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1、新皇登基 ...

  •   数日后清晨,各方瞩目的八王爷终于在一群人的保护下进了京。八王满身疲惫直接进了宫,护他进京的数十名侍卫也是一身伤痕被临时安放在驿站。

      八王爷进宫时,老皇帝正在小荣妃的服侍下喝药。一抬眼就看到儿子衣着褴褛一副劫后余生的模样,他不由地身体坐直了几分张口问道:“八郎儿,你这”

      “爹爹,正月起禹州便有多人轮流刺杀臣。臣无奈之余只能在明威将军顾廷烨和禹州将领的保护下进京告御状”八王跪倒在地似乎伤心极了,声音都带着几分颤抖:“若不是中途遇到奉旨回京的怀化将军徐照,臣只怕是早已不在人世。”

      “爹爹”八王的声音突然升高,人也激动地往前跪行了几步“臣一向谨小慎微恪守为臣之道,从无半分逾矩,何至遭此大难?途中一刺客说漏了嘴,称已有人去了团练府。求爹爹准一队军马速去禹州,若是再晚一点,我的妻儿恐遭不测。”

      说完八王再次叩首,哭声中都带着几分绝望。官家惊的都呼吸急促了几分,小荣妃站在一旁低眉顺眼不发一语。殿内安静地只能听到八王爷的哭声和官家加重的呼吸声。

      也不知过了多久,更不知官家与八王爷说了些什么。只是不过一个时辰,宫里又有旨意传下,让西北大营的忠武将军带人快马去禹州接太子家眷进京。而这次一同去禹州的小将中有周、杨二人最为年轻…

      勇毅候府内此时也是一阵热闹景象,世子夫人心疼的站在一旁,看着府医给徐照上药。徐照与徐然一母同胞,自然生的有几分相0。只是他在边塞近十年,眉眼间的凌厉之气不是徐然可以比拟的。

      勇毅候夫妇也坐在一旁关切地看着这个多年不见的长孙,眼中满是骄傲和欣喜。与徐然这个一向憨直的幼子不同,徐照自幼老成为人聪明,又被老侯爷亲自带在身边教养过几年,是勇毅候心中未来能撑起侯府的不二人选。

      待府医和其余仆妇退下后,徐照才简单的讲述了下这次进京的事情。徐然一脸关切的看向这个自己一向仰慕的大哥:“大哥儿这次可受苦了。”

      徐照转头看向徐然,眼神都柔和了几分:“我在沙场久了,这也不算什么。之前心中说你定了表舅家的姑娘?可欣喜?”

      徐然一听到定亲之事,脸上不由地泛出一抹红,神态里都多了几分少年相思:“能娶进门,我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徐照征战多年,哪怕自己成亲之时都不曾有过徐然这种情思。愣了愣,他不由得哑然失笑。自己这个弟弟,看来是真的心喜那姑娘了。

      八王进宫后再未出宫,一直随侍在官家身后。重臣禀告时也多主动谦和退下,官家对此十分感动只是他自知时日无多便不曾让八王爷真的退下。相比于三王高傲四王桀骜,八王的谦卑有礼这段日子也颇受来往朝臣们的好评。在经历那样一场血流成河的宫变后,这样一位温和君子形象的未来天子似乎的确更能安抚众人的不安。

      半月后,老皇帝崩。

      八王继位后,先尊封自己已贵为皇后的生母为太后,又是将小荣妃和三王母妃德妃一同晋为贵太妃。最后才是封自己的发妻为后,并定了明年恩科。而上一世颇为受宠的贵妃,这一世也只是封了充容。对于追随自己一路的禹州旧臣们,八王自然也是大力赏赐给予实权。像徐然这种拼死护送的,也晋升一阶。当然对于勇毅候府来说,徐照在新皇面前挂了名才是最重要的。

      重赏之后自然是惩罚,原来官家未处理的四王余党皆数依法论罪。因为顾家四房五房这一次分家出去过早又无银两,得不到四王党青眼侥幸保全。

      而康海丰却没这么好运了,他虽然一穷二白没有做过什么实事,又不是四王心腹参与叛乱。但到底一直拍四王府属官马屁,京中无人不知。官家下旨罢了他官职贬回原籍,终生不得入京。好在官家宽厚并未牵连其所出子女,也更论不上波及盛家。

      顾廷烨这一世依旧选了澄园,顾廷煜亲自派人去帮忙打扫,但并未另派仆人留在澄园伺候。其余人等住所也多同之前并无区别,但李颂作为潜邸旧臣又护卫圣眷有功,此次却并未得到任何嘉奖一事也颇引人异议…只是其他人并不知,这是他自己求的。

      当日他随众人入京之时,李家父母和弟妹还亲自去城门口等着,李家玉郎死而复生的消息也是那日才传开的。本来八王对他多有倚重甚至想腾出一部侍郎之位给他,只是他赶在宣旨前进了宫。

      当日李颂特意进宫求见时,八王仍是当初在禹州一般的温和笑容,忙叫内侍搬了椅子让李颂坐下。李颂却只是恭敬地谢恩并未坐下,神色面带犹豫的看着周边内侍。官家见状笑着让众人退下,当初在禹州便是这样。每次李颂若有什么事情与他商议也是挥退众人,两人密谈。

      今日他身居高位再见李颂这神态,八王不仅不觉得被冒犯甚至认为李颂依然当他是当初在禹州的挚友,而非众人口中那个高高在上的陛下,心中很是高兴李颂的不疏远。

      “臣当年苦读十数年,却最终无缘会试。明年陛下恩科,臣请陛下应允臣科考。”李颂行了个礼态度恭敬的说道。

      “你是禹州属官,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何必再去参加那科考”八王先是皱眉又是无奈的笑道:“也罢,不过数月。若是有事传你,你可不许推脱”

      “是,多谢陛下”李颂笑着谢恩后,神色又带着几分决然地看了看陛下。未等八王开口询问便行大礼俯首在地,惊的八王直接站起身:“这是怎了?不过是科考也不至于行此大礼,若是求同姜家的赐婚,待国丧结束我下一旨诏书便罢。还是上次说英国公府忠君爱国,继续掌管禁军一事?”

      “与之前之事皆无关系,是臣有一事求陛下”

      “你先起来,到底是什么事儿值得你如此兴师动众”八王爷的神色和缓了不少,李家并无人涉及四王案想必不过一件小事罢了,便再三重申让他起来。

      李颂这才起身,满脸悲痛的说道:“臣求陛下,阻一阻忠勤伯府二郎袁文绍的前程。”

      “这是何人”八王有些好奇的问,他年初出京近二十载。回京半个月常接触的也只有韩大相公英国公这种朝中重臣,袁家既不出挑又不惹事属实不在他目前的记忆范围内。

      “是臣妹妹的夫婿”李颂声音似乎都带着几分颤抖,他回京以后多次与妹妹详谈。

      在他看来袁家刻薄而袁二郎躲在妇人身后享受优待却不担任何骂名,为人卑劣实非大丈夫所为。这样一个男人怎值得妹妹托付终生,趁感情不深及时和离脱身。以后无论再嫁还是在家中一世,总归是兄妹和气的。

      只是李欣欣不愿,她说兄长和幼弟尚未娶亲,若是她突然归家以后影响父兄前程该如何是好?再者两个孩子还小又一向体贴她,大哥儿前几日回去还暗示她和离归家,他能照顾好弟弟。这样贴心的儿子们,她又怎好舍弃他们。李家夫妻和李颎(李颂弟弟)也是轮流相劝,他们本就看不上袁家。俩喝孩子若是以读书上进为由想必也能留在李欣欣身边长大。毕竟陇西李家也是出名的才学不凡

      只是无论众人如何劝说,李欣欣皆未松口。甚至连姜清澜都登门表示,自己未来绝不介意夫家妹妹和离归家。见众人态度如此坚决,李欣欣才无奈的表示她不在意是否和离。如今汴京上下皆知当初忠勤伯夫人持刀砍人一事,她分府别居日子过得也顺遂。至于袁文绍,因叛乱有功刚升了五城兵马司副指挥。如今这样就很好,家里不必担心。

      “臣自知阻人前程并非君子所为,可臣只有这一个妹妹,如珠如宝小心呵护。若不做些什么,臣以后数十年都将日夜难安”八王看着李颂悲痛欲绝的神情,语气也不由得和缓了几分

      “如今尚无战事,他本就再难晋升。你又何必用功劳去换呢?”

      “臣为一己私欲让陛下为难,陛下愿意宽恕已经是臣之大幸。”

      “也罢,随你吧”

      次日,官家去太后宫中请安时看到一旁叙话的荣贵太妃。有意无意的提出汴京诸府,顺便重点提了句忠勤伯府。

      小荣妃能得先帝宠爱多年,自然是聪慧的。昨日李家郎君进宫今日就有官家闲聊,她如何不知官家之意。便故作叹息的说起那场闹剧,最后还不忘满脸痛惜地加了句:“自己妹妹女儿被夫家婆母拿着刀害得险些没了半条命去,为人父母兄长的这心得有多疼啊。”

      官家闻言脸色也变了几分,怪不得李颂一家如此恼怒。他也有女儿不满五岁,正是天真可爱的年纪,就是摔破皮都心疼不已。一想到此,八王对李颂一家的愤怒更多了几分真切。

      小荣妃坐在一旁也并未再说话,她无儿无女如今能好端端坐在宫里享受贵太妃的尊容。无论是说说汴京之前的各府旧事还是如今帮着太后皇后压制德贵太妃(三王母妃),总会向着新官家总是无错的。她故作心痛的擦了擦眼角,心里却想着妹妹的婚事不如从新晋进士里选。再给弟弟安排一个厉害的人管着,以后荣家可不能像之前一样没有分寸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91章 新皇登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