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言情小说家杜撰的深宫生存录,上至两汉,下至满清,不仅是国内网络小说最红火的类别之一,也是影视剧热衷改编的题材,这股热火朝天的劲头迄今不减。可惜史料上相关记载太少,各类小说无非是正史野史东拼西凑,再加点小说家的戏剧化夸张。
真正的深宫生活是什么样的,细节几乎没人知道——后妃们不会去写,宫女太监们识文认字的很少,所以清末民初的德龄自传中对后宫生活的描述,显得特别可贵。
德龄父亲裕庚为汉军正白旗出身,曾经受湖广总督张之洞委派主持沙市的厘税榷关,兼办洋务、教案,后来又先后出使日本、法国,孩子们自然也就随着父亲入乡随俗、就地读书,像姐姐德龄精通多国外语,通晓西方礼仪,而妹妹容龄曾在法国专门学习芭蕾和现代舞,并在巴黎公开登台表演。
可我觉得能够促使裕庚在女儿教育的问题上做到思想开明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外交官职业。论道理李鸿章比他更有见识,洋务运动比他参与的更深入,眼界比他更广,可李家培养女儿、嫁女上还是遵循旧制,李把二十二岁的女儿李菊耦许配给年过四十且三婚的张佩纶——旧时官僚揽人才就喜欢用女儿终身大事做砝码!
有人会说,李鸿章这样做是因为他年纪比裕庚大许多,是两个时代的人!
哼哼,要知道,比德龄还要小二十岁的婉容,就是在父兄极度虚荣的撺掇下嫁给了宣统帝溥仪,哪怕皇帝之位已经名存实亡,都抵挡不住父兄热衷做上皇亲国戚、捞好处的热切心。
作为宗室女孩,婉容自己对皇后之位也是相当的热望,全然不知这凤冠需要什么代价。
女孩子的命运,很大程度上要受家庭背景影响。
而裕庚这位在国外生活多年的老爹,根本就没在宗人府为两个女孩登记报户口,这样就能令她们们避免选秀入宫。这个行为,一个是因为当时的管理已经松懈,我觉得更主要是这位裕老爹对女儿是有期望的——这种期望就是不要嫁给皇室,母家也不需要靠闺女引来富贵。所以当德龄入宫后,一旦发现慈禧要给自己指婚给某贵族,立即就计划逃离北京。
真要为这位老爹击节叫好!裕家两个女儿的婚姻后来都和权贵没甚瓜葛,德龄嫁给了美国驻沪副领事(后来改行做记者),容龄嫁给了同样有海外求学背景的唐宝潮。
裕庚至于悉心安排女儿们国外接受教育,也并不是说家里没有儿子,故此才移情栽培,裕家可是还有两个男孩,小儿子勋龄后来成为慈禧的御用摄像师。
一、头回入宫
时光倒流至119年前的那个北京的春天,1903年,十七岁的德龄和十四岁的容龄随父亲回到北京,被慈禧太后传旨召见,就此开启了她们姐妹深宫伴驾两年的生活。
德龄刚回北京时住在城中,为清晨六点到达老太后住在西苑(今□□),她们母女三人的轿子夜里三点就要动身。三人分乘三顶轿子,每顶轿子配备四个轿夫,一个领班,三个军官,两个仆人,每顶轿子以外还有备用轿夫四名坐在马车里,当然还有个马夫。浩浩荡荡的队伍好容易到了地儿,天都亮了,虽然德龄说她轿子坐得全身僵硬,进了园子后还是兴致不减,免不了四下张望,她很不客气的形容“里面到处是人,等级各异,看上去忙忙碌碌,却似乎也是空忙,也算中国特色”。
没想到到了西苑,老太后传旨说“你们稍等片刻”,想必要梳妆打扮吃饭上厕所诸如此类。
从古到今,不管是等领导接见,还是听领导发言,所谓的“片刻”、“一会”,其实都相当冗长,德龄母女这一等就是两个半小时!好在这位领导很贴心,期间流水般派人送各类点心和饮料,还给女孩们金戒指、翡翠戒指当见面礼,真是人未见、礼先到。怪不得慈禧曾对德龄说:“我有本事叫人家恨我,也有本事叫人家爱我。”
二、太后也是女人
慈禧在宫内移驾时,随行宫女太监手里捧的就是她的衣服鞋子化妆盒梳子手帕别针,德龄形容他们就像“长了腿的梳妆间”。至于娱乐,自然就是“看戏”,和咱们刷剧一样,慈禧看得时候还不忘各类零食,西瓜子、核桃、莲子、水果切片吃个不停。
老太后虽是“宅女”,但还是关心外国新闻,这时候就是德龄充当翻译的时候了。慈禧爱看“英国那些事儿”,因为对方也有个女王。但是在慈禧看来,自己才是世界有史以来最聪明的女人,没有之一!她甚至告诉德龄,自己这一生引以为豪的,聪明更甚于美貌!
至于维多利亚女王,慈禧认为对方人生中发生的趣事和重大事件连自己的一半都比不上。她觉得英国虽很强大,但这一切不是在女王个人统治下出现的,她的国会里有一群能人志士出谋划策,维多利亚女王只需签名即可,并没有发言权。而我有四亿子民都依仗自己,尽管我也可以和军机处商议事情,但这帮人谁也拿不了主意!最关键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已经于1901年过世了,慈禧觉得离自己人生帷幕落下还早呢,也许有一天她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事情,让那些洋人大吃一惊。
真是好胜要强又自负的老太太,可哪位居上位的强者不如此?
慈禧也很喜欢八卦,尤其是接待外国使团的女眷后,都要和人闲聊评述她们的容貌服饰行为举止,老太后头次接见德龄,最感兴趣的就是小姑娘身上的巴黎服装和高跟鞋,至于她嘛,每天都会做新衣服,每天都要为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而苦恼。慈禧表示虽然有人赞誉她拥有的珠宝比任何一位在世君主都要多,但是她还想拥有更多!
三、适当的诚实
德龄精通多国外语,与各国使节夫人沟通自如,自然就担当外交工作中的翻译官角色,有次遇上俄国大使夫人拜会,慈禧问德龄你能说俄文吗?德龄老实回答“不会,但是俄国人很多会法语,我可以讲法语”。
慈禧对这个回答很满意,还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会呢,反正我也不一定能知道真相。言下之意,这宫里除了你也没人分辨得出法语俄语。话虽如此,德龄事后才得知以前有女官曾经撒谎说自己会外语,结果事后露馅就被逐出宫门。
有些人为讨慈禧太后喜欢,故意说国外风景丑陋,山水树木都没有国内好看,当被问到此类问题时,德龄既不指出那些人的荒谬,也不故意迎合,而是回答的不偏不倚,说:“各具特色”。能够做上大领导职位的人必定都有基本常识和推理能力,下属把对方当傻子故意投其所好,这才愚蠢行径,难道上司听不出来你是在忽悠?
有的问题即使撒谎,穿帮可能性不大,而且上司对真实的答案比较敏感,这时候就需要撒谎。比如当慈禧问德龄是不是基督教徒时,她就说“不是”。德龄形容自己一旦下定决心,就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绝不给对方看出来犹豫徘徊!有时候慈禧看到下属被她问得很尴尬不知如何回答,老太太也会主动转移话题,聊些其它的事情,可你别以为她会善罢甘休,将来的某一天,她必当再重新提起这个话题,届时她希望得到的就是一个迅速的回答。
四、礼多人不怪
吃饭的礼仪倒是没那么繁复,反正老太后吃毕离开,皇后和女官们才开始用餐,比较惨的是:你得站着吃餐,外宾来时才有椅子坐。以前看电视剧《少年天子》,顺治皇帝和亲妈、小妈以及皇后、妃子共五人吃饭,就团团坐了张大餐桌,期间皇帝还不停和妃子打情骂俏,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大玉儿得知后要从地下跳出来阻止剧组胡扯了。
平常吃饭通常没有牛肉,也是外宾来了才有牛排,可猪肉却有十来种做法:猪肉丸子、凉切瘦猪肉、猪肉丁炒冬笋、猪肉炒葱丝、萝卜炖肉、甘蓝炒肉、猪肉鸡蛋饼,大米饭也没得吃,以面食为主,烤、蒸、煎都有,除此以外还有各类泡菜和小点心,餐后还有甜玉米粥或者小米粥。
宫内最大的礼仪是磕头,简直称得上动辄磕头!反正太后一句话,一个赏,你都的跪下来表示谢恩,德龄说刚入宫那阵磕头太多,简直磕的人头晕眼花,好在慢慢也就习惯了。
别以为光在慈禧跟前磕就够了,如果你回房间,发现太监来赏赐什么零食玩具,也要磕头谢恩,若是出宫回家遇上太监赏赐锦缎之类,除磕头外还得给他们小费,一般是十两银子每位,这是行情,太多太少都不行。
慈禧非常关心这类细节,她会盘问出宫发赏的太监:臣子们如何谢恩,态度恭敬吗,给你多少小费,另外他们家房子什么样。反过来,太监这种爱嚼舌头的生物,也会告诉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臣子,太后是如何评价你们进宫情形的。
德龄在慈禧面前从不失礼,磕头很勤快,直到有次慈禧说赏赐小东西不必磕了,这才算打住。对于光绪皇帝,德龄处理的也很得当。尽管他们母子有矛盾,慈禧不喜欢这个养子且处处提防,但她认为作为臣子不可失礼。比如有次她遇见光绪来慈禧寝宫给太后请安,德龄就琢磨该怎么表示。她知道慈禧立过规矩,当着她的面不能向别人行礼,也没人提过是否应该事后补个礼数。可她觉得多礼总比失礼好,所以等皇帝离开到了院子,德龄过去给他又行礼问安。
敲黑板:礼多人不怪,哪怕是领导不待见的二把手,你也不能顺势跟着踩人家。尤其是和上司来往,哪怕邮件的回复都不能轻慢,什么精简礼节和程序步骤的话,也要大BOSS主张才行,你不能觉得咱们两个很熟了,擅自决定忽略,遇上慈禧这种肯定当时就翻脸责令打板子,不然也要心底暗暗划个叉。
五、察言观色
德龄首次进宫必然是看得眼花缭乱,但没有忙于吃喝,她一直忙着观察太后,仔细听她讲话,因为她心里很清楚自己不是来做客,是将来要在这里打工的。所以她一上任当女官,为慈禧摆茶点时,德龄就很知道哪些是她喜欢的,这种东西要放的近一些。而且,她发觉老太后每当有什么需要,就会先看一眼那玩意,然后再看一眼身边的人。所以女官需要时刻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只要看太后的眼睛,就知道她想要什么,当然你也不能使劲盯着瞅。
德龄说每当有外宾来访,就有一名女官负责观察太后表情,一旦察觉到她对某个话题不悦或者不耐烦,立刻使眼色给太监,太监得了暗示就会进来禀报一些事情,使话题免于陷入尴尬境地。
德龄还发觉这位女领导记忆力惊人,比如节日的时候王公贵族上贡送礼,慈禧能记住所有的礼物和进献者名字,尤其是送来劣质礼品的。可以这样说吧,她首先就会注意到最差的东西,能看出来哪些人是为了讨她高兴,哪些人是敷衍了事。
遇上心情不好的时候,慈禧很擅长鸡蛋里挑骨头。比如有次梳头的小太监是新手,人又很老实,帮老太太梳头时难免头发掉落,慈禧一责问,小太监就如实回答。结果慈禧立刻雷霆万丈,直接把小太监吓哭,在加上李莲英的撺掇,小太监立刻结结实实挨了一顿打。清晨的梳头事件影响了慈禧全天的情绪,吃饭时觉得饭菜不可口,厨师也得挨罚,看见女官们梳的头型觉得不顺眼,责令她们重新来过,威胁“梳不好就减掉你们的辫子”!
遇见这种情况,德龄从来不自作聪明当她的“知心人”,她会尽力保持距离,能躲多远就多远。
六、适可而止的聪明人
德龄新官上任,非常讨慈禧喜欢,自然会有老人看不惯,体现在工作中就是不主动告知宫内的规矩以及慈禧的脾气,等着德龄踩地雷、看笑话。有次有人告诉德龄,明天早上你过去,负责喊老太后起床,安排这活儿时这位女官脸上带着神秘的笑容,一看就不怀好意。
但是德龄也不敢不接受啊。
次日她五点就到了慈禧寝宫接替值班女官,五点半开始喊老太后起床,叫了几次无果,最终老太太被喊醒了,满腔怒气,怒吼道:是谁安排你来叫醒我的?
原来喊慈禧起床是件倒霉差事,很容易被迁怒。老员工知道这不是好活,看德龄是新来的就推到她身上。慈禧当然知道啊,她嘟囔说“真是怪事,这么大的胆子,没有经过允许竟然假传懿旨”。
你以为慈禧会详查,帮德龄撑腰嘛?
不会的,因为领导太忙了,这事儿太小了。要是万一德龄运气差或者喊醒慈禧的办法不对遭到痛贬甚至责罚,那也是咎由自取,没辙。不过慈禧交代说:你在这里还要和一群人作战,如果有人欺负你,可以告诉我。
她自己就是这样战斗上来的,对女人那套小把戏心知肚明。对于已经上位的大BOSS来说,有时确实会同情下弱者,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愿意帮助笨蛋。
德龄文中记载,有次女官们抢过年小礼物时,有人告状说被其她女官踩伤了脚,老太后说:抢东西本来就是这样的,你玩不起就不要玩了。
德龄很快就发现,太后喜欢聪明人,但不喜欢在她面前表现的太聪明。比如有时候慈禧情绪低落,但她会用意志悄无声息化解这种情绪,也希望周围的人和她有情感上的共鸣,但下属只能做、不要说,老太后不希望任何人能猜透自己的心思。
既希望你懂,又不能表现的太懂,其中微妙难以言传。
七、学会动脑子
人家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那永远就是牵线木偶。尤其是女官作为中层领导,必须有自己的主意,而不是事事等人嘱咐,这个时候考验的是理解力,而不仅仅是执行力。
德龄刚入宫时,在慈禧身边当差很累,不知道她想要什么,周围也没有人愿意告诉她。有次陪她上完早朝,慈禧说要换珠花头饰。那么换下来的珠宝,是先送回珠宝库,还是等吩咐呢?德龄看到太后又在和人说话,一时半会不会结束,自己不好打扰,她就自作主张先把珠宝送回去。
等从珠宝库回来,慈禧赞许她道:正合我意,早上我忘记嘱咐你送回珠宝库了,是有人告诉你过吗?德龄说:没有,我只担心带着这些珍贵东西不够稳妥,而且明显今天不会再用了。太后说:处理的很好,我料到那些丫头不会告诉你任何事情,不过我很高兴你的处理方式,以后有不懂的可以问我,不要跟小人计较。
对于身边那些人都是啥货色,有什么歪心思,大BOSS清楚得很。
美国大使夫人曾推荐一位女画家卡尔进宫为太后画像,慈禧担心画家和光绪皇帝有交流,或者知道了太多宫内情况外传,难免引起严重后果。于是德龄被委派了监视的责任,关键还不能教对方察觉,以免得罪美国大使。光绪皇帝得知后问德龄:难道画师没有发现你是在监视她吗。德龄笑道:我只会令她觉得是在受助。
接下来,慈禧在寝宫接见外国使团的女眷,其中一位冒失做到了慈禧的床上,德龄刚发现,还没来得及阻止,慈禧就朝她使个眼色。德龄便过去转告使团女眷,说有新奇东西请她看,于是就她从“凤床”上引开,如果冒然过去请她不要擅自落座,必定会引发尴尬,外交事故也说不定。
这群来访的女眷就有美国大使夫人,她给留驻内宫的女画师卡尔一只小包裹,令慈禧感到非常好奇,就让德龄告诉她里面装了什么。这种稀奇古怪的命令德龄早就习惯,她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办法找到答案。当然不能直接去问,太冒失,况且太后也不想她直接询问,显得最高领袖过于鸡贼。慈禧鼓励她说:你很聪明,我相信你有办法。
几天后,德龄配合女画师工作,发现里面是一本《美国月刊》。尽管她事后立刻回复,慈禧却说刚知道了,太监已经回复了。这位大BOSS希望掌握身边一切人物的一举一动,比如皇上和皇后的住处本来相通,但是慈禧把路堵死了,这样他们想见面,必须通过慈禧宫殿,就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所以德龄负责监督画家,自然也有太监会时刻把她的言行举止汇报给慈禧。
八、跨部门的同盟
德龄刚入宫,很多女官见她穿法式礼服,能说洋话,都把她们当成外国人看稀罕,况且还有人眼红嫉妒她,处处刁难。尽管她曾被父亲提醒:如果没人问起,不要在人前显示自己的才能。结果有次和老太后闲聊时还是说漏嘴,讲自己曾经学诗也会写诗。结果发现周围女官得知她会作诗后,有些人就非常讨厌她。
有时候一些女官们还会结伴去看她,这时候德龄会相当警惕,根据她对慈禧的了解,这些人要么是派来帮领导套话的,要么就是试探她心思的。比如,问她能否习惯这里生活、喜欢太后吗。德龄说当然喜欢慈禧,她真是慈爱可亲的老人家,将来工作也会尽到责任。她明白一句牢骚话都不能讲,否则立时就会传到慈禧耳朵。但这种漂亮话女官们自然不爱听,她们半开玩笑半认真道:如果你像刚才说的那样做,这里的每个人都会讨厌你。
然后女官们就开始搬弄是非和发牢骚:你还没遭殃,那是因为你初来乍到,太后对你还很好奇,我们都受够了,每天都要忍受太后和太监的蛮横无理。等她对你感到厌烦,就会又变得喜怒无常、薄情寡义。届时你工作中小心与不小心没什么区别,太后总能挑出来毛病。
本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原则,德龄一开始还想转移话题,但是没成功。于是她采取的策略就是:你尽管说,我不吭声,一句回应都没有。
平级的女官们勾心斗角太多,德龄采取远交进攻:朝下,和一些得宠的宫女交好,朝上,和隆裕皇后交好。这位皇后虽然不得皇帝宠爱,但地位高、性格柔和,还是慈禧的侄女,和她结盟最合适。关键时候很能帮德龄说话,提醒她工作失误。
比如德龄获准第二天回家探望父母,皇后会特意叮嘱她:我理解你想回去,但不要显露出来,明天还穿日常衣服,该干什么活都照旧,就好像你们根本不把回家当回事儿,万一太后忘记叫你们出宫,也不要提醒。切记不可提醒,这是为了显示心里舍不得她老人家。
德龄问,我想从家里回来带些礼物给她,可以吗?皇后赞许说,这就对了。话说德龄深谙送礼之道,给慈禧的东西不一定要贵,因为论富贵谁也比不过女王殿下,那送什么呢?德龄会把从法国带来的小梳子小镜子小香水等小礼品送给老太后,还送过全套法国定制的家具。
德龄明显不喜欢太监,除了贴身的几个,她很少和太监交往过密,认为他们心灵扭曲、贪财妄为。比如慈禧过生日买万只鸟放生,漂亮的鸟儿被解开链子后,总有一部分鸟儿不走,太监们会趁机说老佛爷慈祥,鸟儿舍不得。其实都是早被训练好的,而且太监们在山后等着捉鸟卖钱。
虽然厌恶,她也不会得罪这帮人,女官和太监的工作需要配合。比如太监负责传话的,有时候故意不传给你,只传给其她女官,太后就会觉得你很懒每件事都需要叮嘱。有时候太后嘱咐太监,他们总会说喳,出门后就彼此询问:刚才太后说什么,我都忘记了!
迫不得已,太监只好找女官去问,女官要是逗他们说:刚才我恰好也没听见。太监就等着挨板子喽,因为他们是万万不敢回去再问慈禧:你刚才说啥?
如果是宫内太监到德龄娘家打赏,一般都要给太监十两银钱,轿夫是四两,这都是在慈禧许可范围内的。赏金也不能随便给,少了显得小气,多了会被怀疑贪腐过甚,而且打赏对象也必须谨慎选择。比如你要是冒然给了禁卫军一大笔赏钱,可能就闯祸了——他们吃的是天家俸禄,奉命保护皇城,你给他们钱什么意思?
九、不可越矩
综合来说,德龄认为除了服从大领导慈禧的命令,再没有比这更能取悦她的事情了!
至于纠正领导犯错,要看是什么事情了。比如尽管德龄对西方习俗和礼仪更熟,如果慈禧有错误的安排,她从来不会当面纠正,因为老太太非常反感别人纠正错误,德龄能做的只是找个合适时机再说。
慈禧和德龄熟悉后,偶尔也会讲很多知心话,比如原来她打小也是苦孩子,不得父母喜欢。妹妹能得到想要的一切,自己完全是被忽略的那一个。
你看,都做了女王还是要惦记着小时候不公平的待遇。慈禧认为比起漂亮来,更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只是丈夫去世的早,亲生儿子过世的也早,她和慈安也难以和平共处,真是事事不顺心。后来妹妹的儿子送进宫,也就是光绪皇帝,结果又出了戊戌变法。反正她对所有的事情都失望透顶,没有一件事是希望的样子。国家一出什么大事,自己就是罪魁祸首。老太后一说起不愿国家落后挨打,还是非常煽情,有时还会潸然泪下。看着这个权倾不可一世的老太太在自己面前流泪,德龄对她竟然有种怜惜之情,顿时升起和她倾诉的念头,愿意告诉她民间的真实看法,那都是别人不敢说的话。
万幸,德龄最后还是沉默了。
她明白,你以为大BOSS和你促膝谈心,你也就能掏心窝了?NO,NO,NO,也不看看自己是谁。
老太太们都喜欢做媒,慈禧也不例外,为了避开她的拉郎配,德龄真是想尽办法,最后还是用了“尽孝”的理由,暂时躲开“忠君”的陷阱。
1905年3月,姐妹两个以父亲生病的理由出宫到上海,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再回宫。1907年,德龄和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随夫去美。1911年德龄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两年》出版,这时候距离慈禧过世已经3年了。
德龄是个人精,她可以在慈禧面前甜言蜜语讨老佛爷欢心,也会在自己的书里面讨好洋读者,说我嫁的就是美国人,我也是西洋人呢。
但她能在深宫安然无恙,我觉得依赖的不仅是天性狡黠,也不是开明教育赋予她的才华,你看她的言行举止就能够明白,国外自由平等的教育并没有熏陶出来一个恣意任性的女孩,相反,德龄处事相当谨慎内敛,深谙中庸守恒之道,究竟是谁教给她这些,个中平衡如何把握?
我觉得这是一种言传身教家学渊源的熏陶,是在家里有人世代读书做官的背景下的自我领悟,因此即使芳龄十七,德龄就能够将官场之道运用自如。
比如同样是才子,那种苦学勤奋却出身寒微贫家的书生,就缺乏政治上的远见和应付自如的能力,建国后这类人很容易被打倒为牛鬼蛇神,一旦飞黄腾达又难免穷形尽相,而像钱钟书这种家族背景深厚素有传承的,对政治有极度清醒的认识,对人间世态的有深刻的洞察,这类人更善于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