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赈灾粮 ...
-
看着眼前的一幕,严绾辞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好。
“你们……算了我不问了……”
一旁的景承更是懒得吐槽:“我就好奇,一个人掉进去就算了,三个人都掉进陷阱算怎么回事?”
三匹军马好好地站在路边吃着野草,追风和前来寻他的两个护卫全掉进了陷阱之中,两三丈的坑深……
这仨人的命可真大!
被几个人合力拉上来的追风,灰头土脸地低着头不敢看自家主子,后续上来的两个人亦是不敢说话。
“到底怎么回事?”
“回殿下……”追风抬头看了眼黑着脸的景承和一旁满脸期待的严绾辞,悻悻地回答道:“刚刚属下骑马至此,忽然有人在两侧拉起了绳子,马被绊了一下,属下——就掉进去了。”
闻言,严绾辞歪头看向追风身后的两名护卫:“你们俩也是?”
两名护卫有些迟疑地点点头。
“看吧,我就说不对劲!老东西……敢动我男人?”
众人听了严绾辞的话,纷纷将目光投在她的身上,连原本担心受罚的追风都忍不住一脸震惊的模样。
额……
“我我我我是说……我们该出发了!”
到达津州地界时已近中午,远远瞧见一道栅栏隔着众多难民,另一头则是几十个官兵齐齐堵住,生怕路障被冲开一众难民踏破城门。
“身为父母官,居然把难民挡在城外,这算什么?”
“疫从灾起听说过吗?”
瘟疫。
在这个没有科技没有生物化学的时代,“瘟疫”二字要远比洪灾更加可怕。
“我当然知道,只不过用这种方式对待百姓,真的不怕激起民愤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自他懂事开始,这句话就一直伴着他。
“那是朝廷的赈灾粮食吗?!”
“是赈灾粮!”
“有粮啦……”
……
眼尖的难民发现了景承一行人,继而队伍中的那十几车的赈灾物资即刻成为他们眼中的灵丹妙药。
众护卫见状立刻拔刀,远处的官兵也立刻大开路障,让队伍以最快速度进城。
“南沅刺史赵禥率南沅众官员参见宸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千岁——”
严绾辞看得出来,景承现在的心情很不好,正如她所说的,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随时都会有激起民愤的风险。
“赵刺史,本王且问你,朝廷明明已经下令开仓放粮,又让周边即刻调度粮食,为何城外还有这么多吃不饱的百姓?”
“臣……”
“既是父母官员,即便是担心疫症爆发才阻止难民进城,那又为何不在城外妥善安置?”
“景承。”严绾辞知道他是真的在生气,奈何现在确然不是追责的时候,“我知你气他们玩忽职守,可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将城外百姓妥善安置,一路走来,累累白骨……再耽搁下去,怕是真的要出现人吃人的悲剧了。”
据赵刺史所说,官仓内的粮食早已放光,南沅受灾一事早在一个月前他便已经上书朝廷请求支援,奈何迟迟等不到朝廷的回音,于是他狠下心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开仓放粮。
只是连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好不容易等到了今年雨水充足,结果南沅地区防洪措施老久,中游处决堤,三万百姓受难,仓内陈米四成已经发霉,剩下的米也只是杯水车薪。
接到朝廷命令,说是从临近地区调度粮食,可每每派人去接应,不是被抢,就是十几石的样子,根本没有办法集中处理。
“其实我觉得……”听完赵刺史的话,严绾辞想了想开口说道:“既然周边地区官员阳奉阴违,不如……”
“杀一儆百?”
“那是其一。”
透过她的眼神,他明白了她的意思:“追风。”
“属下在。”
“你立刻派人去趟凤栖,亲自护送赈灾粮返回,如若有人敢捣乱——”他的眸中闪烁着寒光:“杀无赦。”
“是。”
为了城中百姓的安全着想,景承命赵刺史等人在城外安营扎寨收容难民,因着来时车上的确载着一些粮食,想要撑到追风赶回还是比较轻松的。
“累了?”
“还行。”
收容所建好后,严绾辞便招呼几个壮丁帮她搭棚熬粥蒸馍馍,十里之内的难民在得知津城外有安置场所,一传十十传百,全部聚集在了此处,为了避免疫症的产生,赵刺史立刻下令将城中所有药铺征用,每日做好消杀防护。
“追风派人来报,日落之前便会赶回。”
“那便好,我看这几日天气放晴,工程也得抓紧,六七月份又是一场硬仗。”
一个姑娘家都明白的道理,他又怎会不懂,“明日我要亲自去一趟南沅河,你在此小心些,我会给你留下一些护卫,若是有事,可交代他们去做。”
“那既然这样的话,就让赵刺史找几个人来做,我陪你去。”
“阿绾。”这是他第一次这样称呼她:“我知你的担心,但你要知晓,河堤那边泥泞不堪,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其中,何况若是碰上一些……”
“那我就更要跟你一同前去,我说过,你去哪儿,我便跟你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