分安心。

      可惜的是崇祯元年孙承宗他老人家已经七十高龄了,在这个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还要让孙老翁在战场上拼杀,听起来就不太人道。

      而且崇祯年间孙承宗身体应该也不怎么好了,多次上书请求致仕。朱徽娓觉得以孙承宗的人品来说,如果他的身体还撑得住的话,应该还是想为大明多出点力的。

      所以,多方考虑下,继续让袁崇焕守着辽东是最好的选择,虽然他身上臭毛病一堆,但在打仗方面的才能却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崇祯皇帝在没有切实的证据的情况下,就凌迟处死一个守护了国家多年的人,这冷漠的态度确实寒了许多辽东将领的心。

      朱徽娓觉得如果能让袁崇焕戴罪立功,降职当个普通的辽东守将就挺好。什么兵部尚书,督师蓟辽,还是别给袁崇焕太多权利,就让他守在宁锦防线,能替朝廷挡住皇太极的进攻就好。
      但是朱徽娓觉得她能成功保下袁崇焕一条命的可能性很低,

      因为在袁崇焕被凌迟的崇祯三年,她也才刚三岁,在堪堪能说清楚话的年龄,她能使出的方法有限。
      她也不是什么智珠在握的聪明人,她只是对明朝历史了解得多一些的普通人罢了。
      她自认是比不上历史上的一些神童聪明的,比如鼎鼎大名年纪轻轻就中进士的张居正之类,要把她拉去跟他们比,一定是比不过的。

      顶多她公主的身份处于国家中枢,有一些事情做起来便利些。
      那要怎么扭转崇祯的想法,有没有救下袁崇焕的可能呢?
      她一岁的小脑瓜里最近都在想这件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