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元代 ...
-
1 .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巨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人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 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2.无杂剧四大爱情剧:指四部元代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葡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它们都是描写爱情的优秀作品: 《拜月亭》歌颂了王瑞兰对爱情的坚贞,批判了破坏婚姻自主的封建势力;《西厢记》 通过莺莺和张生为爱情自由所作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 《墙头马上》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的自由结合和裴尚书对他们婚姻的破坏,表现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思想;《倩女离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
3.元曲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评论家对元曲四大家有不同提法,但关汉卿、白朴、
马致远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有争议的只是王实甫与郑光祖。关汉卿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作品内容丰富,善于塑造形神毕肖的形象,语言雅俗共赏,代表作品 有《窦娥冤》、《单刀会》等;白朴的作品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马致远创作的内容多是“叹世”、“归隐”,咏唱男女爱情,成就突出的有写王昭君故事的《汉宫秋》;郑光祖作品中文入事迹剧和爰情剧较为优秀,如《王粲登楼》、《倩女离魂》等;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4.《东篱乐府》:散曲别集名,元人马致远撰,为元代前期作家散曲作品留存最 丰富者°马致远,号东篱,为元代杂剧名家,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东篱散曲之 作风,豪放清逸而不离本色,盖以其早年怀才不遇之抑郁,中年之放旷,晚年之闲适,种种心情,尽寓寄于其散曲之中,故题材复杂,气概潇洒,机趣绝妙,不独自见一 己之成就,亦扩展元代散曲之范畴,提高散曲之意境。其作品皆情景生动,凝炼清新,王国维比之于诗中之李商隐,词中之欧阳修。
5.北曲:是宋元时期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大都源于唐宋大曲、 宋词和北方的民间曲调,并且吸收了金元音乐,盛行于元代,用韵依《中原音韵》。音乐上用七声咅阶,声调上遒劲,朴实,大多用弦乐器伴奏,因而有“弦索调”之称。元杂剧都用北曲,明清传奇也采用部分北曲。
6.南曲:是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大都渊源于唐宋入曲、 宋词和南方的民间曲调,盛行于元明。用韵以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明中叶以后也兼从《中原音韵》。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7.宫调:古代戏曲、音乐名词。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髙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气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共为八十四宫调。但俗乐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 宮(仙吕、南吕、中吕、黄钟、正宫)四调(大石、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调。元曲中一套宫调须得一定的曲牌配合,其所用曲牌大多出于金院本之大曲、唐宋词以及 隋唐以来雅乐诸宫调的各曲。
8.楔子;元杂剧在四折以外的短小的独立段落。一般用在最前而,作为剧情的开端;有时也用在折与折之间,用以衔接剧情。每本杂剧一般只用一个楔子,个别剧本也有用两个的。楔子的曲牌名多用北曲仙吕宫的[赏花时]或[端正好L占代小说中有时也有楔子,类似话本的“人话”,通常加在故事开始之前,起着引起正文的作用。
9.宾白、科、介:“宾白”指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是戏剧演出时须注意的各种安排的术语。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写道:“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单宇《菊坡丛话》则说:“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臼宾,一人自说曰白。”“科”又称“科范”、“科泛”,指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指示,如笑科、打科、见科等。“介”与“科”含意相同,但一般用于南戏、传奇中。
10.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椁、揭僕斯四人。他们都是元代中期的馆阁文臣,诗歌典型地表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其实他们的创作成就并不高。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在艺术匕也呈现岀明显的整-性,即讲求法度,形式工整,措辞典雅,不追求情感或个性的激烈表现,在史学观念上崇尚雅正。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明人胡应麟评四家,说虞集“典而实”、杨载“整而健”、范椁“刻而峭”、揭僕斯“丽而新”,指出四家诗风各异。“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
11.铁崖体:元代后期的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这些诗多半是咏史、拟古之作,题材内容并不很新鲜,但在艺术风格上却使人耳目一新。杨维桢融会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12.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 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间艺术的总称,亦称南词。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釆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 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元代时南戏在南方广泛流 传,人明后岀现不同的声腔,如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等,逐渐演变为“传奇气和元杂剧相比,南戏有舒缓婉转、细腻妩媚的风格特色,后来亦为明代传奇所 继承。
13.昆山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又对它予以加工提高。昆山腔经过改革之后,曲调细腻婉转,优美动听,与余姚、海盐、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对许多剧种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四大南戏(荆刘拜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作 品,又称“四大传奇”。柯丹邱的《荆钗记》写书生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历经波折终得团圆的故事;无名氏的《白兔记》写刘知远被逼从军,人赘岳帅府,十五年后与妻
子李三娘全家团圆的故事;施惠的《拜月亭》叙述蒋世隆、瑞莲兄妹及少女王瑞兰、 少年兴福的种种悲欢离合;《杀狗记》中孙华的妻子杨月真设计杀狗,使兄弟重归于好。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寥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15.元曲:包括剧曲和散曲。剧曲指的是元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舞台表演 样式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16.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 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17.酸甜乐府;指元代散曲家贯云石、徐再思作品的台集。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二人作品内容多逸乐生活和男女之情,形式上讲求雕章琢句,力求含蓄秀丽,风格颇为相似,故后人将他们的作品合辑称为“酸甜乐府”。
18.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年间官修的《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 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完颜寿马与戏剧演员王金榜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无论在语言、情节方面,还是在曲牌运用、角色安排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早期南戏特色,质率古朴,简 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寥少显示了元代统亠后,杂剧对南戏的影响以及文人对南戏创作的渗透,比如由对书生负心的谴责到对文士坚贞的颂扬以及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音乐的南北合套等。
19.《录鬼簿》:元末钟嗣成撰写的戏曲史专著,此书记载了无曲作家牛平事迹及 其作品目录,著录作家152人,作品名目四百余种,书中最早对元杂剧创作进行了时间分期,实际上是从整体上对元杂剧的发展演皮作了一次系统的考察。《录鬼簿》 对每个作家写有小传和吊词,对作家里籍、生平.著述作了简要介绍及评价,此书为元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