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宋史-李涛传 考【转】 ...
-
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李涛传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唐敬宗子郇王玮十世孙。祖镇,临濮令。父元,
将作监。朱梁革命,元以宗室惧祸,挈涛避地湖南,依马殷,署涛衡阳令。涛从父
兄郁仕梁为阁门使,上言涛父子旅湖湘,诏殷遣归京师,补河阳令.......
当中“唐敬宗子郇王玮十世孙”, 但这个唐敬宗的儿子一直都没有在史书中找到,而且在<新唐书>中有载:
敬宗五子:妃郭氏生普,余四王,亡母之氏、位。斋
悼怀太子普,姿性韶悟。宝历元年始王晋。文宗爱之若己子,尝欲为嗣。大和二年薨,帝恻念不能已,故赠恤加焉。敬宗第二子休复,文宗开成二年封梁王,第三子执中为襄王,第四子言扬为纪王,第五子成美为陈王。执中子寀为乐平郡王。
陈王成美。初,文宗以庄恪薨,大臣数请建东宫,开成四年,帝乃立成美为皇太子,典册未具而帝崩,仇士良立武宗,杀之于邸。子俨王宣城郡
<旧唐书>中与新唐书基本一样:
敬宗五子:悼怀太子普、梁王休复、襄王执中、纪王言扬、陈王成美。
悼怀太子普,敬宗长子也。母曰郭妃。实历元年,封晋王。太和二年薨,年五岁。上抚念之甚厚,册赠悼怀太子。
梁王休复。开成二年八月诏曰:“王者胙土画疆,封建子弟,所以承卫帝室,蕃茂本枝,祖宗成式,朕曷敢废?况天付正性,夙奉至训,尊贤好善,体仁由礼,是可举建侯之命,膺分社之荣。亲亲贤贤,于是乎在。敬宗皇帝第二子休复、第三子执中、第四子言扬、第五子成美,皆气蕴中和,行推敬慎,游泳《坟》、《索》,佩服师言。宜开土宇之封,用申睦族之典。休复可封梁王,执中可封襄王,言扬可封纪王,成美可封陈王。宜令有司择日备礼册命。”
襄王执中,与梁王同时受封。第三男采,乐平郡王。
纪王,与襄王同时受封。
陈王成美,与纪王言扬同时受封。开成四年十月,诏曰:“古先哲王之有天下也,何尝不正国本而承天序,建储贰而主重离?朕以寡昧,祗荷丕图。虔恭寅畏,思固鸿业,慎择全懿,旷于旬时。而卿士献谋,龟筮告吉,以为少阳虚位,愿举盛仪。列圣垂休,俾合予志,选贤而立,式表无私。敬宗皇帝第六男陈王成美,天假忠孝,日新道德;温文合雅,谦敬保和。裕端明之体度,尚《诗》、《书》之辞训,言皆中礼,行不违仁。是可以训考旧章,钦若成命,授之匕鬯,以奉粢盛。宜回硃邸之荣,俾践青宫之重,可立为皇太子。宜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自庄恪太子薨,将相大臣洎职言者,拜章面陈凡累月,上遂命立陈王。未行册礼,复降仍旧,其年殂于籓邸。第十九男俨,宣城郡王。
这两本史书中都没有找到有关唐敬宗子郇王玮的任何信息! 莫非史书中有错?
从生卒年来看:敬宗李湛,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出生于东内大明宫之别殿. 他是在长庆二年(822)十二月被册立为皇太子的,这是因为穆宗突然中风而不得不在大臣裴度等人的强烈要求下才作出的决定. 长庆四年(824)正月,敬宗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 很快因父皇驾崩而登基.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同谋将其害死,时年仅18岁。除了唐末代亡国之君哀帝是在17岁被害以外,敬宗是唐朝皇帝中享年最短的了。敬宗死后,谥睿武昭愍孝皇帝。文宗太和元年七月十三日,葬于庄陵。
而李涛在宋初,拜兵部尚书, 建隆二年(961年),李涛得病,涛卒,年六十四,赠右仆射。这样可见李涛生于唐昭宗年间(898年),从敬宗至昭宗不到百年间怎么可能有十世?
李涛的生卒年是可以老证的,可以在宋书当中找到。有载:
朱昂,字举之,其先京兆人,世家渼陂。唐天复末,徙家南阳。梁祖篡唐,父葆光与唐旧臣颜荛、李涛数辈挈家南渡,寓潭州。每正旦夕至,必序立南岳祠前,北望号恸,殆二十年。后涛北归,葆光乐衡山之胜,遂往家焉。可见李涛在唐末时候和其一些士族大夫们一起向南边逃走,躲避战乱的北方。
考唐一朝有郇王封号的有:
郇王李祎(唐太祖李虎六子,李渊的堂叔,著名奸相李林甫的五代祖,爷爷的爷爷)
郇王综(唐顺宗之子)
郇王(许王)素节(唐高宗之子)
其记敬宗为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也即唐顺宗之曾孙,可见从唐敬宗到唐昭宗可见有够传五代(809-898),顺宗生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十二日。可见从顺宗到李涛十代有些勉强,除非生育能力特别的早而且要强。
最后在唐宗室表中找到了一样的记录:
唐太祖李虎->郇王禕隋陳留太守長平郡公->長平肅王叔良->郇國公孝協->婺州刺史襲郇國公思忠->太子僕超成->許州司馬澄真->遂州刺史文通->監察御史穆->臨濮令鎮->太府少卿李元->李涛-> 李承確李承休
这个李思忠与唐代著家李思训是亲兄弟.
是十一代孙这与如下中的宋代大学者李常记载一致
李常(1027-1190)
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刘琦,佐曰:“世无此风久矣。”并荐之。
熙宁初,为秘阁校理。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至于均输、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又言:“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齐多盗,论报无虚日。常得黠盗,刺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徙淮南西路提点刑狱。元丰六年,召为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
哲宗立,改吏部,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光曰:“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常转对,上七事,曰崇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审疑狱,择儒师,修役法。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乃折衷条上之。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常请息过其数亦勿取。
拜御史中丞,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诏罢之。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常长孙觉一岁,始与觉齐名,俱受知于吕公著。其论议趣舍,大略多同;所终官职又同;其死,先后一夕云。在黃庭堅的求學成長的道路上,不得不被提及的人是其舅舅李常。除了小時候舅舅李常對其的教誨之外,在十四歲父親去世之後,黃庭堅母親更是乾脆把他完全託付給李常了。
李常的家世相當顯赫,乃李唐皇室後裔。宋蘇頌《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李公墓誌銘》對其家族淵源記載尤詳:
公之裔蓋出唐郇公禕之十一代孫濤,遭天佑宗室之禍,與其父間關南竄流寓湘潭,馬商以爲衡陽令。時濤之從兄郁爲梁合門使,上言濤父子羈族湖外可哀,詔商遣還京師,仕後唐相、漢祖,曆晉周入皇朝,終官兵部尚書,封莒國公,號爲名臣。莒公之還也,間道獨行,一子不能從,遂留江南,其裔孫曰宗誨,因占數于南康之建昌縣,生知藉父産,棲遁不求仕進,鄉里號處士。處士生溧水縣尉,諱東,以子貴,贈金紫光祿大夫,光祿生公,諱常,字公擇。
黃庭堅曾李常就是在這樣的家世積澱下造就了其突出的文學才能,蘇頌記其“力學自喜,多聞強識,爲文章敏捷,初若不經思慮,及成,屬寓深雅,識者知其遠器也。”[5]不僅如此,李常更以藏書而聞名。他與弟弟李布少時讀書於廬山,藏書甚多,這在蘇軾的《李氏山房藏書記》中記載最詳:
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於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爲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餘巻。公擇既已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爲已有發於文詞見於行事以聞名於當世矣。而書固自如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窮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於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而李常的妹妹也才華橫溢,黃庭堅曾寫《聽崇德君鼓琴》、《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表現其姨母高超的琴技與畫技。李氏家族的涵養素質由此可見一斑。而李常不僅愛書,藏書,同時著作也甚豐,《宋史.李常傳》載其“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巻、《元佑會計錄》三十卷”。[7]由此可見,其從孫李彭的文學成就並非無本之源。
對於黃庭堅來說,黃氏家族中還有兩個人值得一提,那就是他祖母劉氏和母親李氏。劉氏參禪好佛,極其虔誠。而李氏則是李常之妹,有極好的家教,相夫教子,極有遠見。
李彭,字商老, 山谷舅父李常之從孫。山谷《文集>卷十三有《李商老殖齋銘》、李彭曾表示願列山谷弟子行。《日涉園集》卷七有《上黃太史魯直詩》雲:“勤我十年夢,持我一瓣香。聊堪比遊夏,何敢似班揚。尚愧管中見.應須肘後方。他時解顔笑,何止獲升堂。”李彭交遊甚廣。除山谷外,尚與韓駒、徐俯、饒節、惠洪、謝逸、何斯舉等人唱和。有《日涉園集》十卷。呂本中《紫微詩話》曾稱其詩文“富贍宏博,非後生容易可到”。劉克莊《江西詩派小序》則雲:“公擇尚書家子弟也。東坡山谷文潛諸公皆與往還,頗博覽強記,然待體拘狹少變化。”《南康府志》卷十六:“李彭,甯商老。常之孫。家學淵源,無所不通。黃山谷稱爲令器。”
可见李涛为唐太祖李虎六子李祎之十一代孙,与一些家谱中的记载有出入. 更是与吴王李恪差的千里.家谱中的记载是绝非可全信,是与信安王李玮搞错而使世系乱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