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沈湘云(一首) ...
-
沈湘云,清代人,字绮琴,生卒年月不详,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身为婢女,主人王氏。其集名曰:《峡水余音》。
淡黄柳
归舟咏蝉
寒蝉乍咽,桥外停兰楫。一带江村残雨歇。听到五更欲断,淡月萧疏又秋色。
这时节,梦儿乍成得? 橹声苦,响偏急。记乌衣巷柳曾相识。卷起孤蓬,迢迢往事,一树无情自碧。
【浅析】这首词题名“归舟咏蝉",其中心点在于“咏蝉”,至于“归舟”则是为了说明抒情女主人公是在旅途之中,听到蝉鸣有所感而发,铸成此篇。女词人的身份是个婢女,她的行踪自己无由作主,一切必须听从主人吩咐,正是这样的身份,所以她的心灵深处埋藏着许多苦水难以吐出。“寒蝉”的鸣声凄切,因而在女词人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不禁兴起孤独凄凉之感,身世飘零之悲。“咏蝉”正是女词人托物寄情,婉转泣诉其内心痛苦的一篇咏物佳作。
“秋蝉”,蝉到秋天,由于气候寒冷,它难以抵挡,垂将死去,故其鸣声无力而凄切。“咽”为声音哽咽的意思;“乍”者忽然也。“乍咽”应与后句“残雨歇”连带来理解,因为在下雨的时候,蝉是噤而不鸣的。这时寒雨已歇,所以“寒蝉”突又鸣了起来,不过其鸣声却低沉而凄切,断断续续,如泣似诉,直扣心扉。次句“桥外停兰楫”,宕开写人事。在河桥之外,停靠着一叶孤舟,升帆待发,此句切题“归舟”。“楫”为舟船,“兰楫”是对舟船的美称。由此可知,抒情女主人公是在“归舟”待发之际听到蝉鸣的,因此她还有时间搜寻下蝉鸣之声来自何处。她举目打量四周,但见“一带江村”,残雨刚歇,秋风飒飒,落叶飘黄,别是一番凄凉景象。“听到五更欲断”,折笔回到“寒蝉”本身,此句系化自李商隐咏《蝉》诗:“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意谓更残漏尽,天将破晓,“寒蝉”鸣声稀疏,似是再也无力哀鸣下去了;“欲断”深含听者深沉的悲哀,喟叹蝉之将死;“听到五更”的潜台词是说,女词人从“归舟”待发,听到蝉鸣之时开始,一路上听到五更天晚,这表明她在舟中彻夜未眠,一路上耳听“寒蝉”凄切,思绪纷乱如麻,何能入睡?“淡月萧疏又秋色”,此为女词人“归舟”中所见之秋景,正面点出深秋节令,补足首句,说明在“蝉”前何以要加一“寒”字,蝉声又何以如此凄断难续。惨淡的月光,萧疏的树影,显示出一派浓重的深秋夜景,周围的景物都染上一层悲凉气氛,让人触景伤怀。
上阕染足凄凉气氛,下阕抒写词人情怀。
换头:“这时节,梦儿乍成得?”“这时节”是指在舟中的五更天。词人这时方想寻个好梦,可哪里寻得?“橹声苦,响偏急”,词人自问自答:行舟摇橹的声音,吱呀呀响个不停,叫人听了枯燥无味,心烦意乱,苦不堪言,且是你越不想听,它偏是响得厉害,叫你无法躲藏,这样的环境叫人是无法入睡的。“记乌衣巷柳曾相识”,这时,好梦难寻,人极清醒,记忆的闸门因之突然被打开,这“寒蝉”的呜咽,记得当年在古城金陵秦淮河畔、乌衣巷口、柳树梢头,也曾听见过。因此对这“寒蝉”呜咽,女词人觉得似曾相逢曾相识。这一句是个过渡句,由写词人的情态,过渡到写“寒蝉”本身,但这一过渡目的,并不在于要对“寒蝉“作过多描绘,而是藉“乌衣巷柳曾相识”作一铺垫,把词人的思绪引向住事的回忆。“卷起孤蓬迢迢往事”,由前句抖出。词人首先卷起孤舟的蓬窗,透一透气儿,然后便沉浸到往事的回忆之中。“迢迢”:遥远貌,那辽远的往事,如今都一幕一幕地涌现在眼前;“往事”何指,未作交待,但我们不妨依据词人的身份作一推测,她现在的身份是丫环婢女,可见其儿童时代是极其不幸的。一个可能是她父母很穷,养活不起,将她卖给富贵人家为奴;抑或被人骗卖亦未可知,总之,女词人的身世十分凄凉,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既然是卖给人家为奴,她便无依无靠,没有人身自由,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吃的是残羹剩饭,受主人颐指气使,这里面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想到这些,她能不伤心吗?故所以当她听到“寒蝉”呜咽的时候,便忍不住心酸,欲与“寒蝉”同声一哭。"一树无情自碧",喻环境之冷酷,一语双关:一曰“蝉”自凄苦,树自无情,树并不同情“蝉”之将死而自碧;二曰女词人自己身世亦与“蝉”一样凄苦,也同样无人同情她,可怜她,她的生生死死,苦痛哀乐有谁来关心过?她终年到头像牛马一样替主人家干活劳累,还得小心免受责罚,她的处境同“寒蝉”一样冷酷。全词在沉郁的气氛中收束,给读者留下的是悲痛。这首“咏蝉”词,抓住“寒蝉”呜咽的特征,加以着力描写,揉进抒情主人公的感受与心态,把人与物融合为一体,藉以抒发女词人自身的悲苦,哀婉凄绝。在章法上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分分合合,若即若离,跌宕缠绵,声情并茂,不失为咏物词中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