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一直都想为《倾国》写一篇长评来抒发自己有幸淘到如此出色的古风美文的狂喜之情,但又一直胆怯于自己文笔实在上不了台面,作者的文写得如此绝艳,以至于我生怕自己的长评辱没了它。
其实我一直都很厌恶文名里带“倾国”字样的小说,因为这样的小说绝大多数都在宣传一种爱情至上主义,往往都是主角爱的要死要活,走过一重重弯路,然后抛弃一切远走高飞等等。这样不负责任的人生观我永远都无法苟同,千年中国,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劳苦大众为那些不负责任的上位者付出了多少代价?既然坐到至尊的宝座,享受举国的供奉,当然应该背上举国的责任,所以我从来不会同情那些所谓的投错了胎的皇帝,就像李煜、宋徽宗,如果说他们的人生是悲剧,那在他们的统治下,本应该安居乐业却死于战火的平民百姓们难道就该跟着殉葬吗?可是这篇《倾国》的立意,却着实庞大,看到林凤致那番“生前一口食,死后一抔土,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地方,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国’!纵使你要出卖,我想放弃,黎民们也绝对不肯离弃,不能答应——这样的国,谁能倾覆,谁敢倾覆!”宣言,我坐在电脑前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想想自己和《倾国》的相遇,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巧合,如果不是在□书盟的排行榜上点开了一篇《倾国》(不是这一篇,是另外一个很虐很狗血很纠结的文),就不会发现这篇《梦里浮生之倾国》的链接,如果不是我实在受不了那种纠结的文风,就不会点开这篇文章。想想我当时随意的打开这篇小说,却是越看越专注越看越痴迷,那种无意间捡到宝的狂喜,至今好像还在胸中回荡。
还要庆幸我是狂热的历史爱好者,平时拿《史记》当休闲阅读,为了《贞观长歌》翻遍新旧唐书,如果我没有看过《万历十五年》和《明朝的那些事儿》我可能仍会喜欢这篇小说,但不会把小林爱到骨子里。我虽然深爱这篇文,却基本没有给身边的同学推荐过,(好像很对不起作者的样子)就是害怕他们站在自己时代的立场上错看了小林,错看了阿螭。
这部小说虽然是架空,但是是以明朝为历史背景的(这么明显还要你说,拍飞!!!)。在那个神奇的时代,有最强势的帝王,有最精干的大臣,有最荒唐的闹剧,有最传奇的战争,最传奇的是那个朝代的读书人,简直是让人叹为观止,而我们可爱的小林自然也是这么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读书人。那个年代重文轻武,文人们一个个清高地可恨,各个心里都装了一副挥斥方遒的气度,不过他们也有骄傲的资本,毕竟从力挽狂澜的于谦,鬼神莫测的王阳明,高瞻远瞩的孙承宗都是进士出身。撇掉那些沽名钓誉唯恐天下不乱的汲汲钻营之徒(可悲的是这样的人竟然占了一大部分),剩下的成功人士一般都具有这样的几个特质:清高自傲,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眼光远大,意志坚定,对理想和信念有这可怕的执着,同时处事圆润变通,长袖善舞,能忍能等,总之只有一个字:强!!!
小林身上同样看得到这些品质,他心中的信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定,所以他会拼着身败名裂甚至丧命的危险和嘉平帝联手拔掉俞汝成一党,嘉平帝去世后因为中了阿螭的计公布了嘉平帝的遗旨,结果小太子安宁夭折,林凤致深感内疚,加上一直认定阿螭无治国之能,当然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不妨这样看小林和阿螭在第二部的斗争,就当它是阿螭是不是能当好皇帝的试金石,如果他有这个本事,林凤致就该被压着翻不了身,尤其是在阿螭完全清楚小林的危险性,如果他真有帝王心性早就该除掉他。而刘家本来就是阿螭登基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不是当时阿螭已经彻底丧失人心,落入了墙倒众人推的境地,刘家也不会放弃他。实验结果表明小林对阿螭的判断完全正确,
可是小林这样意志犹如钢铁的人,却又如此的痴,真心一付绝不收回。他是心硬的,所以坚守承诺拒不相见,见到之后又一路追随,哪怕面前等着的是要把他毁灭的恨海。看他在第三部里那样的煎熬,耗尽心力的在殷蟠和殷螭之间摸索一条共存之路,同时又要东拒倭寇,西抗蛮族,不堕国朝威名,守护黎民平安。
非常喜欢倾国的第三部,因为一场抗倭大战,一场京城保卫战给了我前文不曾有的震撼。我又忍不住代入了,在看《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我一直都不知道当年明朝援助朝鲜抗倭的大战打得那么悲壮,当年埋骨异国的英雄们却并不为他们保护过的土地上的人民所牢记,甚至本国人都不太知道他们的存在。嗯,再扯回来,我一向敬佩会写战争的作者,知北游姐姐虽然大部分都在写朝廷文官之间的斗争,战争场面却一样毫不含糊,尤其是大屠杀后的义州,几乎能从文字中看到那一片血肉模糊断瓦残垣。那样的残酷,那样的苍凉。而惨剧的酿成,却是始于兵部的错误决策,有掺着国朝大军的互相推诿延误,让我身在局外都能感觉到那种悲愤,这就是上位者错误决策的代价,承受代价的臣民们冤向谁申?痛向谁诉?对最终战果的评价又是如此精辟——三败俱伤!三败俱伤!!
后来对京师的保卫,局面复杂如一团乱麻,蛮族、俞汝城、殷螭、朝廷,朝廷内部清议派和刘氏外戚无不是矛盾重重,如一群拖着一粒饭粒的蚂蚁。说实话这段故事我一直没理顺就不评论了,等彻底我看明白了再说。
“林凤致已经走到门口,拉开通往院外的小门,回头一笑,说道:‘最后有句言语,劳烦二位上复:借力外邦,倾覆本国,义所不为。我自有倾国手段,教俞相莫要错认了定盘星!’”这一段话成全了我对古代文臣的终极幻想:文质彬彬,铁骨铮铮,气势如虹。当然更让人触动的还是小林十一年后的又一次总结。曲折动人的情节加上振聋发聩的立意,才让这篇小说带给读者犹如清泉洗涤过一般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