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5、关于除籍 ...
-
[为什么强调左籍]
对于那些一眼顶真的形左实右我是绝对不会用“左”称呼的,而能够被“开除左籍”意味着之前至少是左人。
[为什么特地发出来]
因为我想明白了,曾经是左不代表一直是左,类似的案例近两年在网上(主要是知乎,非常惭愧我也很少去小圈子了)见过很多,只是我通常不会相信在意识形态这么基础层面的东西可以如此迅速地变化。
[我观察到此类人立场转变的大致时间点]
1.在网络键政美分落而皇汉升的时间段接触马左,此类人接受马左而反皇汉;
2.左文化兴盛,出现大量左皮皇汉混淆视听,此类人下场揭露左皮皇汉;
3.网络社区下沉,大量低学历网民参与键政,无理论基础的无产者立场和朴素民族主义兴起;
4.此类人连带反皇汉一起反朴素民族主义(进而对曾经维护的“群众”失望,这是我的猜测),自称拥护马,但表现为只发表反列毛言论,实质是回到朴素自由主义的范畴。
归根结底,我认为此类人曾经接受马左可能有两种情况。
对于“理性派”:
中二时期自诩“清醒”,相比于大势已去的崇美和取而代之的皇汉,马左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选择。而把马左当作个人爱好经营也确实能够快速提升理论水平,表现为此类人的马左理论水平通常不错,甚至经常被右人嘲讽为“念经”(我个人认为“念经”不是坏事,有理论基础是做一切实事的前提)。
“理性派”中的一部分会因为马左不再小众和更多人开始念经或批左皮念假经而不再爱好马左,转向更小众的理论分支。
对于“感性派”:因为与经济无关的个人经历原因(例如女性、LGBT、被霸凌经历)对弱势群体天然同情,进而对概念上的无产者立场有认同,而之后对马左理论的了解建立在身份认同上。
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会比上一种“理性派”更不容易背弃,但是在网络社区下沉后,“感性派”中的一部分会因为发现真实的工农群众和他们想象中的不一样(例如下沉平台的巨量反智皇汉和封建言论),而怀疑之前接受的无产者立场,收回对群众的同情而转向精英主义。
[从中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1.承认之前的左籍:他们曾经是马左,而且在网络宣传方面有很多贡献,例如薄纱皇汉。
2.开除之后的左籍:有理论基础但是放弃了无产立场的人不能再称为马左。
[进一步的联想]
1.没有必要搞什么坚定理想信念,马左是不需要“坚定”的,因为真正的马左是出自于阶级立场和清晰的目标,而不是出于对“马左”这个概念或者马左理论的认同。
2.作为马左不必责备那些背弃马左立场的前·同志,宣传是为了让普通劳动者之中的更多人产生“自觉”,而不是向原本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人(以同情底层的小布尔乔亚学生为多数)博取同情。
3.要明白自己支持的是什么以及目标是什么,起码对于自己的局限和别人的局限有心理准备,同时也明白承认有局限和骂对方/骂群众是两回事。
[最后再主观评价一下]
此类弃左人的“理性派”和“感性派”两种情况里,我个人显然是情感上更偏向“感性派”的。从客观分析的角度是论迹不论心,说两种都有贡献,但是主观上“理性派”只是把马左当爱好,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其实不太有左籍。
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感性派”的危害远远大于“理性派”。因为“理性派”之前接受马左是因为爱好,之后抛弃马左也是因为爱好,没有触及身份认同的问题,也就是说还没有“自觉”,之后是有可能再从感性认识上回到无产者立场的。而“感性派”抛弃马左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无法接受无产者群体,是已经“自觉”的状态,但是“自觉”到了另外的立场,因而不再有回到无产者立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