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先说明一下……本人主ID是橘樱~~之所以把发评名字弄成这样……实在是无处吐槽的表现囧~
    本来想放在小标题或题记(!)里的,但是被某人的姐姐一通“这种东西你竟然都准备写题记?!”的数落,心里的小火苗就这么灭掉了= =+(摔)
    好吧,这个评论充斥着某人语无伦次的吐槽和单方面历史控的观点,请勿激动和拍砖谢谢。~
    P.S:在开始前先让我吼一声——小四子你萌死我鸟=3=(自重!
    =============
    ①关于文中人物在真实历史上的痕迹:
    ·赵普:(这个……之前有一篇长评已经有介绍了,我也就少说几句- -)话说我看到这篇文的介绍里赫然写着【开封主簿公孙策和九王爷赵普的同人】的时候就被雷到了,心里想着啊呀原来赵普和公孙策是同时代的人么的想法,才开始看文。看完才知道原来此赵普非彼赵普(扶额~)不过还是会偶尔有天雷的感觉冒出来,因为仁宗时期根本就没有九王爷这号人物,总会觉得“啊~好穿越”……再来说历史上真实的赵普,赵老大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的兄弟,几次做到宰相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当朝帝王所猜疑顾忌,其实是个蛮可怜的娃- =不过赵普本人倒是非常有远见胆识,可以说是一代名相,但正如百度百科里面所说,做官期间没有太多造福百姓的措施举动,则是此人的一大遗憾。
    ·八贤王:提到本文中的九九,就不得不说八贤王了。不过八贤王在历史上其实是没有这个人的……正所谓【八贤王纯属演义戏剧虚构人物】,有兴趣的童鞋们可以到百度百科查来看看。演义中说此人名为“赵德芳”,历史上真正的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因不满宋太宗继位,赵德芳与其兄上朝抗议,后其兄撞死金殿。太宗后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不过同时也有人猜测八贤王原型是赵匡胤次子~
    ·展昭:【北宋年间是否真有过展昭其人,已无详文正史可考,今人仅能从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中得到一些碎片。只知道传说中,这是一位出身江湖,最后却选择了站在青天背后持剑卫道的侠士。】以上摘自百度百科。不过展昭这一角色的出现,是从明朝无名氏的《包公案》开始的(话说怎么又是明朝文人闹出的= =),至于展昭怎么演变为包拯护卫的,还要归功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三侠五义》,也就是后经多次改名,最终于1942年被俞平伯先生定名的《七侠五义》~~
    ·白玉堂:同上~
    ·公孙策:《宋史》上是没有这个人的,有传言说,公孙策是因为终生未娶,并无后嗣,所以在史上没有留名……不过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此人是为了衬托包拯才被记录在演义小说中的~所以其实……耳雅的文里有着明显的时间差- =按道理公孙策应该是和包拯差不多年纪……(抱头)啊啊~~我什么都没说!(自己被自己雷到了
    ·包拯:在开头我先说一句……包拯面黑其实是民间的讹传啊讹传(扭头宽泪~)包拯为宋真宗咸平二年(999)生,所以在文中应该有55左右的岁数了~(继续被雷得做筛糠运动= =)正史中包拯为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在民间信仰中,包公是阴间的审判官之一。(懒得自己概述直接拉百度词条了-w-)至于包拯的更多事迹,请童鞋们自行翻阅《宋史》(虽然我一直认为《宋史》很不靠谱- -|||)
    ·赵祯:详情请找《宋史》=w=(殴打)……作为仁宗,赵祯是历史上很少能配得上这个称号的皇帝,后世元明清都有仁宗,但是除了明仁宗朱高炽之外,都不能和赵祯相提并论=v=仁宗朝的名人名相非常多,例如晏殊范仲淹吕夷简欧阳修文彦博韩琦富弼~~(内心:文彦博是我的本命啊啊啊啊啊~(无限回声~众人:够了你!)包括文曲星包拯和武曲星狄青在内,都是强人一大堆~~心(滚)同时赵祯十分受百姓爱戴,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赵祯的仁政非常成功,他也是历史上少见的驾崩后受到大批百姓发自内心哭送的帝王。仁宗日理万机外,业余爱好不多,甚至面对女色,也把持得住,唯偶尔临摹一下“兰亭”。
    “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不知不觉说起废话来了~(扶额)
    ·萧良:历史上叫萧良的人不计其数,唯一有记载的是兰陵萧氏萧望之的儿子萧良,不过和本文的小良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啊咧?你问我那还列出干什么……咳咳~纯粹是对兰陵一家子的怨念而已(苦瓜脸)
    ·庞吉: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和前面众多人一样是虚构的,不过有原型可考,据说是仁宗年间曾任宰相的庞籍。不过……这两人真是天差地别= =话说我一直觉得庞籍是比历史上的包拯赵普还要优秀出色的啊~历史上的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甚至从庞包两人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等方面来看,包拯根本无法与庞籍相提并论,然而,这样对中华民族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却会成为“作家”、“编剧”们笔下的“奸臣”……我先自己囧一下吧= =
    ·其余一干人等(?!):纯熟耳雅大大的虚构~~
    (某人姐姐的吐槽:上面那些全都是废话啊口牙!)
    ②文里一些常识性错误:
    ·忘了是哪一章了,九九说赵祯实在不愧“仁宗”之名……这是我最大最大的雷点(爆~)所谓宋仁宗~是赵祯挂掉之后他的庙号啊(掩面)~在赵祯还活着的时候,仁宗这个名字还没出来呢- -
    ·关于称呼,宋朝称皇帝大都是“官家”,虽然也可称之为“陛下”,但是“皇上”倒是很少用到,啊咧难道是我孤陋寡闻= =?
    ·关于太监,忘了是哪一章,MS是某人调戏绯影结果被揍得很惨的那次?反正就是提到了把某人废掉送去宫里做太监……虽然这已经是一个几近全民性的常识错误了= =但是我还是想吱一声,古代太监是很难当上的。宫里能被称为“太监”的都是宦官最高领导,太监以下还有少监,少监以下是监丞,监丞以下还有长随,当差,当差以下是最没地位的火者~也就是所谓的扫地打水洗马桶开大门的了~一般人进宫先都只是所谓的“宦官”,只能混个火者当差的职务,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当不上太监~
    (主要参考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顺带得瑟一句……古代称武林为“绿林”,武林的说法是近现代才有的~至于什么武当峨眉~那都是现代武侠小说才会有的东西,就连清朝《七侠五义》的原著里面都是没有的……
    ============
    完事顶锅盖遁走~~~为有耐心看完某人长篇累牍废话的童鞋均发小红花一枚~~(够了你=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