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财经蔡徐坤”的牵线 ...
-
在地铁上,苏绪倚靠在一个角落。
虽然和两位同事沟通需求耽搁了一会,这个点的地铁上没有晚高峰时多,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每天,苏绪随着如潮水般涌动和隐退的人群,在5号线、1号线和八通线之间换乘。被挤得最狠的那次,苏绪的眼镜掉在了地上,她戴着裂了几条缝的眼镜,支撑到午休时间,才匆匆在公司附近的眼镜店又加急配了一副。
饶是这样,苏绪仍庆幸自己没有介入“决战天通苑,生死西二旗”的混乱战场。
在高峰期的地铁上,人群拥挤得如同密不透风的树墙,常有人被挤的脚不沾地,身体架空,丧失了所有的空间感。但即便过了高峰期,地铁上也会常常没有空座位。
苏绪之前从外地出差回来,到达北京时是早上五六点,却惊讶地发现,地铁里依旧拥挤不堪,不过,穿着校服的学生明显多过上班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流不息的人群,换了一批又一批的乘客,在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中,在喧嚣和不那么喧嚣的更替中,呼啸而过的地铁见证着城市的苏醒和入睡。
苏绪微微阖着眼,思维在快速运转,考虑着如何满足那两位同事对于稿件的需求,这样一到家她就能马上开始动手,不然又不知会熬到几点。
多年从事文字工作,苏绪习惯于早于截稿日期交稿,从没有过一次延误。不过,也有些同事总是要等到截稿的最后一刻,才匆忙完成稿件,比如钟莉颖,说辞就是不到截稿日期,自己一点灵感都没有。
苏绪尊重别人的工作习惯,但她不敢赌。她不确定假如拖到截稿的最后一刻,灵感会不会突然翩翩然从天而降。
而且,只要有工作没完成,她就会无法控制地陷入焦虑,而稿件一完成,这种情绪也随之不翼而飞。
权当只为了自己不焦虑吧,苏绪从不敢让拖延症左右自己。
为了更快地完成工作,她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搜集素材和整理思路,而每天通勤路上的这来回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自然不能虚度。
所以,苏绪常常一上地铁,就找个角落靠着。因为即便能幸运地找到空位,被周围的人全程虎视眈眈地盯着,她也没法想事,索性也就不去费那个劲了。
下了地铁,苏绪仍旧一边走一边思索着,却被手机铃声打断了她渐渐成熟的思路。拿起手机,她看到是余味的电话。
手机里传来余味的笑声:“绪姐,这个点应该到家了吧。”
苏绪也笑着解释,今天有点工作没处理完,所以走得晚了,不过也快到家了,几分钟的事。
“真够辛苦的,绪姐。”寒暄过后,余味说:“找你是有这么一事,我有个合作伙伴最近的一个推广需要一名统稿人,我推荐了你,你看最近时间方便不。”
苏绪捋了一下最近的工作安排,先感谢了余味的好意,然后答应了下来,还特意说明:“得麻烦你和对方说明白,我只能抽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来做,所以要麻烦他们把稿件收齐了一并给我,我集中看。”
如今的余味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财经大V,尽管本职工作繁忙,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宗旨是尽量不错过任何一个财经大事件。面对层出不穷的热点,他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拿出具有明显标签的解读。
这样的速度和还算独到的观点让他在各个平台都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余味是妥妥的一枚90后,年少成名的他被粉丝戏称为“财经蔡徐坤”。
虽然余味对娱乐新闻关注甚少,但对去年在《偶像练习生》中C位出道的蔡徐坤也了解几分。
当这个绰号传到余味耳中的时候,每每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已经开始明显上移的发际线,他便不由自嘲:“我愿以才华交换,愿上天赐我盛世美颜。”
发际线越上移,余味的盛名便与日俱炽,这让自豪和失落在余味的心里常常交替出现。
而每回看到余味的自媒体在各大平台的排名,作为相识已久的朋友,苏绪就很引以为荣。
几年前,苏绪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就采访过余味。
彼时,余味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名头自然远不如今天这般响亮。
苏绪是在一个媒体群里看到余味扔进群里的链接,群里有各家媒体的记者,也有自媒体人,有时还会有甲方做品牌的人。大家齐聚在一个群里,平时甚少公开交流,但对扔进群里的链接,也多会默默关注。
在这样的群里,没准什么时候,记者就会发现自己正在关注的某个热点事件有了更有说服力的解读,甲方也会发现符合自家品牌调性的行文风格。所以,往这样的群里扔链接,也成为自媒体人常用的推广方式。
不管有枣儿没枣儿,先打上两杆子再说,起码也能增加点击量。
如果有人对文章感兴趣,还会转发到朋友圈或别的群。在微信所打造的这个私域社交圈中,这种自发的转发,往往是爆文产生的源动力。
那一天,苏绪看到余味的文章,觉得标题很吸引人,便点开文章,看完之后主动加了余味的微信,表达了做采访的意愿。
余味欣然接受。
此后,无论什么时候,清晨还是深夜,周末还是假期,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余味从不推脱苏绪的采访,并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组织出逻辑严密、角度新奇的观点。这样的效率和高度配合的态度,不仅使得苏绪成文的速度超越了很多同事,而且内容也以其深度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在长达几年的合作中,余味的名字在苏绪供职的这家报纸上,不仅以采访对象,而且以专栏作家的身份频频出现。
此外,余味笔耕不辍,一直保持着对财经事件的高度敏感,即便难免有个别文章质量平平,也胜在出炉速度。
这一点,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分析尤为可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资质平庸的人,尚且能通过勤奋取得一定成就,何况像余味这样本就有一定天赋的人呢?
不过,天赋和勤奋犹如天时地利,想要以专家的身份快速出道,还缺一些火候,而与媒体的关系则是加大砝码的重要的“人和”。
专家之于记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白夜行》里所提到的枪虾与虾虎鱼,是相互依存、相伴而生的关系。
就拿苏绪自己来说,作为记者,采访是苏绪的日常,自然也免不了要经历与一些所谓专家的不愉快的合作体验。
苏绪记得,她有一次想采访一位专家,但对方直接提出要采访费,这让苏绪很吃惊。苏绪为此特意私下里问了别的记者,他们也都给出了相同的反馈,说此人自从小有名气之后,这样的骚操作便突如其来。
研究了此人之前接受采访时发表的观点,苏绪觉得可替代性很强,便没有再坚持要采访他。
随着记者采访频次的急剧减少,长此以往,此人的名字便在各家媒体中消失。
余味则完全是相反的样本。
苏绪观察到,在后来余味自己组建的媒体群中,随着采访他的记者人数的增加,他对待其他媒体记者的采访,也同样热情而高效。这么做,让余味很快在全国的记者群中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的好人缘。
他对记者的采访高度配合,记者们也因此甘愿给他“抬轿子”,余味得以快速崛起。
这其中,自然也有她苏绪的一份功劳。
作为最早一批和余味合作的记者,即便苏绪在报社离职,转投了媒体传播公司,即便两人身处北京和上海两地,不常见面,他们之间也一直维持着良好的私交。
用余味的话说,就是相识于微时。
在媒体传播公司的那一年多,他们的合作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更紧密。有客户推广,或者同行在找行业大V资源时,苏绪都会推荐余味。通过苏绪,余味有了几次和知名企业,以及国内最为知名的公关公司合作的机会,声名更加卓著。
同时,在与余味合作的这几年,苏绪干净洗练的文风,对文字的敏感,以及扎实的基本功也给余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由邱锦华主导的一次项目先找到余味要求合作,并问他是否可以推荐一个统稿人的时候,余味第一个就想到了苏绪。
回到家,抽油烟机呼呼响着,崔浩然在厨房炒菜。听到开门声,手里拿着锅铲从厨房走出来,谄媚地笑着:“回来了?洗手准备吃饭吧,我再炒个青菜。”
苏绪没有理他,从鞋柜里拿出拖鞋换上,径直进了卧室,看到餐桌上已经放着两个炒好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