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再遇 ...
-
李禾是一位沉闷的女性,在同事眼中她稍有姿色,好看但不出挑。
年近三十,没有交往对象,从来没有。至于年龄,准确的说是二十七岁,她总会这样回答追问她个人信息的“路人”:我今年三十了,还不想成家。
这句话引发的连锁反应,她面临过无数次,“这个年纪你该结婚了”、“你三十岁一个月赚不到五千,人生不会有什么转机了”…无所谓,怎样说她都无所谓。
网络上的反击帖子,她看过,从二十三岁时看到现在,从笑料变为消遣。她不想用“满口胡话”、“发疯”这两种技能,来应对那些随口一提,又或是善意、恶意的关切。
就一句话:我三十了,不想成家。
最近她有一件心事,困扰她许久、许久,每个失眠的夜晚,这件事在她脑海中放大,仅仅是想到,便让她心跳加速,口腔分泌出一股口水。
她想吃脆皮煎饼。
前几日的清晨,她走过一条美食街,左顾右盼,不放过任何一家门店。她问过仅有的两三个煎饼摊,只能得到一句“我们不做脆皮煎饼”。
“脆皮煎饼在咱这里卖的慢,你自己看看,这条街没有人做脆皮的,你实在想吃的话,可以去民政局那条街去看看。”
煎饼摊老板说话间,双手并不停歇,刷油,擀面团,戳破鼓起的薄皮倒入鸡蛋液…李禾想到了高中政治的知识点,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供给和需求。
她觉得自己生来就是反应慢,知识点背后事物运行的规律,她只会背,却不会应用。
看不透本质,所以一个月才赚五千块。
按照煎饼摊老板给的信息,她去了趟民政局,确实有一家做脆皮煎饼的店,但她扑了空,那天没有营业。
她在心中暗骂,自己只是想吃一个煎饼,又引申联想到二十七岁唯一的期望,竟是一个煎饼。
好像窘迫与落寞,只与她相伴。
茫茫人海,只与她相伴。
由于两侧摆摊的商贩,让道路变得更加狭窄,迎面又来了一列车队,迎亲的,彩色气球还有红色礼花证明着这一点。
李禾心中的郁气消散了大半。
不知从何时起,她也变得有些迷信,遇到小动物是好兆头、随手做善事会积德…她也会网购一些心理书籍,比如让她看的云里雾里的《梦的解析》。
喜庆,喜庆,虽然没有吃到煎饼。
…第三辆、第四辆、第…?!
他回来了?他变瘦了,李禾只是盯着他的眼睛,忘了她容易害羞的本性。高中时,他还是个胖男孩,跟她表白过,写了一封信情书,甚至当面询问她的意愿。
她没答应,没有任何原因。
很多闲暇时光,她静静的躺在沙发上,看着夕阳西下,回望一路走来的痕迹。
他表明心意的那个夜晚,是她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李禾第一次被人明确的爱慕,她站在他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一瞬间的思绪,至今依旧清晰。
她没有那么好,她想。
她的心里重复着:不要信任我…只能把我当朋友。
那封信被她撕了,她想一切都没有发生。信的内容没有在她脑中留下印记,也许是宿舍楼道微弱的灯光,只让她记住了黑暗。
如今想来,似乎是有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的,"我第一次给人表白,因为我有些不自信…",这句话让李禾愧疚,她不敢回想自己是如何伤害一个鼓起勇气的男孩的。
用沉默。
面对所有问题,沉默是她的万能答案。
他说:"好久不见,你还是很漂亮。"
李禾冲他笑了笑,还是一句话也没能说出来。她讨厌亲密关系,比如,她不知道如何去面对亲戚,准确的说,她不知道如何用真实的自己去面对亲戚。
她不想压抑自己的恶意。
车队走远了,她也没有停在原地。
问:两辆列车相向而过,需要多少时间?答:用两辆车身长之和,除以速度和。这是她小学时学过的题目,又应用在了现实生活中。
李禾自言自语,也许她不是愚笨,而是大脑发育的慢了些。她还记得高铁的速度能达到375千米每小时。
没有后悔。
他高中时学了美术,在集训班大放异彩,凭借特长和对较差的文化课成绩的补漏,去了双一流大学。
她确定自己没有后悔。
只是觉得,一定程度上选择大于努力,她和他已不再是一个层次的人,也不会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