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洪水滔天 ...
-
大昇,洛京。
大雨已经连续下了四五日了。
始平三年的这个夏天,五月上旬一过,天空像被捅了窟窿。伴着电闪雷鸣,初十日子时,狂风暴雨开始肆虐。一直到初十一,连续下了两个昼夜。当人们以为要雨后放晴之时,连绵不断的中雨却持续到了初十四。
天空始终阴霾,黑色的云块低垂,压在都城的上空,白昼如同夜晚,空气中飘荡着泥水的腥味,这是个让人感到窒息的季节。东宫的荷塘满了,有红色的小鱼顺着溢出的池水流到院子里,偌大的广场顿成泽国。
朝廷每隔三日的朝会也停了,宇文玉听到这个消息喟然长叹。后世的经验告诉他,这样的大雨如果仅仅是一时一地还好,倘若是大范围的降雨,那么此刻整个大昇朝将成为汪洋,在宇文玉两世的记忆中都没有这样凶猛的降雨,这也许是百年难遇的洪涝灾害。而这个时候,朝廷更应该紧急朝议,共商救灾之法。偏偏此刻,朝会却暂停了。
这昏聩的朝廷,置天下苍生于何处!
连续好几个夜晚,宇文玉都无法安然入睡,只能让王慧风整夜陪着他,以朗读的名义学习繁体字。
清晨起来,无法进行晨跑了,前段时间找城里铁匠做的单杠、哑铃和沙包等已经安装在隔壁的偏殿,那里现在成了宇文玉锻炼的地方。
安和公主也有好些天没有来了,雨太大了,街道上到处都是积水,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只有宫里的太监每隔一天过来通报一下朝廷和皇宫的一些信息。
昨日的消息传来,这次降雨当真是全国范围,十九个州,有十五个遭受洪灾!各地的邸报和奏疏如雪片一样飞抵京城。然而朝廷却没有任何动静。
站在毓庆殿的屋檐下,眺望着远处的芒山,如梦似幻,长长的雨丝还在空中互相编织,一切都是灰蒙蒙的。已是午时时分,案上的饭菜已经快凉了,但宇文玉依然没有心情坐下来。
尤义静静地站在宇文玉不远处,学着宇文玉的样子远眺,除了一片灰蒙蒙却似乎什么也没有瞧出来,偶尔转头看着殿下呆呆的样子,不知道该怎样去劝自己的殿下,只能将乞求的眼神投向坐在案前看书的王慧风身上。
王慧风这些天来,已然知道自家夫君在为什么忧心,除了为夫君的身体担心之外,心里却有隐隐的开心,夫君作为太子已经懂得心忧黎民和天下,这是之前自己不敢想象的,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开心的吗?
“夫君,先用膳吧,有些事是急不来的。自己的身体垮了可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的。”王慧风站在宇文玉身侧柔柔地说道。
“唉……马上该是麦收的季节了吧,这大雨……洪涝过后恐怕是瘟疫,瘟疫过后便是饥荒,可怜天下百姓,兴旺皆苦啊。”宇文玉不是圣人,如果没有前世的记忆,他不会有这样的认识。
出身农村,帮父母干过农活,深深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父辈们口中知道天灾和饥荒的可怕,就算自己上了大学,可每逢遇到连续大雨或者炎热的天气,都会打电话回家,关心家里的收成会不会受影响。当别的同学在雨季中伤春悲秋,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浪漫满屋的时候,他却想的是这雨雪会让多少人日子更加艰难。这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之下的小民思维。
虽然这个世界还有些陌生,但自己已经身不由己为这个世界悲喜,而这场大雨仿佛瞬间将宇文玉拉回到那个让他无法忘却的美丽时代。
“爱妃,你不懂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弯浅浅的海峡……不对,应该是一条无法跨越的星河……走吧,吃饭。”
“吃完饭,我要去拜见父皇。我有事要交待给你。”宇文玉一边吃一边对王慧风说道。
王慧风点点头。尤义见势欲转身避开。
“尤义别走,这事,需要你来协助你主母。咱们东宫目前的经济状况如何?”
“回殿下,这几个月有很大的结余,花费只有以前的三成。都是殿下的功劳!”尤义眨着大眼睛,小心回道。
“为什么是我的功劳?”宇文玉很纳闷。
“夫君,有些话尤义不好说。之前夫君每月花销甚巨,这几个月突然每月了花销,自然就结余很多。”
宇文玉明白了,自己占据这具身体之前,估计这家伙跟那个甄密一样,也是个花天酒地的败家子。
“大道至简,生活还是简朴一点的好。尤义,结余甚多是什么意思?多到什么程度,如果都换成粮食,能够多少人吃多久?”
尤义似乎明白了什么:“殿下,咱们东宫目前的状况如果需要救灾的话,按每人每天半斤计算,可以让五千人吃一月。如果再节约点,或者按吊命的吃法,可以吃两月。”
“嗯,爱妃啊,这个事就拜托你来主持了,从明天起,调动东宫所有的资源去收购粮食,尤义协助做好受灾后的灾民安置工作。提前做一些准备,总是好的。但不宜张扬。”
“夫君心系天下百姓,臣妾高兴还来不及呢,请夫君放心,臣妾定尽全力。”
“奴婢替天下的老百姓感谢殿下!”尤义说着便跪倒地上,抬头的时候,眼里尽是泪水!
“感谢就感谢,你哭什么?”宇文玉有些意外尤义的反应。
“殿下有所不知,奴婢的父母就在乡野,从小受过灾荒。殿下有此善心,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奴婢微末之人,愿替殿下分忧!”
“你有这样的想法,足见是个纯孝之人。好好办差吧,也不枉你父母对你教导。”宇文玉能感受到尤义发自内心的感动。这个时代的普通老百姓也是一样那么容易满足,只要统治者稍微用点心,能够让他们吃饱穿暖,老百姓就会感激涕零。几千年来,华夏的百姓就是如此温顺乖巧,如此知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