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一口气将《平生意》看到第三十三回,暂止于独孤鸿离周返殷时,倒也刚好。本人就前部分文章作浅评,望大人不弃阅之。
首先,关于文案,用选择问句形式,记录内容,照应题目,点明冲突,引起悬念,甚妙。
其次,关于布局和情节。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以南北对立为背景,主角独孤鸿的经历为主线,发展情节,分为上中下篇,如今完成了上篇即独孤鸿被俘后在南周的经历,中篇刚开了头。情节安排上并无不妥,但在深度上有所缺憾。大人文标明宫廷文和战争文,私以为不管是在战争谋略还是宫廷争斗上,都显得过于简单,甚至有漏洞。
1、战争谋略方面,声东击西这个计策本身无可非议,但要指出的是,宇文师此法有风险,也有部将提出质疑了,而理应顺水推舟想一个方法确保“声东”成功之时,作为主帅的独孤鸿不考虑再加砝码,而顺着宇文师“征战之事,岂非只是一赌?唯有胜算大小之分,从无决胜之理。” 的想法就定案,着实有点草率了。
2、宫廷争斗方面,独孤鸿作为俘虏,领的闲职,除了第一次朝上有所亮点,而后再无表现。而为了加重宫廷争斗的戏码,大人加了周逸材反叛之事,却设计简单,漏洞百出。如韩楼此人声明身在西周心在后殷,且问,何以亲身为饵,助萧溱除之?即便是想以此得到萧溱信任,好歹也先知会下同伴吧?再如独孤鸿刺杀萧溱未果,曾有“那周逸材意欲篡权夺位,我受其要挟,方有今日之举”之言,那么既是“受其要挟”,萧溱岂不该疑惑受要挟的原因么,此处若是悬疑还好,然而后文也未有解说,倒是成了谜。
再次,关于人物。不得不提,主角的人物塑造方面,许多因素削弱了主角地位和掩盖了人物个性:
一方面是第一人称问题。本人在此先要佩服大人的勇气,选择以主角为视角的第一人称写文,而且没有出现所谓的上帝视角。诚如大人所言,以第一人称能更好写出独孤鸿的平生历程。就目前为止,大人把握得尚可,然绝达不到应有的很好的效果。第一人称这种表达方式的优点就是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之感,与之共鸣。然而在《平生意》里,独孤鸿的叙述舒展不起来,最能拉近读者与主角距离的心理活动描写更是火候不够、煽情不足。如此导致最大一个不良后果,原谅本人毒舌之,便是给人感觉这独孤鸿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主角儿,而是个披主角马甲的作者。
另一方面是人物性格弱化。情节上的弱化,上卷里,独孤鸿这个主角在牵着读者走,而一大群人牵着独孤鸿走。从一开始,独孤鸿就被宇文硕牵去打仗,接着被韩楼牵着投诚,然后被萧溱牵于掌中,再来前后被周逸材和韩远之牵去刺杀,就连而后回后殷也是给长公主牵回去的!不知大人是否特意强调这种身不由己,但不管是与不是,独孤鸿这个人物的个性魅力怕是下降不少。再有,言语上的弱化,如第十四回里独孤鸿“针锋相对道:‘不论你信与不信,这并非我愿,身不由已而已。’”这里不仅“针锋相对”一词和“独孤鸿在辩解”这一情况不合,而且独孤鸿如此就向萧溱解释,实在软弱了些,对人物塑造不利。
最后,关于语言,略有运用不当之处。
1、第二回独孤鸿对宇文硕道“此事关乎令郎所愿,还望丞相三思。”然在前文中独孤鸿并没表现出希望宇文师当军师,而这句话显得如此迫切,此处矛盾。
2、“原是三箭齐发。看准了我在躲过前两箭之后心情略微松弛的那一刻,真正必杀的第三箭。”——正解:连珠箭。
3、独孤鸿坐牢时“天窗上透出的光明了暗,暗了明,如是三番暗记在心,便知自己在这牢狱中大约已待了两日”,既是三番,该是三日。
说到此,本人都为自己鸡蛋里挑骨头汗颜之。也是因为喜欢这个故事,希望以评论尽绵薄之力,评论不对之处请指出,毒舌处望大人海涵。
其实,大人此文已写得不错,而且越往后看,失误的地方越少,说明大人已掌握了节奏。
中卷已然铺开,下面便是“狭路重逢”罢,期待能看到更精彩的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