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1、朝朝暮暮2 ...
-
董青走远了,尹兰才想起为杨广准备的葡萄,应该让董青一起带去,她想要不就差人送去,但又觉得不太妥当,想了想,便作罢了。
夜深了,尹兰睡下,半梦半醒间,只觉得有人躺到了榻上,她一紧张,想要扭头去看,那人却从身后抱住了她,一双大手有力,却微凉。
尹兰心头一暖,身子放松下来,“阿摩?”
“是我。”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响在她耳畔。
尹兰拉过他的手,放到自己的肚子上,那双手轻轻抚摸着她,渐渐温暖起来。
“你想我吗?”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好一个凤求凰。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这本该是我对你说的。”他话语中带了淡淡笑意,“我不在的日子,你竟开始看书了。”
他又问,“你不问我为何去皇后那里吗?”
“你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她的声音淡淡的,却很平静。
“你嫉妒吗?”
“嫉妒,可你是皇帝,她是皇后。”
“你讨厌皇后吗?”
“皇后人很好,待我如姐妹,我不该讨厌她。”她停了一下,声音有些酸涩道,“可是要与她分享我最爱的人,我也做不到喜欢她。”
他微微用力,将她拥得更紧。
他沉默许久后,低声道,“朕输了。”
尹兰转过身子,正对杨广的脸,室内未燃烛火,黑暗中他的脸只有模模糊糊一个轮廓,看不到他的表情。
她伸手抚上他的脸,柔声道,“对不起,阿摩,虽然我很想帮你,但我只是一个普通女子,不懂什么治国理政,我只知道你平安回来就好,至于输赢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他轻叹了一口气,低头将脸埋进她的发里,轻轻吻着。
忽然,一滴湿漉漉的液体落到她的耳边,顺着她的脖颈流到颈窝里,尹兰顿了一下,伸出双手,紧紧环抱住他。
第二天,待尹兰醒来,身边已经空了。
快中午的时候,董青来了,“皇上一早便上朝去了,中午要和大臣们商议国事,让奴才来传话,请兰姑娘先用膳,不必等了。”
尹兰点头,“好,我知道了。董公公,我有一事想请教。”
“奴才不敢,兰姑娘要问什么尽管问,奴才当知无不言。”
“高句丽一战,我听说初战告捷,为何最后却输了?
董青大吃一惊,“兰姑娘是怎么知道的?”他倒吸一口气,试探道,“是……皇上?”
尹兰没有说话,董青却从她的神色中明白了几分,叹道,“皇上竟然对你说了……”
“董公公,我知道后宫不可干政,但我只是想尽力替他分担一些,如果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又如何替他分担呢?”
尹兰朝董青行了一礼,惊得董青连忙跪了下来,“我知道这事很让您为难,可是在这宫城中,我除了您,还能信任谁呢?”
尹兰这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为难了一会,一咬牙,开口道“此次高句丽一役,皇上派遣了山东水师,我军水师勇猛无比加上敌人毫无防备,杀得高句丽节节败退,本来胜券在握,那日陆军应该和水师汇合,却不知为何右翼军路上耽搁,延误了战机,导致了最后的败局。”
尹兰听着心里难过,喃喃道,“阿摩一定很不甘心。”
董青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昨日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昨日,皇上回宫后直接去了皇后娘娘那里,皇上什么都没说,但奴才们都心知肚明,大家小心伺候着,可还是因为一件小事惹怒了皇上,皇上大发雷霆,后来连一口水都没喝便甩门走了。”
尹兰心中百味陈杂,她扶董青起来,“董公公的恩情,尹兰铭记在心。”
董青连连摆手,起身后退了出去。
——
太原,郊外。
盛夏时节,暑气逼人,湖边的小屋,难得阵阵凉意。
院子里的木架下,紫藤已经长出了成苗,木架上罩着轻纱,挡住了炽烈的日光。
院子里摆着一只废弃的石槽和一只水缸,石槽里种植着高低错落的金钱草,绿油油的一片。水缸里养着几尾金鱼,水面上飘着几朵浮萍,鱼儿游弋其间,偶尔荡出几道涟漪。
若雪洗完了衣服,在屋前晾晒,秦琼在屋后的林子里伐竹。
若雪忙完,烧了水给秦琼送去。
屋后,秦琼脱了上衣,正站一地的竹竿里忙得汗流浃背,若雪赶紧拿了纱巾为他擦汗,他朝若雪一笑,接过水大口大口喝起来。
若雪含笑望着他,忽然目光怔怔的,因为常年征战,他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痕,最重的要数位于左边胸口那处,伤口很深也很新。那么重的伤,若雪不会不知道,仔细一想便知定是这一年之中受得伤。
秦琼放下水壶,又开始忙起来。
若雪回过神,看着秦琼用麻绳将竹竿捆扎起来,一只竹筏渐渐成形,好奇道,“秦大哥从昨日就开始忙碌,是要做一只筏子?”
秦琼头未抬,但声音中满是笑意,“若雪,你不是想要泛舟吗?有了这只筏子,不但可以泛舟湖上,还可以湖中垂钓,我们春天去摘菱角,秋天就收莲蓬。”
午后暑气消散,秦琼将筏子拉到湖中,扶若雪坐上去,然后自己也站了上去,掌一支长竿,竹筏便朝湖中幽幽荡去。
湖的另一边开满了芙蕖,微风一吹,满开的粉色花瓣如仙女的衣裙蹁跹而舞,绿色的荷叶仿佛披帛迎风招展。
若雪忍不住盯着看,秦琼将筏子撑过去,摘下几支芙蕖,递给若雪。
若雪捧在怀里,笑靥如花,周身清香四溢,“秦大哥,再摘几片荷叶吧,晚上我们蒸荷叶饭吃,又香又消暑呢。”
秦琼奇道,“荷叶竟还有这等妙处。”
他摘了荷叶,欲将竹筏撑回去。但芙蕖下满是淤泥,竹筏进去容易,出来难。秦琼只得卷起裤腿,下了水,才终于将筏子推开,他再上筏子时,双腿上、衣摆上满是淤泥,他却满不在乎。
回到岸边,秦琼栓好竹筏,拿上鞋子,若雪捧着荷花和荷叶,两人有说有笑地往小屋走。
不远处,站着两道人影,身形高大,是两个男子。
若雪止了笑,看向秦琼。
秦琼安慰道,“知道这处宅子的人不多,都是自己人。”
若雪点点头,放下心来。
那两人也看到了他们,径直朝他们走来。
其中穿白衣的男子正是罗成,一年多未见,他英姿不减,又更添了老成。另一个男子穿褚色袍子,气宇不凡,年纪与秦琼相仿。
罗成一脸惊喜,“若雪,你什么时候到的?怎么都不知会一声。”
若雪见到罗成,心中升起一股亲切,笑着答道,“该遇见的人总会遇见,又何必刻意呢。”
褚衣男子的目光扫过若雪,落在秦琼赤着的脚和满是泥污的衣摆上,不禁顿了顿,又不动声色的转开,“难怪几日见不到秦将军,原来是携佳人泛舟湖上,涉水采薇啊。”
秦琼笑了笑,毫不在意道,“没想到二公子会来,士信,一起进屋喝杯茶吧。”
说着,四人便到了院子里,秦琼招呼后进屋去换衣。
另外三人坐在轻纱账下,若雪为他们泡茶。
褚衣男子喝着茶,视线不经意地扫过四周,却没有说话。
罗成仔细打量着周围,赞叹道,“若雪,你果然心灵手巧。当初大哥买下这处房产,我还嫌太小,如今再看这里被你打理得别具匠心,真是不输任何大宅的庭院。
若雪泡了茶水,递到他面前,笑着应道,“不过都是就地取材,浑然天成,哪有你说的那么好,士信就是会夸人。”
秦琼换了一身干净衣裳出来,为诸衣男子做了介绍,“这位是李太守的二公子。”
若雪暗自一惊,原来面前这位褚衣男子竟然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夸道,“这位就是秦将军和家父提过的尹姑娘?的确是玲珑剔透、秀外慧中的女子。”
若雪行了一礼,“二公子过奖了。”
几人一同坐下,若雪给秦琼泡上茶。
只听李世民道,“秦将军多日未来太守府,有些事恐还不知。”
秦琼问,“不知二公子所指何事?”
李世民低声道,“皇上御驾亲征高句丽,败了。”
若雪心中一揪,倒水的手顿了顿。
李世民喝了一口茶,缓缓道,“皇上以高句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不恤民力,劳师远征,朝堂上本就没几个人支持,皇上仍一意孤行,如今又败了,大失民心。大臣们敢怒不敢言,各地农民频频起义,朝廷恐已无力镇压。”
罗成忍不住道,“修长城、挖运河、造龙舟,已是劳民伤财,再加上征战高句丽,这是不给百姓喘息的机会啊,大家不反才怪呢。”
若雪怔怔地站在一边,秦琼起身在她耳旁低语几句,若雪缓缓点头,而后放下茶具,就要回屋。
罗成连忙叫住她,“若雪,你也一起坐下吧,说说你的看法。”
李世民也看着若雪。
秦琼笑着摆摆手,“她进屋做饭去了,二位就留下一同用个便饭再走。”
夜色中,笑声,话语声,合着几声虫鸣。
夜风中,酒香,荷叶香,混着几缕花香。
轻纱账下,大家用了饭,喝了点酒,对若雪做的荷叶饭赞不绝口。
罗成很高兴,喝得有点多,走之前,他将若雪拉到一边。
“若雪,你别怪我多嘴,本来你和大哥的事情我不该多说。但有些事你必须知道,为了你,大哥在瓦岗寨时差点连命都丢了。”罗成酒气上头,脸色微红,但他的眼神澄澈,亮晶晶地看着若雪,“我已经很久没见秦大哥笑得那么高兴了,自从你离开后,就没见他笑过,酒量倒是见长。”
“我明白,士信。”若雪神色认真,“我和秦大哥都很珍惜眼前的幸福。”
李世民在另一边低声对秦琼道,“家父对秦将军一直青睐有加,在下也一直景仰将军,如今朝廷混乱,正是用人之际,男儿当以功名利禄为重,相信将军不是庸碌之辈,孰轻孰重自然能分的清楚。”
秦琼抬手,“秦某感激李大人和二公子的厚爱。”
李世民和罗成告辞后,秦琼将他们送出屋外。
回来时,若雪已经收拾好,荷花被插在一个闲置的水罐里,她坐在案几边,盯着荷花默默出神。
秦琼走过去,从身后搂住她,“刚才看你吃的很少,在担心妹妹吗?”
若雪倚靠着他,若有所思道,“皇上待她极好,不会为难她,我只是担心若有朝一日,他不能再护着她……她和肚子里的孩子……”
她无法再说下去,因为她无法告诉秦琼不久后隋将灭,李渊取而代之,后建唐,而他则是功臣之一。
见她欲言又止,他柔声安慰道,“劝过她吗?”
若雪点头,无力道,“劝不了,那是她认定的人。”
秦琼轻叹,“你既已尽力,接下来的事非人力可为,我想她在宫中如此长的时日,心里也应该有了计较。”
若雪默不作声。
秦琼低声问,“你如何看杨广这个人?”
若雪想了想,“他是很聪明的人,说他雄才伟略也不过分,他创科举制,让许多平民有机会进入仕途,消除世家门阀统治,为朝廷注入活力。修长城、挖运河,每一件都是好事,若不是他急于求成,要把一百年里完成的事情在十年中完成,那他真的是千古难得的明君。”
秦琼眼神中流露出赞赏,“若雪,你的见解果然和别人不同。难怪方才士信都想邀你一同长谈。”他神色清明道,“但在他们面前,有些话你不便说。现在只你我二人,我也好奇你如何看待亲征高句丽一事?”
若雪反问,“如果是秦大哥,你会不会选择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日益强大,威慑中原,早晚都要打的,但此时实在不是好时机。”
“正如士信所言,如今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此时出兵的确不合适,但这只是其一,高句丽远在千里之外,气候与中原大相径庭,若想取胜必须得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虽然杨广三次攻打高句丽都没有成功,但那是因为条件所限,之后唐太宗唐高宗也数次攻打,可见此战确有必要,并且想要获胜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若雪定定看着秦琼,他笑起来,“若雪,你这样子,怎么好像我马上要去攻打高句丽了呢。”
若雪垂下眼眸,秦琼笑着吻了吻她。
“深夜了,去睡吧。”说着,他抱起她,往屋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