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中国地理 ...

  •   第一章绪论
      1、疆域界线?
      我国领土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5°N);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9°N);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135°E);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73°E)。
      2、海岸线的南北分界点?
      南:中越边界北仑河口
      北:中朝边界鸭绿江口
      3、中国的国土面积及其与部分国家的比较?
      中国陆地面积960*104km2,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居世界第四位。(P7)
      4、我国海岸线较长的优势和劣势?
      利:目前沿海地带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经济最发达的地带,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很发达,是城市与人口、产业的密集区。
      弊: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主权之争、资源之争。如中非的中沙群岛之争,多次引发菲扣留我国渔民的事件;中日钓鱼岛、赤尾屿之争;中越北部湾之争(即我国南沙群岛),南沙群岛目前是中越两国领土争端的焦点,在有些情况下称“□□”。
      5、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①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
      ②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
      1)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2)季风降水不稳定
      3)构造运动活跃
      4)地表起伏显著
      5)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③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显著
      第二章地貌
      1、中国地貌特征(地势特征和地表结构特征)及地理意义?
      (一)地貌特征
      (1)地势特征:①地势较高,高差显著;
      ②起伏显著;
      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表结果特征:①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
      ②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
      ③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
      ④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
      ⑤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二)地理意义
      (1)对我国气候形成的影响
      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逆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
      (2)对水流的影响
      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的大陆斜面,对我国水系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著名的大江大河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且阶梯状分布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
      (3)对能量——水力资源的影响
      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利于水能梯级开发。一二级阶梯过渡带是我国水力资源集中开发的河段,其次是二三级阶梯过渡带。
      (4)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弊:由于阶梯状下降的地形,加上海拔高、跨度大给交通带来障碍。
      利:东西向干流便于沿海于内陆的沟通,如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另珠江、淮河等,自古都是联系沿海与内陆间的主要通道。
      2、地貌的形成因素?
      (1)内力因素——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2)外力因素——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
      3、中国四大高原的基本特征?

      4、中国四大盆地基本特征?
      (1)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深居内陆为高山环抱,地势自西向东降低,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最大沙漠、最长内陆河,自然景观/土地利用呈环状结构。
      (2)准噶尔盆地:三角形:半封闭,西部低山多缺口;兰新铁路通往中亚国家出口(新亚欧大陆桥);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绿洲主要分布:玛纳斯河、奎屯河;自然景观/土地利用呈环状结构
      (3)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境内。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三山环抱近似三角形;高原盆地;环状结构;资源丰富(聚宝盆)
      金属矿:铅锌铬锰镁锂等
      非金属矿:食盐钾盐石膏芒硝天然碱硼等
      能源矿:冷湖油气
      (4)四川盆地:群山环抱的完整盆地;红色盆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天府之国”)
      5、东北平原多沼泽湿地的原因?
      (1)地形:地势低洼,地面排水不畅或江河急拐弯处容易积水
      (2)气候: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存在永久冻土层、黏土层,从而形成不透水的隔水层
      (3)地形+气候,由于地上积水流不走、下不去,又蒸发不掉,长期便形成大面积的沼泽

      第三章气候
      1、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因素是什么?
      答: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气候稳定性差
      形成因素:
      (1)纬度位置
      1)主要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多寡
      2)决定所处的行星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环流背景)
      (2)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大);加之我国中低纬度地区又是行星风带季节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从而形成我国和南亚这一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区。
      (3)地形因素
      地形对水热状况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天气和气候。
      (4)大气环流
      东亚海陆分布所引起的热力差异,破坏了对流层低层行星风系的分布,导致季风气压场的建立,这是我国季风形成的基本因素。高空行星风系季节性位移、青藏高原的作用(动力+热力)则加强了我国季风的发展,并使其发生复杂的变化。
      2、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及形成原因?
      火烧寮
      位于基隆、台北、宜兰三县市交界的迎风面,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另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所以每年九月到次年三月的东北季风挟带大量水气南下,在此处受到地形拦截形成绵密的雨势;逢夏秋季的台风,瞬间降雨量更惊人,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3、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一)动力作用
      (1)分支作用
      1)迫使冬半年西风气流发生分支、绕流、汇合。
      2)主要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6月,结果加强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季风,使冬季风影响范围向南扩展。
      (2)爬越作用
      迫使迎风气流爬坡。
      气流受高原地形影响被迫爬坡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沿迎风坡面产生地形雨,往往形成高原迎风边坡出现多雨带。
      当西边高压脊爬越高原时得到加强,反之过滤。
      (3)屏障作用
      1)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
      2)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3)夏季印度洋水汽被阻截,西北形成干热天气,高原内部呈现干旱化。
      4)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4)“暗礁”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4000m以上,一些主要山系可以高达5000-6000m以上,这块大台地象水底的暗礁一样,虽然不能直接阻挡对流层上部乃至平流层的气流,但可以通过气流上下之间的垂直切变,间接地影响高空的流场。
      (二)热力作用(突出表现在夏半年)
      夏半年,由于青藏高原近地面层为热低压,四周气流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
      冬半年,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层出现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也即加强了我国冬季风的势力。
      4、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雨带进退规律?
      极锋发生在热带海洋气团(东南季风)和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的界面。通常4月份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6-7月到长江流域,7-8月到华北、东北,9月从北到南迅速退出大陆(其移动受太平洋副高脊线的移动控制)。极锋所经之地都引起降水,其出现过早、过迟、过强、过弱,都会给不同的区域造成旱涝现象。
      5、了解梅雨和寒潮的形成?
      (1)从北冰洋来的深厚寒冷空气,一般先在西伯利亚北部和蒙古国积聚,使大陆高气压加强,当西风带较强的波动向东推进时,常使低层大陆高压破裂,导致冷空气爆发,南下侵入我国。
      寒潮是强烈的冷空气活动,它规模大,势力强,降温剧烈。
      (2)夏季北太副高势力加强,初夏已影响中国大陆,副高脊线稳定在20~25?N,南方暖湿空气活跃,这是造成梅雨天气的前提。
      北方弱冷空气不断南下,则是产生梅雨的必要条件。
      在一定环流条件(西风带环流稳定)下,冷暖空气在江淮一带交锋,出现准静止锋(梅雨锋),锋带上不断有气旋生成和发展,这是产生梅雨和暴雨的基本天气形势。
      6、我国冬季主要锋面(寒潮冷锋,南方的华南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位置及天气?
      (1)寒潮冷锋发生在极地大陆气团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的界面,常出现在我国北部地区,如内蒙、东北、华北等地。所经之处,引起强烈降温和大风。极地大陆气团/陆上变性
      (2)华南准静止锋常出现在东南山地丘陵区,发生于陆上变性大陆气团南下途中与海洋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回流东风)相遇,造成阴雨天气。形成:冬春季节,陆上变性/冷海变性。位置:钱塘江口起,纵贯江西而止于两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锋面移动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持续时间10天至一个月。
      (3)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在云贵高原一带,为我国西南地区冬季天气的主宰。由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交绥而成;锋面东侧多阴雨,西侧为西南暖流单一气团控制,晴朗温暖。
      形成:陆上变性/(西风南支急流,或称西南暖流,温暖干燥)
      位置:昆明/贵阳
      天气:昆明一侧为干暖的热带大陆气团性质,天气晴暖;贵阳一带位于锋面之下多阴雨天气,为冷湿天气。

      第四章中国陆地水
      1.我国水资源特征及评价?
      (1)总量不丰富,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区域分布具有东西差异明显、南北不平衡、地下水分布不平衡特征。
      基本规律是:东部季风气候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西北非季风区内陆区域水资源紧缺。东部季风气候区域内,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水资源特别丰富,界限以北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域,水资源比较紧张,其中暖温带的黄、淮、海水资源相当紧张。
      (2)水资源评估
      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耕地平均水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控水工程和供水能力区域差异大。
      2.“三江水富、四河紧缺”,三江、四河指的什么?
      三江:长江、珠江、松花江;四河:黄河、淮河、辽河、海河
      3、长江、黄河、珠江的上中下游分界点;最大的水电站?
      长江:上中:宜昌,中下:湖口,三峡
      黄河:河口;旧孟津;拉西瓦水电站
      珠江:石龙;梧州;龙滩水电站
      4、长江、黄河、珠江各自的水文特征?
      (一)长江
      (1)水量丰富
      (2)流量变化相对平稳
      (3)径流主要来源于中、上游
      (4)泥沙含量不大,但输沙量较大
      (5)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段和长江三峡段
      (二)黄河
      (1)水量少:长江的1/20,珠江的1/6;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区
      (2)干流水量与流速变化显著:水量时增时减,流速时大时小
      (3)黄河水源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主要集中于夏秋季,径流季节分配不均且年际变化大,水量极不稳定。
      (4)含沙量大输沙量大
      (5)水力资源集中在上游峡谷段与中游峡谷段
      (6)结冰期与凌汛——结冰期一般40-100天
      (三)珠江
      (1)径流量大
      (2)含沙量小
      (3)汛期长(中国最长)
      (4)无凌汛,无结冰期
      (5)水能资源不很丰富
      5、五大湖区的分布及特征?
      (一)雪域之家──青藏高原湖区
      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及新疆南部一角。集中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腹地,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著名的有青海湖、色林错、纳木错、羊卓雍错等。
      湖泊总面积36899km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5.2%。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湖区,也是我国湖泊分布密度最大的两个湖区之一。
      大中湖泊多在构造断裂基础上发育形成,属构造湖,湖深岸陡。中小型湖泊多分布在山岭的峡谷地区,受冰川作用,属冰川湖类型。
      由于气候寒冷、干燥,湖水补给不丰而蒸发量大,大多数以高山冰雪融水为补给水源的湖泊出现了明显的干化和湖面退缩现象,有的已演化成盐湖或干盐湖。
      (二)鱼米之乡──东部平原湖区
      包括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中下游平原以及京杭大运河沿岸。湖泊总面积21641km2,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2%,为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区域,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区。
      地势低平,濒临海洋,降水丰沛,河网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都分布于区内。
      大多是在构造盆地的基础上,由于河床演变而形成的河成湖。沿海平原中的一些湖泊则是古泻湖的遗迹。
      多属吞吐型湖泊,河湖关系密切。水量充沛、资源丰富,有调节河川径流、灌溉、通航、供水、美化环境和改善气候条件等效益。
      (三)盐湖之家──蒙新高原湖区
      湖泊总面积为9411km2,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1%,西部多构造湖,东部多小型风蚀湖。
      地处内陆,降水不丰,气候干旱,但潜水却易于向汇水洼地中心集聚,从而形成众多的内陆湖泊,湖泊一般占据着构造洼地的最低洼部分,成为盆地的汇水中心和河流的尾闾。
      一些大中型湖泊往往是内陆盆地水系的归宿,如内蒙古的岱海、呼伦湖以及新疆的博斯腾湖、艾比湖、艾丁湖和乌伦古湖等。
      多为内陆咸水湖。由于地表径流补给水量少而蒸发量大,湖水不断浓缩而发育成闭流型的咸水湖或盐湖。
      (四)冰湖之家──东北平原与山地湖区
      本区湖泊总面积2377 km2,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6%,如著名的有松花湖、镜泊湖、白头山天池(我国最深、火口湖)。
      为近代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湖泊多与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如镜泊湖、五大连池。
      当地称之为泡子或盐泡子的一些小型湖泊,其成因多与近期地壳沉陷、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和河流摆动有关。
      地处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夏季短而温凉多雨,入湖水量颇丰;冬季长而寒冷多雪,湖泊封冻期长。
      (五)湖中美人──云贵高原湖区
      本区湖泊总面积为1108 km2,约占湖面总面积的1.5%。
      本区湖泊主要分布在滇中和滇西的一些断裂带上,多为构造湖,以其海拔较高,湖岸陡峻,面积较小而湖水较深为其主要特征。
      湖泊含盐量不高,水色清澈,并以风景秀丽而名闻中外,如著名的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等。
      本区岩溶地貌分布广,部分经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岩溶湖也最为典型。贵州省的草海是我国最大的岩溶湖。
      第五章土壤
      1、中国土壤主要的成土过程特征?
      ①成土过程由西到东增强
      ②粘化和富铝化过程自北而南增加
      ③有机物的累积率由东北向西、向南减少
      2、中国山地土壤/植被垂直带谱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①山地垂直带谱特点,取决于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基带)
      ②东部湿润山地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逐渐降低。(热量)
      ③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区,土壤/植被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结构趋于简化。(水分)
      3、中国土壤类型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
      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相一致,即由南而北依次为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H热量)
      暖温带的土壤演替顺序是,由东部的棕壤向西北演变为褐土、黑垆土,进入半荒漠地带则演变为灰钙土,再向西延伸至亚欧大陆的干旱中心,即演化为棕漠土。(水分W)
      温带的土壤分布从东北北部松辽平原的黑土、白浆土起,相继出现黑钙土、粟钙土、淡栗钙土以及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水分)
      第六章中国近海
      1、中国四大近海是什么?各个海区之间的分界点是什么?
      渤海/黄海
      老铁山角——庙岛群岛——蓬莱角
      黄海/东海
      启东角——济州岛西南端
      东海/南海
      东山岛——鹅銮鼻
      2、中国海岸线南北分界点?
      南:中越边界北仑河口
      北:中朝边界鸭绿江口
      3、中国海岸的基本类型及分布范围?
      (一)平原海岸
      也称沙岸,由平原的松散沉积物组成,其海岸线平直单调。冲淤变化快,岸线不稳定。
      我国平原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西岸及江苏沿岸。
      此外,杭州湾以南的一些大河口和海湾顶部也有局部分布。
      三角洲海岸:形成于大江大河的河口区。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
      粉沙淤泥质海岸:渤海湾、辽东湾、莱州湾和苏北平原海岸。
      砂砾质海岸:台湾岛西海岸。
      (二)基岩海岸也称为山地港湾海岸,主要由比较坚硬的基岩组成。大多曲折,具突出的海岬和深入的海湾,多天然良港。
      我国北方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杭州湾以南,基岩海岸分布比较广泛。
      (三)红树林海岸是由红树科植物与沼泽结合的海岸,是热带特有的海岸类型之一。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边特有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丛林。
      我国的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
      (四)珊瑚海岸主要由珊瑚骨骼聚集而成的礁石海岸。
      因为珊瑚只能在暖水、高温、水质清晰的海区才能生存,故珊瑚海岸只能在热带、亚热带海域才能见到。
      我国珊瑚礁海岸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是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南海诸岛。
      4、黑潮暖流系统在我国的主要分支及重要意义?
      黑潮暖流在台湾岛东北分出一支为台湾暖流,在长江口、杭州湾外与北来的黄海沿岸流相遇,形成锋汛,呈一低盐高温水流向东北流,是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对马暖流在济州岛东南分出一支为黄海暖流,流经黄海、渤海,既有利于封闭的渤海的水体更新,也使山海关至葫芦岛附近形成我国著名的北方冬季不冻港。秦皇岛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港口自然条件优越,港阔水深,风平浪小,一年四季不淤不冻。
      5、海冰发生的区域(渤海海区)以及海冰的危害和可开发的潜力?
      辽东湾冰情最严重
      危害:①航运中断,船舶损毁
      ②为海上采油工程、港口设施带来危害
      潜力:海冰凝结过程中盐度大大降低,淡化可成为农业灌溉或工业用水,缓解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现状。
      第七章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演变
      1、中国构造演化和地貌格局形成的过程?
      (1)燕山运动
      燕山期对于中国的东部地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鄂霍次克板块和伊邪那岐板块先后与欧亚板块东北部碰撞,不仅造成了包括中国东部在内的大面积地区的褶皱隆起,形成李四光命名的“新华夏构造体系”,而且使欧亚板块逆时针旋转了30度,使这一板块逐渐接近现在的取向。
      具体来说,鄂霍次克板块前缘的一个碎片完达山-西锡霍特阿林地块在中国东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完达山碰撞带,这是燕山期中国大陆上唯一的碰撞带。
      与此同时,伊邪那岐板块在相当于今日本列岛、琉球列岛的地方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中国东部原先已经存在的几条断层带——如绍兴-十万大山断层带、阴山北-西拉木伦断层带、郯城-庐江断层带出现剧烈活动,特别是郯城-庐江断层带,此时继续向北发育,直抵今哈尔滨和中俄边境。此外,原来一些板块内软弱的地区,这时也发育出大型断层,如尚义-平泉断层带、辽西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断层带、太行山东侧断层带、沧东-聊城断层带、雪峰山断层带等等,至今仍有活动。其中,阴山北-西拉木伦断层带和郯城-庐江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太行山东侧断层带在今燕山地区相会,使这一地区的岩石圈十分软弱,发生了大规模的拗陷,接受了厚达35.4千米的沉积。
      大量断层的出现,还造成了燕山期中国东部强烈的岩浆活动。其中华南地区的岩浆活动更为剧烈,这可能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地壳在莫霍面处发生滑脱,大陆性的地壳直接推覆到了大洋性的地幔岩石圈之上。在这些岩浆活动中喷出或侵入的岩浆增加了华南地区岩石圈的刚性,从而使之在以后的构造运动中相对比较稳定,在今天也是中国地震较少出现的地区之一。
      在中国东部因碰撞褶皱而形成山地和深谷的同时,中国中西部地区在近东西向的张裂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其中鄂尔多斯盆地现在在地貌上已经不存在)。更西部的地区则构造活动微弱,很多地区的沉积基本没有间断。

      (2)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
      燕山运动结束之后,中国大陆处于相对宁静阶段,经过长期侵蚀和堆积,古近纪准平原面发育广泛。行星风系控制,亚热带占主体,其北界与现代相比向北推移10个纬度以上。气候普遍暖热,红色风化壳广泛发育,哺乳动物大发展。
      新近纪地壳发生喜马拉雅运动,两个强烈活动期后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喜马拉雅山隆起,古地中海消失,亚欧大陆整合。青藏高原隆起到1000m
      上新世台湾山脉隆起,现代海陆轮廓显现,青藏高原海拔到2000m,地势西高东低,现代地势显现。
      (3)第四纪中国地理景观形成和演变
      青藏高原巨大隆起,东部平原不断下沉,东西高差逐渐变大,阶梯状地势形成,地表水流顺地势东下,大江大河发育成型。气候多次冷暖变化,并在大高原地形影响下,季风环流形势加强,使东西之间干湿对比明显,南北之间冬温差异增大,从而形成三大自然区。古人类出现。

      2、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三大自然区演变的影响?
      第八章灾害与环境
      1、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①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②灾情严重
      ③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2、中国自然灾害东中西差异?
      (1) 东部自然灾害区:本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这一地区农业、工业、城镇发展快,经济发达,因此,形成了严重的灾情,从高到低,依次为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北地区。
      (2)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这一地区由于国家加强能源基地建设,近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灾情处于中等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区(湘黔桂川接壤地区)。
      (3)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人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绿洲地区。除局部地区外,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形成的灾情较轻,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
      3、中国的四大沙地?
      四大沙地有浑善达克、毛乌素、科尔沁和呼伦贝尔沙地
      4、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与影响?
      (1)主要污染物
      烟尘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2)来源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3)影响
      ①危害人体健康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有显著影响。人体长期暴露在飘尘浓度高的环境中,呼吸系统发病率增高。
      ②危害植物
      大气污染会引起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受到损害;影响植物新陈代谢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破坏细胞膜;损害根系的生长及其功能;减少输送作用。因而可能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③危害材料
      大气污染会使各种建筑物以及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和纺织品等发生性质的变化,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④造成全球性的影响: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在人为活动中进入的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臭氧层耗竭等。
      5、中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及在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成就?
      (1)主要生态问题
      ①水土流失
      ②土地荒漠化
      ③土壤盐碱化
      ④湿地萎缩
      ⑤草原退化
      ⑥森林破坏
      ⑦生物多样性减少
      (2)成就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
      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③长江上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④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⑤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⑦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⑧退耕还林工程
      ⑨平原绿化工程
      ⑩退牧还草工程
      6、华北地区自然灾害主要类型,特征及其成灾机制?
      (1)灾害的主要类型
      地震、洪涝、干旱、寒潮、沙尘暴等
      (2)特征:频率高、强度大、类型多、危害大
      (3)成灾机制
      自然原因:
      ①华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生地震灾害。
      ②华北地域位于黄河、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黄淮海平原与黄土高原地域,春季东北风盛行,干燥少雨,蒸发旺盛,农作物易发生旱灾。
      ③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造成干旱、洪涝灾害频发。黄河下游地区为地上悬河,河道曲折、含沙量大,在雨季的时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④来自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在冬半年长驱南下,入侵华北地区,使华北地区发生寒潮。
      ⑤干旱使得土地沙尘物质松散,再有东北风动力驱使,因此华北地区冬春季节易发生沙尘暴。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

      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影响及保护措施(自然和人类活动多方面考虑)?
      (1)原因
      自然原因:
      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②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④植被方面:植被被严重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森林大量砍伐。
      (2)影响
      ①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②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③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④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⑤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3)保护措施
      ①统一规划,分清缓急,区别对待
      ②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主要)
      强化综合治理,重视人口与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相平衡
      ③应重视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体系

      第九章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类型及受到威胁的原因?
      (1)类型
      ①遗传多样性
      ②物种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荒漠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e.湿地生态系统 f.海岸与海洋生态系统
      (2)受到威胁的原因
      ①遗传多样性减少:中国是遗传多样性极度丰富的国家,但由于野生物种的灭绝,导致遗传基因的消失。特别是大量的农家品种,由于推广优良品种而消失。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野生种和野生近缘种几乎灭绝。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建设城市,野生生境遭到毁灭,遗传多样性大量丧失。
      ②生态系统多样性破坏:中国生态系统受威胁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及水生生态系统。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很低,并且森林生态系统破坏很严重。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已使中国天然草原的50%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
      ③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威胁:中国海域辽阔,海洋鱼类有约1 700种,过去一到鱼汛,大量海产丰收。随着人口增长,海产资源日益枯竭,中国的珊瑚礁大半有退化危险。近40年来我国红树林面积从4.2×104 hm2,减少到1.4×104 hm2,减少了66%。

      第十章中国自然区划

      1、什么是胡焕庸线?四段各有什么特点?(自然地理背景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①黑河(爱辉)—霍林河段
      ·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则为大兴安岭。
      ·此段“胡线”的稳定存在,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
      ②霍林河—榆林段
      ·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则为半干旱偏干地区,该线两侧呈现明显的降水差异。
      ·此段“胡线”是农牧交错带所在地。
      ·此段“胡线”的存在主要受降水制约,其次为地形影响。
      ③榆林—天水段
      ·东部为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则为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与黄土丘陵的交错分布区。
      ·此段“胡线”显示出明显的向西推移。
      ④天水—腾冲段
      ·东西两侧最大差异是地势和地貌。
      ·此段“胡线”稳定存在是由地势以及气温条件所制约的。
      2、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
      ①发生学原则
      ②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③区域共轭性原则
      ④应用性原则
      (2)方法:
      ①地理相关法:从事物之间的关系着眼来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②主导标志法:从自然要素中选取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标志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③聚类分析法:基于区域基本单元数据库,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或区域要素进行分类和归纳的区划方法,是借助于数学分析的区划方法
      ④遥感分析法:基于区域遥感图像,把相互差异的自然地理区域进行解译和分区、分类的区划方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