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泛舟同行 ...
-
两人匆匆见了一面,周瑜便马不停蹄准备出征,而孔明则去了他的哥哥诸葛瑾的住处。
诸葛瑾为人稳重豁达,与孙权交好。他在江东的宅院甚大。诸葛亮站在庭院之上,内可观园林小景,外可观长江浩瀚,不免对哥哥感叹,“此处甚好甚好。”(诸葛瑾,字子瑜,琅琊阳都人。)
诸葛瑾笑叹道,“吾兄弟二人,应是有七八年未见了吧。彼时吾避乱江东,幸得主公赏识,才有今日。如今虽是乱世,但是江东富饶安宁,不似中原,人人都想称霸,祸乱四起。江东得长江一天堑,本可安享一方,没想到如今眼见硝烟将起,吾两兄弟才得相见。”
诸葛瑾离家之时,诸葛亮还年少。如今两人再见,却是各为其主。
诸葛瑾知道诸葛亮已投靠刘备,只是刘玄德虽有贤名在外,但是势单力薄,便问他,“你看江东可好?”
“江东甚好,此处风景绝佳,生活富饶,美食美酒,胜却人间无数。”孔明答道。
“此地人如何?”子瑜又问。
“江东男子俊朗,女子柔美,更甚。”孔明笑道。
“那你留在江东可好?”子瑜再问。
孔明笑而不答。
兄弟两人心中有默契,生逢乱世,两兄弟还能重逢,共享美味,共赏美酒,已是一桩美事。但是两人各为其主,逐鹿天下,不便多言。
“江东人才众多,恐弟不成器。江东如今有二张,公瑾,又有鲁肃,哥哥,吾来此恐无大用。”孔明自谦。
“兄才情胜于吾,不若与吾匡扶汉室。玄德公乃是汉室之后,兄可曾想弃暗投明?玄德公帐下武将有关张,谋士甚少,皆不如兄。兄若来此,必成一番事业。”孔明笑道,不知话中是真是假。
他知道大哥如今生活富足,乃是受到江东庇佑,但是他受玄德公所托,自请来此,助孙刘两家成事,万万没有就此留在江东的道理。
子瑜受孙权鲁肃所托,游说孔明,不管成功与否,只当一试。却未曾想竟遇到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兄弟两人皆是心有磐石,想来此生必定各为其主,恐有一天,战场相争,兄弟相残。
人有不同际遇,但大丈夫志在逐鹿天下,兄弟二人皆不是凡夫俗子,必不会拘泥于此等事。
孔明举杯望长江美景,江水不绝如斯,孔明忽有一问,“江东孰为豪杰?”
“孙仲谋乃是江东明主,堪谓豪杰。”诸葛瑾答。“周公瑾英姿勃发,能文能武,亦是豪杰。鲁肃,陆逊,吕蒙,皆不俗耳。”
孔明点头,“孙仲谋坐守父兄基业,江东少主固然可敬,然周公瑾却为世间豪杰。”
两人虽只见过一面,但是孔明却觉得两人已经相识许久。他曾舌战群儒,但他不曾阵前提刀,不曾想将军也有风流倜傥,才子佳话。
-------------------------------------------------------------------------
次日,大都督奉主公令,于江上点兵。
点兵之时,程普将军称病不来。
周瑜年纪轻轻已是左都督,然程普老将军为右都督,虽说两人官职一般,但是却全凭周瑜点兵点将,程普将军内心不服,也是正常。
当年孙策在世之时,两人年纪相仿,兴趣相投,英雄少年,常同吃同住。致使周瑜年少成名,得孙伯符相托。就连在最后,周瑜也得了“外事不决问周瑜”之称。
如今问天下英雄,只知周公瑾羽扇纶巾,不知程德谋誓死追随。那时,程普将军就对周瑜略有微词,常常提醒孙伯符国之大义,然周公瑾何尝没有大义。
周瑜心怀天下,更体谅各位同僚。他照例点兵,点完以后,想起去看看程老将军,明日便要出兵夏口,即使知道程普装病,体谅老将军辛苦,也不能耽误军机。
“程普将军可安好?”周瑜进屋看见程普躺在床上。
程普年事已高,如今头发花白,还在战场厮杀,毫不退缩,确实是一位称职的将军,只是心气太高,脾气又直,常常与人闹不愉快。
“咳咳咳——”程普咳嗽。
“无甚大碍,休养几天便好。”回话的是程普将军的儿子程咨。
“无事便好。老将军辛苦了。”周瑜来到床前看了看程普,他面色红润,脉搏强劲,不似有病。
见程普不想搭理他,周瑜也不想拆穿,便继续道:
“吾明日启程,将军可先修整,待伤势养好,在与吾共同抗敌。”
周瑜言辞温和,临走还不忘送了程普一坛子美酒,而后拜别程老将军。
程普后来谈及公瑾,只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不知是否有此原因。
--------------------------------------------------------------------------------
晚些时候,周公瑾面见孙仲谋,邀鲁子敬、诸葛孔明同行。
“主公,吾等今日启程,扎营三江口,特来拜别。”周瑜说。
“吾心中尚有忧虑。”孙权仍是愁眉不展。
鲁肃上前询问:“主公还有何虑?”
“唉。”孙权叹气。
“主公可是担忧那曹操八十万大军,而我军不足五万?”周瑜似乎明了主公心思。
“正是。”孙权答道。“公瑾以为如何?”
“主公不必忧虑。曹操大军善陆战,不善水战。在江上,只有数荆州水兵,皆不足与吾等一战。”周瑜答。
“可八十万不是小数目。”孙权继续说。
“曹操不过十数万兵马,其他皆是谎称。”周瑜不屑一顾。
一旁的诸葛亮笑了。
“孔明何故发笑?”鲁肃见他面见主公时大笑,便问他。
“吾笑仲谋公不必忧虑,吾等胜券在握。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然不过十四五万,分青州军,冀州军和荆州军,然大都是降兵败将,何况荆州人心不服,各有心思,一盘散沙,何足惧也。”
周瑜看了看诸葛亮,两人皆是不畏强敌,心思通达。周瑜觉得不过十多万兵马,孔明也觉得如此。劝降信无非是夸张其辞,不能当真。
拜别孙权,周瑜邀鲁肃与诸葛亮同去三江口。
两人欣然答应,一同泛舟前往。
夜里出行,周瑜没有穿盔甲,只是身着长衫,束起长发,他见鲁肃和诸葛亮来此,笑着迎接他们。
诸葛亮也未曾见过周瑜如此模样,纵情山水间的翩翩公子,怎会也是战场上的将帅之才。孙权命周瑜为左都督,想来也是欣赏周瑜军事奇才。
三人泛舟湖上,月明星稀,江上之清风,怡人心脾。
“我们同饮一杯,为孙刘联合抗曹。”公瑾给子敬和孔明斟满酒。
“孔明不会饮酒。”鲁子敬记得孔明与他同行时,从不饮酒,便为孔明说。
“子敬怎知?”周公瑾虽闻此言,却并不停手,仍斟满酒樽递与孔明。
不知道他是早看出孔明托词,还是有意为难。
“此美酒乃是江东特有三白酒,白米、白面、白水而成,醇厚清纯,香甜可口,先生还请尝尝。”公瑾笑言。
孔明见公瑾笑靥,盛情相邀,便不再推辞,接过酒樽说,“亮不胜酒力,故不饮酒。”
公瑾不着急回话,饶有兴致的看着孔明。
孔明见公瑾只是盯着自己,四目相对,公瑾眉目之间,似有询问之意,孔明泛起些难以言说的情愫,他也不再推辞,“亮平日不饮酒,是身先士卒,为立军规。今既是为孙刘联合抗曹,亮也不必禁酒。”
子敬笑道:“原是如此,先生骗我。”
孔明和公瑾也笑了,三人一同举杯,只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孙刘联盟。也为了这皎皎明月下,惺惺相惜之人。
三人江上望月,公瑾见孔明备有琴,停留了一眼,孔明便知晓了公瑾的意思,他拿出古琴,弹奏了一曲《长河吟》。
风萧萧,水茫茫,暮云苍黄雁声寒。斜阳外,浪涛涛,滚滚东流辞意健。
奔入海,何艰辛,长风乱石阻归程。纵南行,挥手去,直捣沧海会有时。
问人生,叹华年,时不我与华叶衰。举杯醉,对月吟,愁肠千结寒声碎。
长河水,奔腾急,壮志难酬空悲切。知音少,洒泪还,断弦残曲与谁听?
——《长河吟》
公瑾初闻只觉讶异,孔明竟弹得是公瑾所做长河吟。此曲磅礴大气,叹天时人生,又婉转低吟,问知音何在。
今听人弹起此曲,竟别有一翻滋味。
孔明将最后一段“商”改为“角”,周瑜听出此间差异,不免回头。
孔明似是故意为之,他看着公瑾醉情山水,脸上还有一丝酒后红晕,笑着说,“有三岁顽童传言‘曲有误,周郎顾’,没承想竟是真的。”
“那不过是些童谣,童言无忌,还望先生莫怪。”公瑾虽是音律高手,孔明亦是琴艺大家,不过一个音律的改变,倒是让尾句少了些叹惋,多了些希冀。
周瑜望着孔明,他只是弹琴,却庞若身有仙骨,万物皆为他吟唱。
这长河吟尾句正是:知音少,洒泪还,断弦残曲与谁听?
难道孔明正是他的知音吗?
乱世之中,周瑜本想寄情山水,求一方安宁,吟诗作乐,隐居度日,但是挚友孙策跳脱,有一番雄心壮志,周瑜年少成名,自是珍惜这个朋友。
可惜孙策壮志未酬,留下江东基业和小弟孙权,在临去之时,还将弟弟孙权托付给了他,这肩上的担子也就重了。哪里还有闲来无事,吟诗作画的潇洒日子。
孔明见他千思万绪,只道,原先是我俩未曾遇见,但这番相见,才知世间竟然真有这般惺惺相惜,但愿我能成为你的知音。
孔明这话不是由自己说的,而是由这琴替他说的。
不知周瑜今日是否能闻弦歌而知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