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逼宫(4) ...
-
次日清晨,严绾辞在苏叶的陪同下回了将军府。
她让苏叶把之前做好的嫁衣拿了出来,梳上了新嫁娘的发髻,换上了嫁鞋。
“姑娘……您这又是何必呢?”
严绾辞垂眼没有回答,再抬头时,忽然注意到了之前景承曾经送她的一份定情之物——一支金簪,她打开那匣子里面放着的,正是当年先皇亲手制作送给淑贵妃的生辰礼物。
她轻轻拿起,对着铜镜比量了几下,刚要交到苏叶手上,结果一个没接稳,簪子掉在了地上。
严绾辞也没有责怪,弯下腰伸手捡了起来,却意外发现了簪子出现了裂缝。她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裂缝并非是摔出来的,更像是当初制作之时可以留下的。
簪子是景承五岁时,淑贵妃的生辰礼物,先皇一向宠溺景承,当年也有风声说要立景承为储君,莫非……
想及此,她捏着缝隙两端用力拔开,一个卷成长条的白纸赫然掉在了嫁衣上,她小心地展开,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的,是让景承继任皇位。
“姑、姑娘,这是……遗诏?”
所以他们才会不顾一切地要将他的性命永远留在边关?
所以这就是他们必须要杀了他的理由?
“如果遗诏是真的,那也就是说……殿下他……”
“苏叶,你去看看方将军准备的如何了。”
待苏叶离开后,严绾辞去了严屹和陆辞生前的卧房,并从密室中取出了严氏一族最后的底牌。
正在给属下交代任务的方骘见严绾辞提着一把长剑走出将军府后,立刻走上前去:“见过王妃。”
“杨大人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
“一切就绪,我们可以启程了。”
现下正是上早朝的时辰,各个宫门口原本应该是停着不少车马的,然而今日却出奇的清静,正当侍卫长察觉出不对劲的时候,便听到手下慌慌张张地喊了声:“有人谋反!”
再抬头一看,浩浩荡荡的念慈军和护城军队在向他们袭来,甚至整个皇城都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东门的宫门侍卫长彭坤远远瞧见一个身着红色嫁衣的女子,正提着一把长剑向着东门走来。
“皇宫重地,你们想造反吗?!”
严绾辞并没有理会挡在她身前的彭坤,而是直接长剑挥下,彭坤血溅当场,而她的额头上也被溅上了几滴热乎乎的液体,几个守门士兵见状刚要拔刀,便被念慈军拿下。
“胆敢违抗者,诛。”
“是。”
从东门到早朝殿外,严绾辞不知剑下已有多少亡魂,但她知道,待会儿进了殿内,会有更多不知好歹的人将死在这把剑下。
“严绾辞!”
大殿之上,早已人心惶惶,众人见严绾辞一副嗜血的模样,更是不敢造次,而那位坐在龙椅之上的昏君,在见到她的一刹那,气急败坏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你不要以为严家世代功勋你就可以为所欲为!”
“严姑娘,你这是逼宫!休要再继续错下去了呀……”说这话的,是清平的公公,“严家百年清誉,你莫不是想让这百年清誉毁于一旦吗?”
严绾辞没有理会,景承手上的兵符她没有上缴,而严氏手上本就有一枚御赐的私符,故而现在整个京城的兵力都为她所用,即便是周围城池的驻兵,也都不会理会皇城送去的求救信件。
“来人。”严绾辞一边用帕子擦拭着长剑上的血迹,一边朝着龙椅走去,“把这个昏君给我拿下。”
声音不是很大,却足可以让众人听得清楚。
她坐在龙椅上,俯视着下面的战战兢兢的人们,以及被杨文渊带来的太后和皇后。
“严绾辞,你想干什么!你别忘了,你们严家可是发誓要世代守护皇室拥护皇帝的!”
她没有接茬儿,看向太后的眼神很是犀利,坐在龙椅上的姿势却很是慵懒:“庆云二十八年三月,先帝驾崩,皇后拿出遗诏,称皇四子景阳,人品周正,深肖朕躬,宜承大统,着联登极,继皇帝位…袁丞相,遗诏上是这么说的吧?”
丞相微怔,随即点头:“严姑娘忽然提起此事,可有何异议?当年那封遗诏,乃是包括老臣在内的五位股肱之臣一起鉴别的,难不成严姑娘还想说我等也受了蛊惑?”
严绾辞朝着杨硕点点头,杨硕便心领神会地朝着殿外走去,再回来时,身后跟着一个坐在轮椅的老人。
“李总管?”殿中的一位老臣认出了轮椅上的人:“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而同样认出他的太后,此刻则如疯魔一般念叨着:“你居然没有死?你怎么可以没死……这不可能!”
“正如太后娘娘所见,老奴还活着!”李总管的声音之中充满了愤恨:“老奴当然要活着,老奴要亲眼看着太后娘娘归天,亲自看着您去给先皇赔罪!”
苏叶拿出放着金簪的匣子,将金簪机关处打开,取出了那封真正的遗诏并交给袁丞相。
李总管自顾地叙述着庆云二十八年三月先帝驾崩那日的事情:“当年先帝病危,四皇子景阳勾结御林军副将鲍齐发动宫变,当时的皇后也就是如今的太后,模仿先皇笔迹盗用国玺伪造遗诏,而后毒害先皇,逼死淑贵妃。”
“为保先帝亲拟的遗诏不落贼人之手,老奴遵贵妃娘娘遗言假死,而后前往南沅寻找当时还未退出朝政的杨文渊大人,谁知路上还是被歹人所截,无奈之下只好跳崖,幸得山间屠户相救。”
“依照先皇亲笔遗诏,真正应该登上皇位的,乃是七皇子宸王景承,而非四皇子景阳!”
“你撒谎!”太后的神色有些慌乱,连带着脸上的表情也有些狰狞:“当年的遗诏就是真的!这封遗诏才是假的!皇帝就是皇帝,你们谁都改变不了!”
庆云三十五年,皇后于氏、四皇子景阳、四皇妃夏氏以谋逆之罪论处,赐以凌迟之刑。
景治元年,四皇子景阳第三子启弘过继于元帝景承,遵太宗陛下遗诏,继承大统,奉元帝皇后严氏为太后,生母杨氏为母后。
下了早朝,皇帝启弘换上便服来到了宸王府:“见过太后。”
落了座,严绾辞看向苏叶,她便心领神会地将一早准备好的匣子放在了皇帝的面前。
“你已到了弱冠之年,哀家也是时候把兵权交还给你了。”匣子里放着的,是当年太宗御赐的私符,念慈军的信物,以及官方兵符,“望陛下日后能够亲贤臣,远小人。”
“儿臣谨遵太后教诲,定不负太后期望。”
景治十五年,太后严氏薨于宸王府,时年三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