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今生.戏里烟雨 ...
-
梵音悠扬,禅意浓厚,已是黄昏时分,寺中僧人用过斋饭,陆续前往殿中诵经。这天下着小雨,他孤身一人,向佛祈求了心中所想,行走在这古寺之中,心境愈发清明。
不知不觉,他已行至殿门,看着那诵经的僧人、晦涩的经书,却有不可名状之感悄然涌现。须臾,一位法师走来,双手合十,口诵佛号,请他于古寺深处。
“此笛名曰“烟雨”,先师嘱咐吾等将其交予有缘之人,现在这烟雨之中交于你手,最是合适。”
他默然,不知法师何意,但见这笛绿光萤萤,玲珑精巧,上刻一梅花,花下“烟雨”二字。那梅花栩栩如生,伴有几分血红。他接过笛,心头一颤,顿觉似曾相识,而又不知其源。
谢过法师,他孤身一人,行出古寺,隐没在细雨之中。寺中,那法师展开一卷饱经沧桑的竹简,缓慢而轻柔地念着。
“花开花落,黄泉一惑,梦回彼岸,今生谁何?”
“笛声再起之日,故人重逢之时。竹笛有灵,这一世,又将如何呢?”
......
夜色迷茫。
这夜,乌云密布,可偏有丝丝缕缕地月光透下,洒满这安静的古镇。
不知何时,一位书生借着微弱的月光,到达了这古地,书生彳亍着,仿佛在找些什么。
夜深了,薄雾笼罩古镇,天空飘起小雨,在这迷蒙的夜色中,书生寻到一个伫立的牌坊。
“烟……雨……”书生努力想看清牌坊的内容,却无论如何也无法看清,最后一丝月光也收敛了,唯有书生立在黑暗中,伴着茫茫烟雨,望着被夜色笼罩的牌坊,像是要看透前世今生。
忽地,微风吹来,稍稍吹散了笼罩古镇的薄雾,也吹散了云层,祥和的月光洒落在这片大地上,书生亦终于看清了牌坊所书写的内容。
“烟雨……柳……江……”书生缓缓念着。
片刻,他略有所感,回首而望——
却仍是烟雨迷茫。
……
天明,书生再次来到牌坊处,令他感到疑惑的是,牌坊对面似乎比昨日多了一家酒楼。
“红尘烟雨楼,红尘与烟雨皆见于此,看来,这便是那烟雨之地了。”书生喃喃道。
那酒楼掌柜正忙时,见书生怀中一竹笛,心头一颤,连放下手中杂务,请书生入座。
“此楼数次更名,据传最早于清代之名为烟雨楼,后人更名却都少不了烟雨二字。在下接任掌柜之时,有一方丈拜访,言及此楼详细,并嘱托在下,若有持一晶莹竹笛者来此,务必将此曲谱交于此人。”
说着,掌柜拿出一个尘封多年的木盒,交于书生之手。
“方丈告知,此曲必由有缘之人于合适之时吹奏,否则……”话未说完,那掌柜忽觉不适,竟倒在了书生面前。
书生亦觉有异香,四处察看,原是那木盒所散发,随着异香渐浓,上面的字渐渐变得清晰。
“我去寻一个答案。”木盒上,一个娟秀的字迹如是写着。
……
又是一个下着小雨的夜晚。
夜风微凉,隐约间,远方不可见的黑暗中传来一阵笛声,那笛声婉转悠扬,却又透露着哀伤,似乎能穿透心神。
书生持一谱一笛,独自坐在酒楼中,听闻这笛声,不知为何生出一丝熟悉感,笛声渐近,他越来越有一种不可名状之感在心中涌现。不由自主地,书生展开曲谱,将竹笛放于口边,缓缓吹奏。
笛声交织,不知何时,一位女子出现在酒楼戏台上,随着笛声,翩翩起舞。
一曲舞罢,女子默然良久,终道出一语。
“此,即是答案。”
书生似乎想起了什么,猛地抬头,戏台之上却已空无一人。
……
翌日,古镇的人们在一家废弃多年的酒楼门口发现了书生的遗体,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支竹笛,仿佛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人们还发现了一张古老的曲谱,其上所记载的乐曲早已不可辨认,曲谱最上方有一行小字,像是最近书写在上的。
“若解此间风情,何须瑶琴羌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