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四十七章,大风将柳相从云端拉回了地面。
柳相,我现在更愿叫他小柳,他的自爆几乎没有任何交待情节的作用,无论是读者还是叔,在三年前都基本已经知道了他所说的这些事,我唯一看出的,就是他这三年来的迷茫和痛苦。这份痛苦和迷茫,他一直不能释怀,以至于叔在向他道谢时,他已是一丝一毫也承受不起,决然揭开心底这道埋藏已久的疤痕,道出三年前的往事。
他的迷茫源于柳家一直坚守的“理”。这份“理”是忠臣之道,是捍卫王朝兴盛的义不容辞。为了这份“理”,柳家的先祖柳矜可以用善兵法喜骑射的景湲换下偏好书画的景洬;为了这份“理”,祖父柳羡视功高盖主的先怀王为隐患,时时提防;为了这份“理”,三年前的柳然思在当今皇上的授意下,设局捉拿疑似谋反的现怀王。这一切在柳家以及和柳家一样的清流看来,都是一种忠义。只是啊,要忠义,有的时候就要糊涂,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哪怕是疑点众多;偏偏柳然思的心里始终有一份探寻真相的坚持,他要事实清楚,他要证据确凿。当忠义和对探寻真相的坚持只能取其一的时候,他选择了后者,做出了帮助叔越狱的举动。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他也许已开始陷入了迷茫之中,当关于叔的事实水落石出后,他的迷茫愈加的厉害了:一边是身为柳家人,而被加諸于身的柳家一直引以为正道的忠义,一边是发自他的真性情,清楚磊落对探寻真相的坚持,究竟孰对孰错,究竟孰轻孰重?在这一刻,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纠结于圣贤书和侠客传奇之间的少年。也许,迷茫中的柳然思还曾往深里想过,柳家所坚持的“理”,是一份捍卫王朝兴盛的义不容辞,还是说白了,只是另一种形式地参与了皇位上的权力之争?
他的痛苦来源于捍卫这种“理”的方式和手段。在他心中,光明磊落的“理”必然要用光明磊落的方式来实现。他对自己设局捉拿皇叔,并且身为这场局的指挥者,却一直没有跳进局里扮演一个角色感到龌龊!看看他的原话,我忍不住纳闷,即使他现在已不在朝廷,但毕竟曾经身在其中,深谙其中之道,这是一个曾经参政、且官居丞相的人会说的话吗?朝堂之上的争斗,怎可能象侠客那样拔刀相向,光明磊落的一决高下,谁不是明里试探,暗里布下耳线眼线,探查对手的底细,又看到过哪个指挥者自己跳进自己设的局里扮演一个角色?更何况,当时他们要应对的是一个谋反嫌疑人,谋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暗战,能用什么光明磊落的法子来收集他的罪证,在他发动叛乱之前扳倒他?(抱歉,叔,在你洗白之前,你的举动在外人看来实在是象意图谋反。要知道,想当组织外派的间谍,是要先向组织的最高领导人报备的啊。)柳然思的这些话,实在是不像一个曾经涉足政界的人会说的。我只能猜想,他会如此说,是因为他对错冤了叔心怀内疚,对间接导致楚寻卷入这场局感到内疚,从而否定了自己以前的一切所为。如果他捉拿住的是证据确凿的谋反者,他还会为自己曾经设局捉拿谋反者、只作一个指挥者而没有参与局中觉得龌龊吗?
说到底,那份光明磊落、快意恩仇的侠客情怀始终是他心底最美好的梦想。尽管他身在朝堂,但是当年那个月色下、一心一意沉浸在侠客世界里的桂花少年却一直没有离开,始终静静地潜伏在他的内心深处,为他默默固守一份坚持。
所以,柳然思,你确实不再适合朝廷,你的真性情与朝廷之道完全相悖,如你所说,继续待在朝廷,只会让你始终处在“故作姿态”的状态。三年前你离开是正确的选择,三年后,你的痛苦和迷茫依旧,你选择不回去,也是正确的决定。
说几句题外话。曾经有一位圣人说过:“理”在心中。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理”由心生,只需问问你的内心,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是为“心学”。他还曾说过:“知行合一”。“理”由心生,还要切实地去实践,要实践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方法不拘一格,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用圣人的话,与小柳共勉。
写下这段评,是我看耽美文以来的第一次,只因为柳然思已经结结实实地走进了我的眼里。之前他在云端,我一直仰视着他,称之为“萌“,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我都觉得再完好不过。现在的柳然思有迷茫、有痛苦、有缺点,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我可以平视他,就像看待一个邻家男孩,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那个月色下,爱看侠客传奇、带着点未泯的天真、有点小纠结的桂花少年曾经真实地存在过,永远是我眼中最美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