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我发现上海实在是一个深不可侧的城市。它存在太多秘密,太多的味道,要一一去分辨、去感观是一件难事。
      我出生在上海。这十几年来,几乎没离开过,可以说是土生土长。我虽然有权去好好的感观,但更多的时候,却不懂得怎么去感观。
      于是,当我再拾起那些过往的印迹时,太多的东西都已改变了。
      从出生开始,就一直住在上海特有的旧时里弄房子里。不算是石库门,因为弄堂还是相对比较宽的,内部的结构虽然还是公用的,但从外部看来,也凑活的去。至少看不出什么“斑驳”。一出房门,见到的除了邻居还是邻居。不过,邻里之间的关系都很不错。关系特别好的,还会把自家做的好菜,做一点分给别家吃,要是遇上个过年,还时时会受到额外的“压岁钱”。那时,虽然条件不怎么样,但总觉得很温馨。把邻居当自家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生活有个伴,总比孤孤单单的好。在这样富有人情味的房子里,一住就是16年。直到今年年初,才刚搬进新式的住宅小区。
      我住的里弄房子可是上海数一数二的好地方,用上海人的话来说,那叫“黄金地段”。马路两边种着高大的法国梧桐。很大,枝叶繁茂,而且是一棵挨着一颗的,感觉很紧密像是卫士,保护着住在里面的“小公主”。以前条件不好,还没有空调的时候,常常和爸爸吃完晚饭搬着小板凳坐在马路边的梧桐树下“乘风凉”。手里拿着小扇子,一边乘着风凉,一边听大人们拉着家常,叽里咕噜的在其中转悠着。有时,实在热的不行了,就叫爸爸买盐水、绿豆棒冰来“降温”。甜甜的,凉凉的,好不自在。直到现在,我仍喜欢吃那些被喻为“过时”了的棒冰。
      我是一个渴望天空的女孩儿。所以自然希望房间里会有很大的窗子,可以让我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只可惜房间里的两扇窗子,看到的除了对面的邻居还是对面的邻居。也许是住在3楼吧,我无法看得更高更远。所以那时,就暗暗告诉自己将来住的房子一定要楼层高,而且要有很大的落地窗。现在这个愿望可以说是实现了。此刻,我就做在落地窗前写着这些童年时代带纯真的文字。想想那时的自己还真是有意思,为了能够看到那片蓝天,就会傻呵呵的努力在我视线范围内的天空中拼拼凑凑,竟还真能找到这么一片天。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听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很懒惰的青蛙一直住在井底,一只鸟儿总是劝青蛙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可青蛙却总说:“有什么可看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直到有一天,青蛙终于跳出了井口,这才发现外面的天空原来是那么广阔的。我虽然不是那只青蛙,但看到的天空可能也比井口大不了多少。
      就是这唯一的天空,也成为了我的精神寄托。因为,我始终相信人的心胸是可以像天空那么广阔无边的。在初三最难熬的时候,时常是功课做到很晚,然后习惯的拉开窗帘,感受一下凉而暖的风轻拂我脸狭的温度,觉得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松开了,在这漆黑的城市里,兴奋且跳跃着。
      老屋的记忆也并不全是那么美好的。记得每年的寒、暑假,妈妈总是把我一个人关在那个“亭子间”里,叫我做功课。 “亭子间”是没有电视的。于是,自然也就习惯了一个人。设想一下,整个暑假除了上课,基本没有离开过我的“亭子间”,是什么感受!但还好我最忠爱的收音机始终陪伴着我,它似乎成为了我和外界唯一联系的纽带。因为熟悉,所以便想要一辈子从事电台的工作,因为儿时的陪伴。
      “亭子间”是朝北的。于是,就有这么个说法:“夏天太阳大,冬天却见不着太阳。”反其道而行之,后来条件好了,我的“亭子间”装上了空调,在夏日炎炎的午后,便习惯把窗帘拉上,虽然阳光还是隐隐的会射近来,但里面更感觉像是一个天然的“荫阳棚”。现在想来还觉得很回味呢。
      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很爱看动画片的孩子,总觉得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不怎么吸引我的眼球。所以,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去路边的梧桐树下“乘风凉“。也会在偶尔的午后,拖着太奶奶去楼下“看风景”。那个时候,太奶奶和爷爷住在一起。因为离我们家很近,只相隔一条马路,便会时常去玩。凭心而论,太奶奶的房子要比我们家的好,因为是独门独户,而且房屋的结构也比较完善。为此,我也时常耍赖似的不走,而太奶奶也就乐呵呵的“收留”了我。听爸爸说,太爷爷也是很疼爱我的,我出生的时候,太爷爷还一直抱着我不肯放呢,只是在一岁多的时候过世了。那一年,太爷爷90多岁。后来,我也只有通过旧照片看帅帅的太爷爷。之后,家里人都以为太爷爷一走太奶奶也会走的。因为中国人一直就有一个旧观念:“老年人,如果哪一位先离开,过不了多就,另一位也会随着去的。”说是不想让他一个人孤单的在天上,陪他去了。可太奶奶却没有,直到我懂事了,她还都一直在我的身边。虽然留给我的记忆并不十分的多,但至少我的童年生活是离不开她的。
      太奶奶很爱干活。她总是喜欢缝缝补补。但又因为年老眼花,穿不进针眼。所以每次我都会担当帮她穿针眼的工作,每次见我毫不费力的就把一根线穿进针孔去的时候,她就会举起大拇指夸我年轻,眼力好。小孩子嘛,被人夸奖总是美滋滋的。所以我也总是很乐意帮她穿针眼。太奶奶虽然岁数大了,但我们却很说得来,没有时下流行的“代沟”。每次,我都会叽哩呱啦的和她讲很多幼儿园发生的事,而她也总是很认真的听着,还不时评头论足几句。我想吃什么了,她就会马上拽着个拐杖,“一舵一舵”的由我掺着去对面的小零食店。小的时候不懂事,想有人买东西给我吃,就连蹦带跳的。现在才知道,不应该叫太奶奶下楼的,那么大年纪了万一走不稳,后果连想都不敢想。(这是后话了)
      我记得那个时候,太奶奶很喜欢听周冰倩《真的好想你》。不要奇怪,因为太奶奶家楼下就有家音响公司。卖的都是一些国外盗版的唱片、碟片。唯独这一首中文歌反复不停的放。年幼的我,不懂什么是流行歌曲,但天天听到这首歌,几乎都会背了。而太奶奶每次得时候,眼睛里总是泛的异样的光。我总是一边好奇的看着太奶奶,一边调皮的吹着泡泡。现在我终于明白,她是在想天上的太爷爷。
      太奶奶去世的时候很安静,甚至连一个过程都没有。她只是在淡淡的睡眠中离开了,永远的睡过去了,开始她永无止境的睡眠。那天晚上我在家里,爸爸接到爷爷的电话说太奶奶走了,一家人很平静。我和爸爸穿好衣服就去了对面的奶奶家,看到太奶奶平静、安详的睡在那里,我没有哭。我想她一定是在做和太爷爷相会的美梦。于是,我走到太奶奶的床边,轻轻的对她说:“太奶奶,你好好睡吧,我会乖乖的。”那是1997年,香港回归是街头人人皆知的事,在学校老师几乎每天让我们温习97年的头等大事。而太奶奶没能看到香港回归就走了,这是那个时候,我唯一觉得惋惜的,也许梦中的太奶奶不会这样觉得,因为她去天上和太爷爷相会了。
      1997年,太奶奶永远的离开我了,享年97岁。
      这以后,我还是经常会去奶奶家,只是忽然觉得少了太奶奶的一张床,多少有些不习惯。好在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陪着我,并不觉得孤单。
      1997年,我10岁。刚小学毕业。
      我家那一带的房子,都是外部看上去还不错,但内部却乱成一团的感觉。换作俗话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但因为离徐家汇政府部门比较近。所以这一带几乎很少有车子开过,治安也很好。有一次,我还大着胆子和哥哥在马路中间打羽毛球。记得当时自己拿着拍子在马路中间眉飞色舞的样儿,现在想想都觉得好笑。
      我和爸爸也时常会去那里散步。夏天的傍晚,习惯拉着爸爸的大手,走在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树下,听爸爸讲很多很多的故事,感觉美美的。爸爸常常会带我去离家不远的交通大学里散步。因为爸爸是老三届,没有考大学的机会。和许多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可以完成他们的愿望。而当时,在我印象中的大学,就是很大,很漂亮,有小桥流水的那种。记得爸爸每次带我走在校园里的时候,都用一种很期盼的眼神看着大学里行色匆匆的学生,再看看一边天真、可爱的我。我现在才知道他当时想说却没有说出的话。可爸爸却不知道,她的女儿是一个天生就不安于现状的人。上大学,不会是她的目标。
      今年年初,我们搬家了。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屋,搬入了现代化的小区。如果你问我会不会因为依恋而一直住在那个有着法国梧桐相伴的老屋里。我可以告诉你:“不会。”我相信人是在不断改变中成长的,而社会也是在不断变迁中进步的。
      老屋依旧还在,法国梧桐也依旧还像卫士一样立在马路两边,爷爷奶奶还是住在和我家相隔一条马路的对面。马路上还是很安静,偶尔会有几辆车飞驰而过。一切似乎都未曾改变,只是我搬家了。
      3月29日,我将过十八岁生日。
      18岁了,应该成人了吧。是该离开父母的手掌心,自己飞了吧。是该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了吧。是该勇敢接受一切了吧。是该………
      我告诉自己:女孩子要勇敢,要坚强。要学着:喜欢自己,欣赏别人!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第 1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