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发言 ...
-
第二天上午是一堂连续的三小节组成的专项课,下午是导师组导师们轮流专题探讨,本周恰好轮到周梓深的《问题意识与科研思路》,主要是由理论学习过渡到具体研究,然后安排学生依据具体案例做讨论和交流分享。
整堂大课下来叶云庭都不敢直视周梓深,全程心不在焉的避开她的视线,内心无数次想要立起来直视她,她分明贪恋她的姣好面容,倾慕她天赋异禀的科研才能,可是她的心底就是立不起来,每次视线快要触碰到她便迅速避开,似乎产生了应激性,索性也不再徒劳,任由自己做一只鸵鸟。
反观周梓深,面色自然,仿佛那件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叶云庭暗暗在心里安慰自己,看她那样子,似乎是自己想太多,哪有那么重要嘛,或许只是周梓深一时兴起,她那么年轻,生活肯定多姿多彩,哪里还要多带一个研究生来徒增烦恼嘛。她是纯理论的专家,又不同于岳老是网球的痴迷爱好者,她看起来就是不怎么爱运动的人,顶多就练练瑜伽,做做有氧吧!这样想着叶云庭便觉得释怀了许多,也就神色如常,坦然的与那抹偶尔自然流转过来的充满着吸引力的视线交汇。
这时候周梓深点到叶云庭回答问题,让她谈谈对“问题意识”怎么看?叶云庭平复了一下突然被女神点到的紧张心情,深吸一口气,快速整理了一番思路便开始侃侃而谈:我认为“问题意识”是实践发展和实践迈向理论的第一步,只有在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前提下,才会发现问题,如何发现问题除了需要实践外,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研究者的质素,便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研究者着手研究的发端,是水之源,木之本。倘若我们将实践视为岸旁的一棵大树,那么“问题意识”便是那联结水中树影的根部和岸上实体树的根部的纽带,通过发现问题,你会着力寻找解决方案,条分缕析,依照解决问题的那一宗旨,及树干,你会找到多条途径,及树的枝杈,从而得到解决途径,即树枝末梢,最终得到无数种不同的答案,那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水中树影能带你观全貌,实时刻画了树的形象。可倘若你观察的角度、天气状况、亮度、有风无风还有水体清澈与否或程度等影响物体成像的诸多因素便都会影响你的观察感受,除去这些客观因素,还有观察者的情绪状态等都会对呈现出来对树影的感受的明显不同。然而,我们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树冠上,其实如果没有那岸旁的土层,我们所见的将是虚无。回归到问题本质上来,人们常说师父引进门,修行看个人。教育者只能如饮马人一样,将马牵到水边,可到底喝不喝,喝多少,怎么喝,全看马自身。就像导师带我们一样,他并不能按着我们的头去喝水,他把我们带到水边,甚至只告诉我们水在哪里,便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因为在我们这个学习层次,应该是完全可以按图索骥,找准定位。至于问题意识,就看你找的块水岸是否土质上好,是否矿物质丰富,正好能长出参天大树,而你恰能很在良好的心境下,找到最合适的角度观察这一棵大树,以及它的水中倒影,为它们合影留念(即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并将之公之于世(研究成果的推广)。综上所述,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基于导师的提点,我们更多的是通过问题意识,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找到最为适宜的切入点,进行研究。以上,是于“问题意识”之拙见,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呼了口气,叶云庭缓缓坐下来,周梓深点了点头,并投来赞许的目光,在坐的十多个同学在两秒钟后纷纷不约而同的鼓掌表示赞许。在周梓深点评后,同学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关于“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的看法,以及对如何培养“问题意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班长小结,周梓深评价总结,一堂两个半小时的课就上完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
叶云庭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小报告厅的门,这时候周梓深打发完围在身边的四五个学生,跨一步追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