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本来,这今日的细君是郎君的祖母。孩提时,郎君祖母便离世。只是祖母放得下一切,却唯独放不下小孙。

      死后,好在福未享尽,今生又得人身,便被这力量牵引,又托生回来做个女子。

      倒是巧了,被孙子娶了回去。是以我说孙孙娶祖母。”

      墨白一脸震惊,总觉得此番话语有悖她所知晓的人伦纲常,但又想继续听大士释疑,便未打断。

      了空见小姑娘未插话,略有惊讶之意。“你可见那女童?”

      顺着禅师的视线,方才邻桌那啃食骨头的女童映入眼帘。

      “诺。”

      “你们可能无有宿命通,不知前世今生,也不怪你们不知。那女童食的正是母之肉,她阿母死后福气耗尽,托生做了猪。

      她如今所食,正是前生的阿母。”

      墨白即刻觉得碗里肉不香了,脑海中那临屠前的牛影忽然浮现。

      了空目光沉静深邃,注视着墨白,恍若她所思所想一切都无所遁形。

      “子打父皮鼓。

      这蒙鼓的皮,正是这打鼓人阿父的。他的阿父死后做了驴,他用的便是这驴皮蒙的鼓。”

      “猪羊炕上坐。

      我眼见是这猪和羊,都在筵席那儿坐着。

      此生他们虽是人身,但是他们前生都是那锅中煮的猪羊。

      而六亲锅里煮,曾经他们的六亲,如今托生为猪羊,被宰杀后正放到锅里煮呢!”

      “是以,我方才说,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人真是的,稀里糊涂地,自以为是,也不知什么是喜,不知什么是苦?啧 。”

      了空没理会张口结舌的几人,继续用着斋食。

      墨白默然,脑中汲取着刚得来的事理,心中却有种理应如是之感。

      那一瞬的讶然湮没,嗯,本就如此。

      禅师用完斋食,不知为何剩下一撮,口中念念有词,双手合十,不知在念何咒子,末了,只见他将残食倒在墙角之处。

      也不知是对新人祝福,亦或是宾客盘中食的怜悯,了空临离去时,一直嘴中不停歇地念着咒子。

      回首此方土地,他目如宝镜,是悲悯、是空明、是了悟一切的寂静,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缘聚则有,缘散则无。

      “大士,您要离开此处了吗?不会再回来了吗?”墨白仰首乞问,连她自己都不知为何浑身莫名颤抖,夹杂着那掩饰不住的渴求向往之意。

      了空禅师回视身后的女童,“除非缘聚。”

      虽与女童对视,可眸却如镜鉴,只是起照的作用,心从始至终亦未动。

      墨白回想自己自生于此世来,尚有记忆留存的几年……

      想到与阿兄的每一次相聚都意味着别离的开端,想到每次阿父经商的迁移便是另一段友谊的缘聚。

      想到方才熙熙攘攘的街道不久后便又会清冷寂然,想到隔壁的长者随着岁月流逝逼近茔墓,魂归大地,而明年此时李家也许会有一新生的赤子缘聚而生。

      想到那盘经多人耗时耗力才凝聚成的美食,只是须臾便缘散而尽。无论是绫罗绸缎亦或是粗布麻衣,蕴聚的从来的都是无数心血。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日沉月升,四季更迭,国家兴衰,宇宙成住坏空,人身生老病死,这世间竟找不到一处永恒。

      墨白仰首而立,追寻着禅师的背影。

      就如同当下,缘即将散了。

      “诸行无常。你倒是粗略有所悟。莫把心只放在外境,返观于己身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禅师虽已远去,可声音却又如此清晰,如在旁侧而言,果真不是寻常仙长,这一“大士”称谓倒是当之无愧。

      …………

      那日后,城里流传的偈颂便又添了一个。

      “古古怪,怪怪古,孙孙娶祖母。……”

      大人们本不愿让孩童传唱,可是童心无忌,不知何意,只是觉得有趣,倒是让偈颂传的妇孺皆知了。

      迩来,墨白察觉到每逢听闻偈颂后,阿青脸色并不悦意。诶,也不知阿青的阿姐嫁入李家后如何,前生既是祖母,总归不会被慢待。

      墨公忽然发现自家幺女回宅后,彻底不食荤了,问其缘由,只是回了那亲迎之日传出的偈颂。

      他与夫人劝诱其食些长身体,又退一步妥协其可择非斋日食之,可不知是何力量,幺女此番真的是下定了决心。

      夫人担忧自己的幺女从此清心寡欲,踏入修仙之路,不问世事。

      好在央之国民风淳朴包容,极其恭敬、敬奉修行人,而真修行人也确是占了大半,是以墨公也不知是喜是忧了。

      幸得墨家富埒陶白,可不止能养几个闲人,幺女之上有两兄长,本家族辈人丁亦殷实,也不怕无人传宗接代,便任由其发展了。

      真是累世福分,墨白怎知普通人家的女子即便富裕有余,又何曾有如此开明的阿父阿母?

      而即便族人开明,若是没有福德钱财,又如何能支撑一女子终生孤寡,不走寻常人的嫁娶之路?

      也是此方世界的缘善,即便是偶有特立独行之人,百姓们心虽不领会与苟同,但大多是包涵宽容,不会立即驳斥褒贬一切与己不同的事物与音声。

      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连神明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慈悲待一切善恶;连大地都无私承载着一切生灵,无关乎好坏,一概受之。

      而身为凡人的我们,又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呢?

      是以,央之国终究不同于东极之北隅的阜落之国。此国土气常燠,日月光常照。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木实,不知要生火而煮食之。

      其国常年处于战乱中,民性情刚悍,弱肉强食,贵胜而不尚义。少有信奉神明,如有,也大多关乎于征战之类。

      墨白字还未认全,平日里也只得缠着先生和识字的仆从为他读几段游记,虽仅能从杂书窥探一角他国,但对北莽、阜落与央之国全然不同的民俗也是新奇不已,就是不知此生有无缘分能游历一番了。

      …………

      “诸行无常……”墨白低喃着四字,完成先生留的课业后,便思维这其中蕴含的秘意。

      倏而灵光一现,她兀自从书箱里翻出一禅诗集,清脆的纸“滑滑”作响,最终停在一页。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馀一孕在,明日定随风。”

      群芳盛开,满树一片炽热的红,繁华落尽,琼枝便空空如也。定睛而视,尚有一抹红仍在枝头,可明日终究会随清风而凋落。

      一叶知秋。

      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墨白的聪慧少分在于世间的人情世故,那份剔透和灵犀倒是常常赋予在超尘出俗上。

      禅师的话音似昨日般萦绕于耳边不绝,她眉头紧蹙。不仅是这外境中的沧海桑田,还需返观于身心吗?

      云非常有,火非常,风非常,昙花一现非常,蜉蝣非常,可她从未想过身心似刹那奔腾的江河般也是无常。

      这……怎能?

      今日之我难不成已非昨日之我了?

      墨白倏而想起赤子时候的自己,还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再上下打量起如今的身,脑中闪现明朝的自己也将步入阿父阿母的不惑之年,而此生大限将至前也许就等同于路旁步履蹒跚、槁项没齿的老叟。

      这血肉之身的确处于刹那变化之中,虽当下无法觉察,但是若是将目光的纬度延伸,便彰明昭着。

      墨白忽然忆念起那几句偈子,轮转之苦历历在目,前生、当生、来生,一世一皮囊,究竟哪张皮是我?

      皆非我,皆非我。

      身为央之国的子民,盖因信奉神明,加之各地多有转世者异闻,是以对于得道之人天眼所观的轮转之苦是深信不疑的,这才让耳濡目染的墨白有了推敲余地。

      子民虽一生不知为何而忙忙碌碌,许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或是为权、为势、为财、为色、为名、为食、为睡…………

      缥缈一生皆为此身而忙活,终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她人作嫁衣裳。

      然,央之国的子民却也深信,此身可换,神魂不灭。

      有缘者,修道成仙成神、返本还源;缘浅者困于红尘,尽己力积德,为来世谋一好去处。

      神魂的客人终将离开如客栈般之身。

      故土难离,漂泊在外的游子终有归家一日。

      …………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三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