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第三章秦汉
第一节秦的统一及历史意义
背景:BC221年统一六国,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巩固统治。
一、中央集权
1.皇帝制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专制主义皇权,至高无上。任免官吏,律令指挥,军权。
五德终始说5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循环学说。结合阴阳与五行相胜说,提出五德终始的循环论和命定论。土、木、金、火、水五行即五德,每个朝代代表其中一德,按照五行相胜次序,互相更替,周而复始。秦始皇第一个实行,周得火德,秦得水德,水能克火,故秦代周。证明代周必然性、实行法治合理性,为专制主义皇权寻找思想理论根据。
2.三公九卿制5
秦朝中央官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三公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分别对皇帝负责。丞相之下为九卿,掌管具体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决于皇帝。皆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提高效率,加强皇权。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制度新局面,后世沿置,并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3.郡县制4
秦朝正式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分全国为36郡,秦末增至40郡。郡设郡守掌行政军事,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县设县令(长),掌政事,县尉掌军事,县丞掌司法。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邮,教化治安、征收赋税组织生产。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定期上计。加强对地方管理,消除割据势力,利于中央集权。汉承秦制,影响后世行政建制。
4.秦律4
秦代法律总称。商鞅变法时,以李悝《法经》为蓝本,加入民政、行政律条及令,改法为律。秦统一后补充修订,体系完备。已失传,从云梦秦简可知,秦律采取法家性恶论,主张重刑,刑法严苛残酷,人民摇手触禁。统治者工具,地主阶级意志集中体现,后世王朝立法范本,汉《九章律》借鉴而来。
睡虎地秦简5
即云梦秦律,秦代法律文书,1975年发现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三种法律条文,一种治狱案例。法律条文第一种为律文及其解释;第二种是关于农田、粮仓、货币、贸易等律令,如《田律》、《仓律》;第三种包括《游士律》及具体解释等。治狱案例是对案例审讯、调查等具体记录。研究秦代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
二、经济
1.土地私有制
使黔首自实田:5
BC216年秦始皇承认土地私有的法令。重农抑商,扶持小农。土地私有者应如实向朝廷呈报占有的土地数额,以便朝廷征收租税,朝廷承认并保护其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确立土地所有制,适用全国。符合新兴阶级需要,鼓励农业生产。加重土地兼并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秦半两: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上有“半两”二字;减轻商业交换困难。
车轨:大车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发展交通运输业。
3.迁徙豪富和旧贵族
迁到咸阳、南阳、巴蜀等地。削弱政治、经济势力;脱离乡土,便于监视;开发新迁居地区经济
4.修建驰道、直道、五尺道3
驰道:BC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东通燕齐,南达吴楚。加强控制地方,巩固中央集权。
秦直道:BC212-210年蒙恬监修的重要军事要道,北防匈奴。南起咸阳,北至九原郡,700多公里,路宽20—60米。边疆防卫,迅速调兵,军事力量扩张。
五尺道:西南地区修筑的道路,道宽五尺。经略西南,加强统治。北起四川,南抵云南。秦亡后停修,未深入云南地区。汉武帝在此基础上筑“西南夷”道。加强联系,促进开发。
三、文化
1.书同文5
秦统一后实行的文字改革。各国文字异性混乱,妨碍政令执行,影响社会发展。秦始皇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程邈整理隶书作为日用文字,更为简洁,推广全国。统一文字,巩固统一,促进经济文化。
2.焚书坑儒5
秦始皇统一思想的文化□□策。BC 213年李斯建议,除种树、占卜、医学等专业书籍以及《秦纪》、博士所藏《诗》《书》与百家语外,各国史书和诸子百家书籍一律销毁;讨论《诗》《书》者死,以古非今者族。次年方士毁谤始皇后出逃,御史悉案问诸生,460余人被坑之咸阳。钳制思想、统制文化、实现集权专制的极端举措,毁坏珍贵文献,扼杀自由思想和精神,中华文明史浩劫。
3.颁布秦律: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欲求学者,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思想专制,秦律统整社会风俗。
李斯:3
秦政治家。师从荀子学帝王术。由魏入秦,秦王政客卿,谏逐客;定郡县制,禁绝私学,焚毁诗书,以吏为师,统一小篆文字;沙丘政变;赵高诬陷。著有《谏逐客令》和《苍颉篇》。
以吏为师:3
文化□□策。战国时商鞅韩非子都曾倡导设立吏师制度,设立法之官,置主法之吏。秦统一禁绝私学,焚毁诗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治,后世继承,阻碍教育发展。
四、民族(军事、经略边疆)
1.征服越人,开凿灵渠
经略岭南,征服百越;开凿灵渠,运输粮饷。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征发中原居民定居,发展融合。
2.开通西南夷
经略西南夷,开通五尺道。
3.筑长城北防匈奴
蒙恬率领30万大军征伐河套地区,收复河套南北,重置九原郡。
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修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四、秦亡原因3简(每个加强集权的措施,都是灭亡的源头)
第二节西汉
一、西汉建立及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陈胜吴广起义4简
背景:秦亡原因;大泽乡遇雨,误期当斩。
过程: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为起义造势;揭竿而起,杀死押解戍卒官兵,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吴广西击荥阳(xing)失败,陈胜以周文为将军直取关中,大败。吴广被杀,陈胜兵力薄弱,失败告终。
意义:
1.中国历史上首次农民起义,革命首创精神鼓舞历代人民;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召,表达农民阶级自我价值的觉醒和渴望平等诉求,迎来汉初布衣将相局面
3.动摇秦朝统治,为刘邦、项羽灭秦创造了条件。
4.起义主力为关东人民,关中和关东的相互地位发生变化
5.改变封建土地关系,清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残余
6.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汉初赋予民本思想新内涵,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无不与此有关。
明代学者郭正域评价: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秦之强盛,兼并六国,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六国也,乃陈胜、吴广一二小民也。
司马迁将其写进《史记》,列入世家,位同诸侯,足以证明其功绩。他们以非一般的勇气首举起义大旗,掀起反抗暴秦统治的浪潮,揭开农民战争序幕,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后人敬仰称颂!
2、刘邦项羽反秦
巨鹿之战:BC207年,章邯VS项羽。诛杀主帅,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三十万。最激烈、具有决定性。击垮秦主力部队,扭转形势,奠定胜利基础。
3、楚汉之争4
刘邦和项羽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据巴蜀、汉中之地。BC206刘邦乘项羽镇压齐地叛乱之机远袭彭城,失败。此后,双方对峙,韩信北略赵魏齐诸地,局势渐利于汉。BC203双方言和,以鸿沟为界,东楚西汉。次年,项羽撤兵东归时,刘邦与韩信、彭越会师,困其于垓下,楚军覆灭。项羽乌江自刎而死。同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二)汉初政治制度
1、黄老之治5名5简
汉初经济凋敝,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纳陆贾建议,实行黄老思想下无为而治的政策。即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统治秩序,君臣关系不可改变,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采取“顺民之情与之休息”政策,适应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缓和矛盾,巩固统治,实现了文景之治。但不利于解决土地兼并、诸侯王骄横不法等问题。
《新语》:3
陆贾所著的政论文集。分上下卷,共12篇。以黄老思想为核心,吸收儒法学说。总结秦亡及国家成败经验教训,提出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主张。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先声。
《罢兵赐复诏》4
汉高祖颁布的与民休息诏书。劳动力减少,田地荒芜,财政负担重。1.兵罢皆归家2.招附流民3.释放奴婢。4.扶植新的军功地主。轻徭薄赋,稳定秩序,恢复生产,军功受益阶层奠定汉朝社会基础。
2、汉承秦制3论(原因背景内容过程影响意义)
南宋史学家洪迈:汉之法制,大抵因秦,因而有汉承秦制一说。
原因背景
1.西汉初年百废待兴,国家制度亟待重建;
2.秦制适应国家大一统封建□□需要;
3.高祖群臣布衣将相,没有能力短时间制定更合时宜的制度;
4.刘邦攻入咸阳时,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掌握全国地理、户籍,秦制得以保存;
5.以秦二世而亡为鉴,用秦制而不用秦政,无为而治,不主张过度变革。
内容过程:
1.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沿用郡县制,设立郡国并行;监察制度一脉相承。
2.户籍、赋税。编户齐民
3.选官制度。军功和选自郎官。
4.法律。以《秦律》为蓝本,增加兴、户、厩三章而成《汉律》
5.军事。全民普遍征兵制。
6.礼仪风俗等。叔孙通仿秦制定汉之礼乐,张苍依秦制定历法、度量衡制度;贾谊等认为秦遗风余俗,汉犹尚未改。
7.民族关系。多民族国家,中原和西域、西南各少数民族关系加强。
8.思想文化。秦法治思想;西汉法、道并存,儒法表里,齐楚文化从俗而治。
影响意义:
1.重建国家封建机器,政治社会稳定,缓和阶级矛盾,文化经济发展,文景之治。
2.郡国并行,大封诸侯,埋下分裂割据隐患,七王之乱。
3、消灭异性王
4、郡国并行制5名5简
原因背景:
1.分封观念根深蒂固;反秦承秦两大潮流对立
2.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王同姓以填天下,保留已推行郡县各地。
3.郡县制在关东地区推行的现实困难;文化尚未融合,复国之心,东西异制,齐楚文化从俗而治。
4.刘邦集团夺取天下后论功行赏的需要;异姓王,同姓王,扩大稳固巩固基础
4.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缺乏推行单一地方性质体制的经济基础,王国成为汉王室支辅力量
内容过程:
1.在旧秦国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设置郡县制。
2.其余地方分封诸王,疆土广大,人口多,大多富庶。王国政权机构类同中央。除太傅和丞相外,诸侯王任命御史大夫以下各级官吏,掌握军权、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
3.都直属中央,但地位不同。诸侯王国、国内太傅和承相高于郡、郡守。至景帝以后才有所改变。
影响意义:从原因入手。食利阶层,地方诸侯分裂割据。
5、赋税制度
1.田租。实物地租。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2.算赋口赋。编户齐民,人头税。算赋丁税15—56,120钱\\一算\\年,商人奴婢加倍。口赋儿童税7—14,20钱\\年。鼓励早嫁增加人口,否则加税。军费开支。
3.更赋。代役税。23—56服兵役两年。人每年本郡服役一月,亲身“践更”,雇人代役“过更”。
6、军事法律
1.军事。中央南北军常备军,卫尉中尉,守卫皇宫京师。地方预备军,步兵骑兵,郡守郡尉(都尉)。
2.法律。
约法三章:5
秦末刘邦入关后颁布的临时性法令。楚怀王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中灭秦者为关中王。BC207刘邦先入,除秦苛法,并宣布: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允秦地方官员留任原职。收拢民心、保护地主阶级财产,恢复社会秩序。但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相继制定《九章律》《汉律》。
《九章律》:5
汉初萧何制定的法典。刘邦认为约法三章只是临时措施,不足以御奸,令萧何制定汉律。萧何除秦律夷三族及连坐法,增《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合称《九章律》。已亡佚,部分散见于典籍。约法省禁,减缓定罪刑罚。后叔孙通作傍章18篇补其不足。维护社会制度,律令之宗,西晋《泰始律》。
萧规曹随:5
西汉曹参继承萧何设定的规范为政之事。吕后妄图控制政权,曹参为相,一律禁止改变,延续萧何任丞相时期的规章制度、政策法律,无为而治。施政方针一致性,稳定持续休养生息,恢复发展。
7、编户齐民4
战国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战国时,将平民百姓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土地财产、社会关系等项目登录在册,称“编户”;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称“齐民”。贵族官员和官私奴隶排除在外。秦汉以后普遍推行。每年八月进行户口检查,编户不许无故迁移。加强对农民控制,保证赋役征派。积极,但人口税和更赋较田税更重,对无地和少地编户不利。
(三)文景之治5名5简
原因背景
经济落后,政局不稳;高祖无为而治,惠帝继续推行,文景一脉相承。(社会、统治者、人民多角度)
内容过程
1、主要措施
政治方面:
1.汉承秦制,郡国并行。
减轻中央财政负担、缓解汉初财政困难,地方可因地制宜实行惠民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2.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文帝不增加宫室车骑,裁减侍卫人马。景帝禁止郡国地方贡献奢侈物品。
3.虚怀纳谏,重视人才。
采取贾谊贵粟政策、晁错重农轻商主张,以农为本。
4.平定七国之乱。
诸侯问题显现,治安策、削藩策,七国之乱,景帝派兵平定,限制王国权利,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
1.鼓励生产、贵粟政策4
劝课农桑,税收优惠,兴修水利,鼓励人民开荒生产;贵粟政策,将粮食运往长城沿线买爵位或赎罪。国家存粮增加,减轻租赋,提高粮价,农民重视生产,商人地位提高。
2.惠商政策
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废除过关用传制度,促进农副业、盐铁生产,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经济交往。工商杂税增高,政府有财力减免田租。
3.边境贸易。景帝恢复与匈奴等周边民族通关市,贸易顺差。
赋役制度方面:
轻徭薄赋。文帝曾免征田租,景帝将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成为定制;算赋一百二十钱减为四十钱;徭役每年一月减为三年一月。马复令3,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赈济鳏寡孤独。
法律方面:
约法省禁,轻刑慎罚。文帝废除族诛、肉刑,改为笞刑,景帝减轻刑罚,缓和矛盾。
民族关系方面:
1.和亲政策。高祖白登之围后制定,文景继续实行;外部环境相对稳定。
2.景帝时开通边境贸易,颁布马复令,驻军北方,征民徙边和入粟塞下,增强对匈奴的防御力量。
思想文化方面:
汉礼孕育发展,汉初布衣将相格局改变,但仍延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继续与民休息。
影响意义
细化对应每一措施,总述则类似于名解(社会,人民,统治,汉武帝,后世)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
(三)削藩与七国之乱
背景: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僭制,匈奴侵扰边郡。
1、《治安策》:5
即《陈政事疏》,汉文帝时贾谊撰写的奏疏文章。《汉书·贾谊传》节录,后人加为《治安策》之名。文帝时诸侯王僭制,匈奴侵扰边郡,谊乃上疏陈治安之策。建议限制并削弱诸侯王势力,割地定制,“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限制豪强地主;抵抗匈奴侵扰;完善礼制、法制,以农为本等。文帝从其议,分齐为六国,分淮南为三国。巩固统治,体现社会状况和治国思想,削藩策、推恩令均承其余绪。
2、《削藩策》:5
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请求削弱诸侯国的奏疏。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晁错上《削藩策》,指出无论削藩与否诸侯王必然作乱,宜早不宜晚,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时削其封地。景帝采纳,BC154削楚、赵、胶西国土地。但政权未稳固,过于冒险和激进,诸侯王不满,七国之乱导火线。
3、七国之乱:5
汉景帝时期的诸侯王叛乱事件。晁错上《削藩策》,景帝采纳。BC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借口发动叛乱。景帝杀晁错,七国仍不罢兵。以周亚夫为将领,三月平定。收回王国行政权、官吏任免权及经济特权和军队,损黜王国官制,与郡平级。打击分裂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诸侯王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诸侯王国问题的形成与解决4简(同上同下刘邦、文帝、景帝、武帝)
二、汉武帝统治与西汉强盛
背景:经过汉初60余年发展,原有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解决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统治方针由无为而治思想转为霸王道杂之,掀起各方面建设高潮。
(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政治
1、中外朝制度5
汉武帝限制丞相权力的中央行政制度。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武帝禁止百官预先向丞相汇报,亲自处理。政务繁重,选拔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亲信官吏中资历较浅的人才,参与决策,渐成尚书、中书、侍中组成的中朝。以尚书令为首,宫内办公,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宫外办公,执行机关。中朝更易控制,便于实施统治,削弱三公权利,中央集权。
此外,频繁任免丞相,以布衣公孙弘为相,打破贵族子弟担任丞相的格局。
2、监察制度
背景:
中央: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司隶校尉;地方:御史监郡—刺史巡监,以内制外,以小制大。
1.刺史3
地方检察官。郡国增加,控制地方。BC106年分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地区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隶属御史中丞。定期巡行,省察治状,断治冤狱,年终奏事。以六条问事,监察郡守、尉、王国相和强宗豪右。御史监郡转为刺史巡监,以内制外,以小制大,加强集权。东汉演变为行政长官。
六条问事3
即六条诏书,汉武帝规定的刺史监察职责。BC106年,汉武帝设置刺史,以此行使职权。一条监督豪强宗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五条监督郡国守相,违背典制、以权谋私等。除此之外,不得干政。法律根据,控制地方。影响汉代及后世监察制度,东汉刺史超出范围,演变为行政长官。
2.司隶校尉3
BC89,汉武帝设置的监督京师和地方监察官。秩比二千石。初设以缉捕巫蛊案和其他重大案件,后罢兵,命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成帝废除,东汉复置,主管察举中央百官和本部各郡事务,同尚书令、御史中丞三独坐,东晋罢废。整顿吏治,督导控制官僚;以内制外,以小制大,加强集权。
3.三台制4
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称三公。
隋代,炀帝置司隶台,与谒者台,御史台,合称“三台”。唐代,尚书省又称中台、中书省又称西台、门下省又称东台。位列三台当朝一品,形容官高权重,位极人臣。
3、选举制度
背景:汉初选拔官吏为军功、郎官。武帝时,军功没落,郎官多出自任子、赀选。高祖颁布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贤士,开启察举制先河。文帝令地方郡国推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1.察举制5
汉代选官制度。汉初官吏选自军功、郎官,缺乏人才。BC134年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命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遂成制度。孝廉为常科,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为特科,不定期举行。后为按人口比例推举,取消资产限制。对象多为儒生,包括各级官府属吏,到郎署供职,再逐渐升迁。削弱身份制和世袭制政治,吸收人才,推动儒学传播,扩大统治基础。易于营私之弊,形成东汉后期世家大族。
2.征辟制(bi)4
汉代选官制度。分征召、辟除两种,仅次于察举制。皇帝直接聘任有名望的贤良之士称为征召,州郡官员自辟僚属称为辟除,地方官仅限于管辖范围内进行,中央官不限。选拔人才,以公徇私,门生故吏,官僚私人权势,地方割据。魏晋九品中正制后渐衰。
3.贤良文学3
汉代察举科目之一。贤良属特举,名称不固定,一般称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以贤良、文学并立为二科,或连称贤良文学。促进文学艺术发展,北宋废除。
选举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袭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4、诸侯王国问题(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
背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诸侯势力大为削弱,但仍有相当大的土地,经济发达,武帝乘胜追击,一举清除诸侯顽疾。
1.《推恩令》5
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推行的法令。BC127年,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得到王国部分土地,封为列侯。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中央直辖土地扩大,王国缩小。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加强中央集权。
2.左官律、附益法4
汉武帝打击诸侯王势力的法令。诸侯王宾客游士众多,借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案予以打击。“左官律”规定王国官为左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官员,不得仕于朝廷、在京宿卫。宣示其等级低下,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附益法”严禁士人和诸侯王交游、朝臣外附诸侯王,限制其结党营私。
3.酎金夺爵3(zhou)不是zhuo
汉武帝打击诸侯王势力的举措。推恩令后依然独霸一方,拥有特权,社会不安定因素。BC112年借口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夺爵106人,占半数列侯。王、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封土而不治民。基本上结束诸侯王割据局面。
4.打击地方豪强。
迁徙至关中或贫瘠之地,中央政府控制;利用酷吏诛杀豪强。
二。经济
背景:奢侈宫廷生活,支援战争经费;抑制商人势力,控制民众;桑弘羊财政大臣改革(与民争利)
1、统一币制,收铸币权于中央。
五铢钱5
即上林三官钱,汉武帝至唐初流行的金属货币。汉初自由铸钱,币制混乱。BC113年,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私人铸币,旧币一律运到京师销毁,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钱币铸有五铢二字,重如其文,质量很高,流通方便,通行七百余年。稳定货币制度,利于社会经济和商品贸易;加强集权;独立货币体系,影响古代币制发展。
2、盐铁酒专营
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政府。BC119,任命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为大农丞,盐铁专卖。在各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务。BC98年设榷酤官实行酒类专卖,官府作坊或私人承包,加征酒税。重利,打击商贾,产品质次价高,损及百姓。
3、均输平准5
BC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在全国实行的经济政策。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把各国应运输到中央的物资运到高价地区出售,再买该地物产,异地出售,辗转交换,最终把中央所需物资运回长安。同时由大农令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均输官运回的物资,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其余由国家经营,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调剂物价。控制商品购销,增加收入,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稳定市场秩序。
4、算缗告缗5
汉武帝向商人征收财产税的政策。BC119年算缗,向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令其自报资产,商人每两千钱纳税一算(120钱),手工业者每四千钱抽一算,非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1算,商人车每辆2算,船5丈以上每只1算。BC114年实行告缗,鼓励告发算缗不实。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限制打击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经济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基础,增加税收,加强中央集权。
5、限民名田3
西汉董仲舒限制私人占有田地数量的主张,但并未说明限田的亩数即具体实行办法。西汉末年,师丹、孔江:不论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三年为期,到期没收过限部分,西晋占田制等。
三。军事
守卫长安,中央禁卫军,居重驭轻
1、期门军羽林军:
南军,皇帝直属亲军,选自六郡良家子弟,世兵职业兵,奉命出征,培养高级将领,卫青、霍去病
2、八校尉(xiao)
北军,皆秩二千石,下有丞和司马,各有兵士七百人。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募兵制之始
四。文化
儒表法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任用酷吏,严刑律法)
原因背景
1.汉初经济凋敝,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秩序为主。政治无为而治,经济轻徭薄赋,思想黄老之学。
2.武帝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家富强。
3.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农民地主阶级矛盾加剧;北方匈奴不断入侵;思想上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统治者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强化专制主义集权。黄老思想不能满足,且与武帝好大喜功性格相抵触。
4.董仲舒以《公羊传》为骨干,融合法家、阴阳家、黄老思想,整合出新儒学,主张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主张儒法杂糅,与武帝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文化政策转变。
内容过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名5简
2.儒法表里。
用儒术缘饰法家施政思想和手段。名义上以儒学独尊,实则任用张汤、赵禹酷吏和桑弘羊财利之臣。增补修订刑法,严刑律法,诛杀豪强;财政改革,与民争利。
影响意义:同独尊儒术意义。+加强皇权。
《春秋繁露》:3
汉代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公羊传》为骨干,融合法家、阴阳家、黄老思想,整合出新儒学,主张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三纲五常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奠定汉代中央集权封建统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太学:3
汉武帝在京城设立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BC136年置五经博士,BC124年置博士弟子。太常负责选拔,各郡国县中文学、教养青年同受业,称“如弟子”,每年考试一次,优秀者补为郎中、文学、掌故。
(二)武帝晚年与巫蛊之祸
1、沉命法3
汉武帝晚年颁布的镇压农民起义法令。穷兵黩武,徭役频繁,赋税苛重,刑罚严峻,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流亡,起义不断。攻打城邑,夺取武库,杀戮官吏,社会秩序混乱。武帝派人镇压而效果不大,制定《沉命法》规定若地方长官不能及时发觉并镇压叛乱,全部处死。官吏畏诛,上下相匿,农民反抗愈盛,最后撤销,改变缓和策略,轮台罪己诏。
2、巫蛊之祸5
汉武帝晚年爆发的宫廷内乱。巫蛊,用巫术诅咒或埋木偶人于地下以加害于人,是迷信活动。武帝晚年多病,迷信鬼神,怀疑宫中有人施行巫蛊,丞相公孙贺被告发处死。派江充治巫蛊之狱,BC91年,江充与卫太子有隙,趁机陷害。太子起兵自卫,武帝派兵镇压,卫皇后与卫太子相继自杀。致死者数以万计,统治上层的政治危机,后期政局空前巨变。
3、轮台罪己诏5
汉武帝后期颁布的“息民重农”罪己诏书。当时矛盾尖锐,封建经济面临崩溃。BC89年拒绝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任田千秋为相,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社会逐步安定。调整政策,并没有真正转变,但扭转不利局面,避免重蹈亡秦之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反思诏书,影响后世,昭宣中兴。
(三)昭宣中兴5
1、盐铁会议5
汉昭帝BC81年讨论施政方针的会议。针对盐铁官营、酒榷、均输平准等国家经济政策问题,昭帝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60余人和朝中大臣讨论。贤良文学主张尽数废除,对匈奴和亲休战;推行儒家德治仁义学说,反对严刑峻法。桑弘羊代表政府与之辩论。会后废除酒类专营和关内铁官。宣帝时,桓宽将记录整理成《盐铁论》。对政策走向产生重要影响,推动继续实行与民休息,实现中兴。
《盐铁论》4
西汉桓宽所著关于盐铁会议的记录。十卷,六十篇。BC81年霍光执政,召集朝廷大臣与贤良文学辩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国家财经政策问题,称盐铁会议。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将记录整理编次,撰成此书。记载贤良文学和桑弘羊不同治国学说及施政主张,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等领域,研究西汉史的重要资料。
2、石渠阁会议4
西汉宣帝时的学术会议。武帝确立儒家统治思想,宣帝为进一步强化,BC51在石渠阁召集萧望之、刘向等23人讲论“五经”异同。奏疏辑成《石渠议奏》,155篇,今俱佚。增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和《穀梁春秋》等博士,纠正《公羊》学片面强调法治所引起的弊病,稽古礼文。政治权威变成经学、思想权威,经学指导政治,地位提高,加强儒家礼仪制度对社会的控制力量。
3、昭宣中兴5
西汉昭帝、宣帝时期的中兴局面。奉行武帝晚年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召开盐铁会议,调整酒榷和盐铁政策;在长安和各郡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假民公田,不收租税,多次赈贷农民;整顿吏治,任用循吏;平理刑狱,废除酷法,缓和矛盾;召开石渠阁会议,统一儒家思想。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安定,重新兴盛。
三、西汉后期危机与王莽改革
(一)社会危机
限田限奴婢之议3
西汉末年限制占有田地、奴婢数量的奏议。哀帝时,土地兼并严重,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大臣师丹、孔光、何武等建议实行。规定诸王、列侯以至吏民占田以30顷为限;商人不得占田为吏。占奴婢数量诸王小于200,列侯、公主100,吏民30;当权外戚官僚反对,未能实行。
儒家理想主义博兴:绥和改制(sui);更受命\\异姓受命;王莽代汉
(二)王莽改制3简(范无聊上待整理)
原因背景
社会各方面矛盾;儒学复兴,更受命,禅让制;王莽掌权且儒学集大成者,托古改制,缓和矛盾。
内容过程(即失败原因)
1、王田、私属制
王莽《周礼》井田制度: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一味攀附古制,脱离实际,改革不合理;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大商人利益,强烈反对,未能坚持到底。
2、五均六筦3
王莽改制时推行的经济政策。五均是管理市场物价的官署,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城市设立五均官,平抑市场物价,收取工商业税。六筦是专营盐、酒、铁、铸钱、征收渔猎税和五均赊贷共六事。破坏商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王莽用人不当,产生贪污腐败等弊端,加剧新朝覆亡。
3.改革币值
多次改革币制,名目繁多,货币贬值,造成社会经济混乱。
4.统一度量衡
完整的度量衡总体,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
5.更易名号
附会西周官制,更改官吏名称,重新确认与少数民族君臣关系,更易其部落、首领称号,民族矛盾。政权不稳,贸然发动对外战争,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总之,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固定而人口激增,并处于自然灾害最严重的阶段之一,改革手段和目的相互抵制,阶级基础薄弱,又缺乏宏观的方案、坚定的决心和得力的手下,因此必然失败。
2、影响
中国文化发生重大转变,古文经学官方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王朝和儒士所信奉的准则;玄学、佛学先后兴起,强调适应社会,不再追求改革。
从斑驳的历史记忆中可以窥见王莽等儒家学者所独有的理想主义浪漫色彩,其初衷值得肯定。但实践证明,以儒家恢宏政治理想指导怯懦自救运动必然失败,健康的王朝,帝王权术和儒家礼法缺一不可。
第三节东汉
一、东汉建立
1、绿林赤眉起义3
新莽时期的农民起义。复古改制,灾荒严重,矛盾激化。王匡、王凤在绿林山起义,称绿林军。樊崇于莒县起义,赤色染眉称赤眉军。绿林军拥刘玄为帝,昆阳之战中歼灭王莽军主力,推翻其政权。赤眉军推刘盆子为帝,攻陷长安,绿林军降。后遭刘秀伏击全军覆灭。打击豪强地主,新莽政权覆亡。
2、昆阳之战3
王莽军和绿林军的决定性战役。23年王莽派42万大军包围昆阳,绿林军守军仅有数千人,王凤和王常拥城坚守。刘秀率兵突围,前往定陵求援,和城内绿林军夹击王莽军,以少胜多,歼灭其主力,奠定推翻新朝基础。
二、巩固统治,加强集权举措
背景:刘秀取得河南、河北大族普遍支持,于公元25年称帝,是为光武帝,年号建武。
1、政治上
1.先后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建立统一政权。
2.退功臣而进文吏。封侯褒扬、奉朝请、广进文吏(转变文治)
3.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分散相权。又设尚书台,皇帝亲信充任台官,位卑权重,易控制,效率高,成为实际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三公九卿受命办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4.加强监察制度
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监察百官,秩千石,权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
司隶校尉:察举百官,兼领一州之事,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秩比二千石。抑制贵戚、权臣。
州刺史:监察郡县官吏,拥有地方选举劾奏之权、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三独坐4
5.地方行政制度
使刺史有固定治所,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
6.完善察举制
茂才贤良方正等科所举人数增多,每年一度选举成为定制。
7.减轻刑罚,选用循吏治理地方
8.贬抑诸侯王
封国一般为一两郡,只有经济食封权,而无政治治民权,王国傅与相由皇帝任命。
9.外戚不得封侯与政
政治上遏制,经济上优待,防范又宽容,但隐患重重。
2、经济上——都是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解放生产力,恢复社会生产,增加收入,加强集权。
1.解放奴婢。多次下达解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违者治罪。
2.轻徭薄赋,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
3.赋民公田5与假民公田5。
4.度田事件5
3、思想文化
1.以柔道治国。恢复社会安宁,道家休养生息的思想为政策指导。
2.倡导儒学,宣布谶纬于天下。儒学被定为官方统治思想,收集书籍讲经诘义蔚然成风。发展谶纬,强化思想统治。
4、军事上
集军权于中央。废除内地郡国都尉,撤销常备军,取消都试制度,兵权并归守、相。扩大中央军队,以南北军为核心,在边郡设有边防军。减少地方叛乱,加强中央集权,但国家军事力量整体削弱。
光武中兴5
东汉首位君主光武帝刘秀统治的中兴局面。(综合)
三、中后期统治
1、外戚宦官3简
原因背景
1.宦官容易控制,皇帝择定亲信主持尚书台事务,宦官充任某些管职。
2.君主普遍早逝,太后临朝引起外戚擅权,幼主亲政利用宦官夺权,节制外戚。
3.宦官取得信任和权利,控制皇帝打击反对他们的文官集团。
4.依附于现任皇帝势力,新幼主继位,外戚崛起,进入下一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阶段。直至顺帝以后,东汉政权才为宦官垄断。
内容过程
1.汉中叶以后中书令掌机密,宦官充任
2.通过西苑八校尉掌握军权
3.以黄门北寺狱掌握司法权
4.两次党锢之祸
影响意义
1.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统治者以低职位高职权的用人制度加强皇权,是皇权的旁落而非衰弱;
2.尚书机构进一步发展,负责诏令起草、下达,具有集议、谏诤、劾奏制度,为后代提供经验。
3.干预政务,朝□□败,迫害贤臣名士,黄巾起义,最终随着国家衰亡而消失。
2、清议党锢
士人清议5
东汉末年盛行品评人物和评论政事的社会风气。桓灵时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垄断仕途,政治黑暗。太学生和郡县儒生上进无门,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品评人物和评论政事,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外戚和宦官擅权,以图挽救政治。如许劭兄弟的月旦评。激浊扬清,党锢之祸。促进士大夫的崛起,曹魏九品中正制。
党锢之祸5
东汉桓灵时期士大夫同宦官之间的党争,共有两次。宦官专权,侵犯官僚门阀地主利益。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166年被逮捕,释放归乡,禁锢终身。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宦官,事泄。169年,宦官捕杀李膺等党人,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免官禁锢所有党人门生亲故。伤及汉朝根本,士大夫、豪强离心,黄巾之乱,埋下汉朝最终灭亡伏笔。
四、农民战争
1、太平道:东汉末年道教流派。首领张角利于《太平经》、跪拜首过、符水咒语治病传播,教练弟子,阐述治身和治国之道。十余年发展数十万人信徒,遍及全国,引发黄巾大起义,被东汉政府军和地主武装平定。
2、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东汉末年道教流派。流行于巴蜀。因入道需出米五斗,故名。首领张陵、张衡、张鲁,有完整的教义、仪式、方术及组织制度。教义主张平均、平等,组织严密,信徒众多,活跃在雍、益二州,根据地在汉中。发展为割据势力。
3、黄巾起义:东汉晚期农民战争,规模最大的宗教形式民变之一。外戚宦官,边境战乱,自然灾害,张角揭竿而起,头扎黄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农民战争,失败告终。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三国鼎立。
第四节两汉经济
一、初期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
1、西汉
2、东汉
二、农业
1、铁犁牛马耕普遍使用
2、水利工程发展。武帝漕渠,白渠。东汉水门控制法,使用水力生产,水碓、水排、翻车等工具。
3、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西汉武帝,代田法5东汉成帝,氾胜之区种法。
三、手工业
1、冶铁业。焠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炉温提高。
2、纺织业。丝织业,机械提花机。养蚕和丝织业、麻织业发展。
3、漆器业。蜀郡和广汉设工官监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180多件。
4、制瓷业遍布全国
5、蔡伦改造造纸术
四、商业
1、抑商政策:商人及子孙不得为官,不得有私人土地、穿丝织品衣服、骑马,加倍缴纳人口税。
2、辜榷制度3汉代商业交易中包揽政府买卖的独占行为。富商大贾勾结贵族官僚,垄断性高额利润。
2、城市:长安、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
3.民族合市、海外贸易
汉和匈奴、羌、乌桓、鲜卑以及西南各族。
五、东汉地主庄园经济3简
原因背景:
1、豪强地主支持建立东汉王朝,发展不受控制。
2、豪族担任中央、地方职位,累世尊贵显达。
特点:
1、规模大,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生存发展能力强。农业、林、牧、渔各业,手工业,商业和高利贷。大规模生产,兴修水利,新农具、新技术。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宗族聚居、社会动乱宗族互保。高墙,瞭望谯楼,坞堡。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和奴婢数百人或数千人,大地主and宗族长。
3、拥有私人武装。废除郡国都尉和省罢地方军队,徒附和宾客组成田庄武装。
4、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宣传儒学,阶级矛盾缓和,较强凝聚力,举族迁徙,筑屋自守,合族征伐。
影响:
1、具有多种经营的优势,克服单一经营缺点,生产效率高,农工商发展,为豪强势力提供经济保障;与国家争夺人口和赋税,宗族势力膨胀。
2、安置无地人口,维持社会秩序,支持皇权稳定政局;地方封建割据,肆意剥削压迫农民。
3、维持地方安定,保障生产。私兵膨胀,地方分裂,埋下动乱祸根。
4、巩固儒学地位,提高民众素质;奴化民众加深封建思想毒害,阻碍民主的产生发展。
评价: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时代的产物,深远影响。
第五节秦汉民族关系
一、匈奴
1、秦
1.命蒙恬为主帅北防匈奴。2.修缮长城。
2、西汉
1.白登之围4
亦称平城之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之事。BC201年,冒顿单于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攻晋阳。汉高祖亲率30万大军迎战,连战连胜,轻敌冒进,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断绝联系。后用陈平计,行贿单于阏氏,得以脱险。接受娄敬建议,实行和亲政策,开放关市,汉匈关系暂时缓和。
2.和亲政策4
西汉首创的朝廷宗室女与少数民族首领的政治联姻政策。白登之围后,高祖认识到无力对匈奴作战,采纳娄敬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约为兄弟,缓和关系。但没能根本上解决威胁,匈奴与汉和亲、贸易,派兵骚扰,抢掠财物。但避免汉匈大规模战争,利于汉朝发展内政,被后世沿用。
3.汉武帝发动战争
河南之战:BC127年,卫青收复河套,设立朔方、五原两郡。修复该地秦长城,移民开发防守。阻挡匈奴进犯中原,汉军战略进攻的基地。
河西之战:BC121年,霍去病出陇西退匈奴,西进1000余里,攻克焉支、祁连二山,杀掠匈奴4万余人。占领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打通汉通西域道路。
漠北之战:BC119年,卫青、霍去病进击漠北。卫青斩虏匈奴两万人,前进到真颜山赵信城。霍去病从东路出击,杀虏匈奴七万余人,大败左贤王,封狼居胥。匈奴向西北迁徙,解除其对西汉北边威胁。
4.昭君出塞5
西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奉命出塞和亲匈奴之事。西汉后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徙于长城一带,BC33年要求与汉和亲。元帝将宫人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结束长期战争,恢复和亲,加强中原与塞北联系,促进汉匈和平及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东汉
1.南匈奴:归附东汉,在河套地区助汉守边。
2.北匈奴:留居漠北,汉将窦宪、耿秉逐北3000里,勒石燕然,后迫使其西迁,消失。
二、西域
1、张骞通西域5
汉武帝派张骞联合西域诸国对抗匈奴的外交活动,共有两次。公元前138年出使大月氏,途中被匈奴拘禁十余年,逃到大月氏,未达目的,了解到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地理、风等情况。公元前119年出使乌孙,无果,派副使访问大宛、康居、大夏等国。虽然没有联合成功,但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了同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河西四郡4
汉武帝BC121年,在昆邪王和休屠王原来的游牧地区(河西走廊)设置。即酒泉、武威、敦煌、张掖。
2、西域都护5
西汉宣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前60年,宣帝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各国的安全,因总领西域南北两道,遂号都护。秩比二千石,位同郡守,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驻地在乌垒城,镇抚西域三十六国。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丝绸之路5
亦称丝路。中国古代通往西亚、南亚、欧洲、北非的贸易通道,中国丝绸大量经此路西运而得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特霍芬提出。陆路先秦时已存在,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各国后日趋繁荣。主要路线首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南北二道,到达中亚、南亚、欧洲乃至非洲各地。海道先秦时期也已出现,宋元之后繁荣。自中国东部沿海航至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加强中西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4.班超经营西域
王莽新朝时期,西域离汉附匈奴。东汉明帝派窦固大败匈奴,班超经营西域三十年,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相继收复龟兹、焉耆等西域五十余国。甘英出使大秦,西经条支、安息诸国,未过海而还。打通欧、亚交通。
5.汉安帝时期,班勇平定西域动乱。
三、西南夷、东越与南越、东北(乌桓与鲜卑)
四、民族关系特征与发展趋势
以地域性特征为主:南方开发融合加强,如西南夷和百越;西部与中原交流频繁,如西域各族;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如匈奴和两汉的战争。
趋势:中原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和开发,促进民族联系融合,边疆发展;虽有战争,但友好往来和合作是主流,反映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和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第六节思想
1、汉初的黄老思想
2、董仲舒的儒家思想5名5简
西汉思想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时上《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采纳,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其学说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贯穿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形成帝制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春秋决狱,原心定罪等主张。著有《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
3、今古文经之争:5
汉代儒学内部的学术之争。秦代焚书,六经散佚。汉代老儒以口头相授的方式用隶书写定的儒家经典,称今文经;焚书时埋藏起来,而在汉初发现的用古文记载的儒家经典,称古文经。武帝独尊儒术,今文经垄断太学;刘歆整理经文时,建议设立古文经学官,引起今古文经之争。今文经学重通经致用,古文经学重章句训诂。东汉末年,郑玄兼采二家,遍注群经,争论方息。清末,康有为、章太炎为代表形成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促进学术发展。
古文经学5
经学研究中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应。古文指汉代发现的以战国文字写成的儒经,包括《尚书》《周官》《论语》《孝经》《左传》等古文书目。偏重名物训诂,以考据和师承为特色;崇奉周公。王莽时曾列为学官,引起今古文经之争。东汉时罢时置,东汉末郑玄遍注群经,逐渐融合,许慎《说文解字》,影响清代乾嘉学派,促进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的发展。
今文经学5
经学研究中的学术流派。与古文经学相对应。今文经指汉代老儒以口头相授的方式用隶书写定的儒经,包括《诗》《书》《礼》《春秋》,推崇孔子,注重通经致用,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武帝独尊儒术,今文经学垄断太学,后在今古文之争中式微。为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清末康有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原因背景:字体和经义差别,争立学官
差别:书写文字和读法不同,两种经师源流传授方法和对经义解释差异,形成的思想体系和政治派别,
古文经学崇奉周公;孔子是史学家;斥纬书荒诞;谓六经皆史,孔子述而不作;注重考据训诂,政治上趋向保守;自民间流传,师承不明确,无法考证,东汉盛行;今文经为秦火残余。
今文经学崇奉孔子;他是政治家、哲学家;信纬书;谓六经皆孔子托古改制之书;注重通经致用,讲微言大义,政治上主张改革;官学,师承系统,内容清晰可考,西汉盛行;古文经皆为刘歆伪造在。
内容过程:
1.西汉时孔子宅壁和民间的《尚书》《周官》《论语》《孝经》,战国文字书写,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搜集到《左传》等古文书目。由于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派不得立为学官,二者展开辩驳论战。
2.王莽当权时托古改制,刘歆提倡立古文经学派为学官,斗争激烈。
3.东汉光武帝时,废除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章帝时召开白虎观会议讨论五经异同。
4.东汉末,许慎作《说文解字》反对今文经学派穿凿附会。郑玄兼采二家,遍注群经,争论方息。
影响意义
1.促进学术发展。互相辩难,不断深入。
2.争权夺利的表现。儒家内部争夺禄利之路,统治阶级争夺权力,两者虽各立门户争论不休,但在歌颂先王、美化政治、为统治者服务等问题上一致。
3.盛行和衰落都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4、谶纬神学与反谶纬的思想
谶纬5
两汉时期的神学迷信学说。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该学说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王莽“改制”,光武帝为中兴汉朝做根据,皆用图谶。章帝命班固整理白虎观会议结果,写成《白虎通义》,使儒学神秘化,谶纬学进一步发展。王充等人反对,东汉末年逐渐衰落。
白虎观会议5
东汉章帝时辩论五经异同学术会议。东汉初,今文经、古文经、谶纬学说三足鼎立,门户之见日深,经学杂乱不一。79年,汉章帝召集各地儒生在白虎观进行讨论。在“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等政治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统一儒家经学各派,纲常伦理系统化,儒家思想神学化。会后班固根据会议记录整理出《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巩固儒学的地位。
《白虎通义》5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东汉班固等人根据白虎观会议记录整理的经学著作,共四卷。以神秘化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巩固儒学独尊地位,儒家思想神学化。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
《论衡》4
东汉王充的哲学著作,84篇。东汉初年,谶纬流行。王充著《论衡》反击神学化的儒家经学。贯穿着反谶纬和反迷信的精神,内容涉及天地自然、家居、圣人、吏治、富贵、谶纬、卜筮、鬼神等诸多社会问题,提出元气自然论、无神论、社会历史的偶然论和命定论等,是一部杰出的无神论著作。但受限于时代认识,包含宿命论和唯心主义的糟粕。
5、佛教传入
西汉末年。东汉明帝,白马寺译经,有了汉译本佛经。
6.道教的发展
太平道,天师道
第七节文化
1、史学
1.司马迁与《史记》5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武帝时,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下狱受刑,后完成此书。记事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约52万字。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广阔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货殖列传》:5
西汉司马迁记叙“货殖”杰出人物的类传,收录于《史记》中。“货殖”是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包括各种手工业、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当时难能可贵。
2.班固与《汉书》5
东汉班固所撰史学名著,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
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
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汉高祖六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0年历史。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远奥,但缺乏批判精神。此后,中国纪史方式都仿其体例。注疏以唐初颜师古《汉书注》和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最为重要。
《汉书·艺文志》3
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十志之一。东汉班固根据《七略》改编而成,以纪西汉一代藏书之盛,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略,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
3.刘向父子与《别录》、《七略》:我国目录学的开山之祖。
《别录》共20卷,汉王朝宫室藏书的总目提要,我国先秦至西汉历史文化典籍的综合性记录。
《七略》:基本上是节录《别录》的书录而成的。系统地、完整地“剖判艺文,总百家之绪”,把我国古代的分类思想具体运用于整理图书,使西汉末年以前的文化典籍得以著录、保存和流传。
4.《东观汉记》3
我国第一部官修的纪传体本朝史书,没有完书。共143卷,光武帝刘秀至灵帝刘宏。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记载东汉皇帝的溢美之词和大量的祥瑞灾异、图谶。
5.《汉纪》:3
荀悦著,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书。汉献帝读史,认为《汉书》内容太多,不便翻检,命其仿照《左传》将《汉书》改编。从198年开始,将《汉书》加以剪裁、编排。后世沿用。
2、文学
1.汉赋《吊屈原赋》《上林赋》《思玄赋》、2.诗歌《毛诗》《乐府诗》《古诗十九首》
3.说文解字3
简称《说文》,东汉经学家许慎所著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全书14篇,分540部,收录9353字,包括小篆、战国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等。每个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简明扼要。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艺术绘画、雕塑(马踏匈奴)
第八节科技
1.浑天说: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天地之象如卵之裹黄。东汉张衡制造水运浑天仪演示天象。
2.《太初历》:BC104年编撰的历法。汉武帝令司马迁等改秦《颛顼历》作《太初历》。
2、算术
1.《周髀算经》:西汉中期,第一部算学著作,使用勾股定理。
2.《九章算术》:东汉前期。九章,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的完整体系的形成。
3、医药学
1.《黄帝内经》:战国出现,西汉写定,现存最早的医书。《素问》假托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用阴阳五行思想阐述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和治疗原则。《灵枢》记述针刺之法。《难经》用问难法解释《内经》。
2.《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圣张仲景。标志着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华佗五禽戏。
3.《神农本草经》:东汉,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药物学的最早分类法,后代延用。
4、农学
1.《氾胜之书》:5
西汉氾胜之所撰的农书,1世纪后期。《汉书·艺文志》载有。记载和总结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一带的农业生产技术,区田法、溲种法、耕田法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后世影响。
2.《四民月令》:5
东汉官僚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成书于2世纪中期。四民指士农工商,月令为体裁。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详述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后世影响。
5、纸的发明
东汉和帝,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第九节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
一、秦的社会结构与秦末农民起义
地主阶级(军功、宗法)、农民阶级(自耕农、依附农)、奴隶(官私)
二、两汉的社会结构与农民战争
地主阶级(军功、豪族)农民阶级(自耕农、佃农、雇农)奴婢(官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