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第三十章 ...
-
他原先还很自傲,科举考试,他的名次不低。可他今年考试却连孙山都没中,家里那些比他小的弟弟们却个个榜上有名。
在父亲眼里,资质最差的嫡弟何子衡,都考到了举人。即便这个举人名次,比他当年低,那也是考上了。这何尝不是在告诉他,他的科举能有之前的成果,都是父亲教导有方。毕竟,他当时也没有拿下前三名。
他的同父同母弟弟们,现在也都成家立业。可是他们在分家后生活顺遂,并不像他把好好的日子,过得一团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出,如他这个哥哥先前那样自作聪明的愚蠢决定。而是,一切顺从父亲的安排。
二弟弟何子箫,今年殿选成为一甲进士,探花郎。直接进入翰林院当值,官职为从七品翰林院检讨。
娶妻正一品太保嫡孙女,这位女子是父亲亲自带着二弟弟上门求娶。此女婚后,也确实帮着二弟弟把后宅打理得井井有条。
三弟弟何子笛,二甲进士,名次顺数第六。通过考取庶吉士进入翰林,官职为从八品翰林院典簿。
娶妻从一品户部尚书继室嫡幼女,婚后分家,得了掌家权也做到了,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四弟弟何子齐,二甲进士,名次倒数第一。也被父亲要求着考取庶吉士进入翰林,官职为从九品翰林院侍诏。
娶妻从一品都察院右都御史嫡孙女,婚后生活也是和和美美。
同父异母的五弟弟何子清,三甲进士,倒数第八。也勉勉强强进入翰林,当了个无品级的翰林院孔目。
娶妻正二品太子少傅家的嫡孙女,婚后分家,第二个月就由太子少傅提携着升官,和四弟弟何子齐一样,成为从九品翰林院侍诏。
在科举考试中,只和他一样,是个举人的六弟弟何子衡。在五弟弟何子清成婚后,就被父亲请封为安乐侯府世子。
娶妻正一品殿阁大学士家唯一一个女孩子,也是大学士的嫡孙女。
何子笙明白,父亲这是觉得六弟弟资质普通,才舍下脸面,替他求娶到一个有资质的妻子。
何子笙是弄不懂为什么父亲,会这么急切的让所有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弟弟们,都上场考到最后?但,他还从来没有发现,父亲有做错事的时候。
何子笙作为大哥,看到弟弟们都少年得志。自己却毫无所获,心里如何不郁郁寡欢?
可惜,他父亲依然没有打算管他。任由他品尝自己任性妄为的苦果。
被大儿子何子笙期待着的何楚,哪有精力去管这个让他头疼的大儿子。福安郡主并不是一位称职的当家主母,根本处理不了繁琐的婚嫁流程。他这个当父亲的,也不能指望着下人们全权负责儿子们的婚事。
何楚是忙得焦头烂额,五个儿子成婚,就按照年龄大小来安排时间前后。好不容易把儿子们的婚事完结,留下嫡子何子衡,其他一一分出府。之前硬是没看中夫君的几个适龄女儿,纷纷敲定了人选。
何楚这些日子忙着儿子们的婚事,没有注意到女儿家家的心事。在女儿们的生母意见后,又一一将适龄的女儿们送嫁出门。
前前后后忙了一年多时间。闲下来的何楚就发现,往日里热热闹闹的安乐侯府,一下子空旷起来。
何楚自己的一正妻五妾室,世子何子衡和他的新婚妻子。女儿只剩下了,周氏生的七女儿何悦,八女儿何诗。以及福安郡主所生的嫡女何淑。儿子除了已经请封为世子的嫡子何子衡,就剩下孙氏生的七儿子何子竹,徐氏生的八儿子何子枫。
何悦、何诗还有何淑也都定了亲事,来年秋天出嫁。这三个女儿,年纪尚小。不像其他嫁出去的女儿,有几年时间绣嫁妆。所以,现在基本上都是在院子里面忙活。
何楚在每个儿子成婚之前就告诉他们,要是能自己养的起孩子,他们随便纳妾随便生。他这个当父亲的完全没可能,出钱出力帮他们养孩子。
刚分家手里没钱的几个庶子,肯定是没办法纳妾的。何楚认为,只要儿子们坚持三年五载不纳妾,他给儿子们选的正妻,又都是家里受宠的。到时候儿子们官场上能力不足,岳家凑数嘛。他这个当父亲的,再使使劲儿,起码不用被发配到地方上吃苦受累。
留在何楚身边的嫡子何子衡,现在虽然身为世子,但他还真没什么钱财傍身。
何楚知道福安郡主不是个当家主母的料,却并不在意这个,也是因为福安郡主很听话啊。何楚让她不要给两个孩子,太多银钱,省得坏了他们的心性。她就十几年如一日的都做到了不给钱,只提供两个孩子最好的用度。
何楚其实,无所谓福安郡主给嫡女银钱。但是给了女儿银钱,却不给儿子,那福安郡主肯定做不出来。
为了从根子上,限制住这个资质平庸,小心思不少的嫡子。何楚直接拒绝给他提供,可以出门挥霍的银钱。平时的衣食住行,福安郡主通通都给他准备了最好的。要是他出门和那些个狐朋狗友玩闹,也这么整。那他何楚就算是再能赚钱,也禁不住败家子。
避免他想出歪主意,何楚也跟他直接说了。要是给他闯祸,他这世子之位就当到头了。他那大哥现在的下场,就是他的前车之鉴。
从小被自己父亲各种教育的何子衡,是清楚当初父亲有多偏爱大哥何子笙的。可就是这样的偏爱,父亲都能做到把大哥远远分出去单过,连家里的院子都不给留。
看到自家大哥这几年的惨状,何子衡就算有再多的小心思,他也不敢去做啊。他这人享受惯了,可不想去体会那种苦日子。
何楚这几年,忙着家里的事。同时,也没落下朝堂上的公务。又参加了两次翰林院,三年一度的考核。再加上历年来,办差有功无过。他从六年前的从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升到了正一品殿阁大学士。
何楚这个殿阁大学士,和儿子何子衡正妻的爷爷那个殿阁大学士,地位相等,统称为阁老。只是两者年龄相差甚远,何楚才刚满四十三个年头,他儿媳的爷爷都快八十了。
并不喜爱美须的何楚,也一直没有蓄养胡须。和儿子何子衡站在一处,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兄弟俩呢。参加时下的赏花宴会,只用站在那里,他收到的信笺都能装满锦绣小盒子。
何楚也只是很偶然的时候,才会想到去凑凑热闹,顺便散散心。日常里闲来无事,更多的还是待在老宅里面伺候自个儿的爹娘。
何大林和老刘氏,如今年龄越发的大了。
这几年他们接连收到老家小桃村,那边传过来的坏消息。得知,生活在小桃村里的那四个儿子,一个接一个的离世了。二老的身体状况,就日渐式微。
何楚之所以把几个儿子,全都‘赶鸭子上架’。没让他们再多准备一两年,也是担心万一哪天何大林和老刘氏去世。几个儿子没成婚没分家的,要跟着他一起闭门不出,也没办法参加科举考试。
即便何子笛还有何子齐两兄弟,可以把名次,考的更好看。何楚也不想让他们,硬生生的错过好时机。
无论何楚如何精心照料,这年冬天,何大林和老刘氏,还是撒手人寰了。何楚也按例,自请丁忧三年。安乐侯府这三年守孝期间内,不沾荤腥,穿素服。
好在孙辈们用不着,跟着父辈一起丁忧。否则,何楚担心儿子们脱离朝堂,在家守孝三年会把握不住朝堂事务。何楚自己的官位,已经升无可升。阁老,他们需要处理的朝事本来就不多。最近也没有重大事件发生,需要阁老们和皇帝陛下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丁忧,需脱下官服,远离朝堂事务三年。需闭门在家,不出去应酬,不接待外客。需禁喜,家中不办喜事,如婚嫁,如合欢,如生子等。需茹素,不沾油荤,只吃素。
何楚的几个儿子,手段尚且稚嫩。三年封闭,再复起原职,肯定容易出错。所以,何楚很庆幸,丁忧只需要他顶上。
只是三个女儿之前定下的亲事,就要等到三年后再办了。这三年,安乐侯府里是铁定不能办喜事的。甚至,世子何子衡和世子夫人,也不能同房有孕。
何子笙在家收到,祖父祖母去世的消息。顿时想起了,一年多前,父亲让所有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弟弟们,考到最后的事情。不由叹息:父亲,果然还是那个算无遗策的父亲!
还没等他感慨多长时间,何子笙又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心里更加疲惫不堪。他对妻子的那些喜爱,已经在这数年时间里被消磨殆尽。
他想着,也是时候放下了。他是该休妻,然后回去和父亲认错了。他的坚持,并没有多大意义。
这个女人心里面,根本没有他这个夫君。他给不了她想要的地位和钱财,也改变不了她的心思。现在,就做个了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