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因为喜爱此文,写了几个评,本打算只论风月不谈国家大事,大概是围观投降主义争论,发觉场面十分热闹,忍不住进来插一脚。本文论点有三:
    1. 审时 - 李子释不是吴三桂
    2. 度势 - 顾长生不是多尔衮
    3. 架空 - 彤城不是南京

    1. 审时 - 李子释不是吴三桂

    李自成攻打北京,吴三桂奉崇祯帝旨入援京师,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想招降吴三桂,他的部下刘宗敏却为抓捕追脏,把吴父拘押“拷掠甚酷”,这也就算了,竟敢霸占陈园园,在地主小老婆的床上滚一滚,滚出一个大汉奸吴三桂。

    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也罢,讽刺他“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也罢,这厮毕竟是为了一己之私,引清兵入关,直接导致千万汉人殒命。

    最关键的是他的投降是在清兵入关前,满清未必能成气候,如果奋力反击,甚至领兵割据称霸,都未必有后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兵攻陷扬州,屠戮八十万民众,整个中原版图,从明末五千多万汉人,骤减到清初一千九百万,(也有说从1.4亿减至三千万),这不仅仅是屠城,而是人种灭绝,便于人口稀少的落后民族入主中原,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这种屠杀的强度和范围,远远超过军阀混战或者朝廷剿匪的屠杀强度和范围,极致惨绝人寰。

    李子释投降时,西锦已是风中残烛,峡北关失守,西戎弃云头关不顾,攻占蜀中平原东部几大重镇,隐隐呈包围西京之势,仙阆镇守将降敌,西京无险可守,降也是亡国,不降也是亡国,差别只在多死几个人罢了。子释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产生投降思想:
    -----
    心想:两国交兵,最糟糕的,是无和可议,无降可投,赶尽杀绝,斩草除根。若能议和,当然要议;能投降,为什么不降?——事情可为不可为,自己和子周的标准,大概还有些距离,先不要跟他说这么多了……
    -----

    不独子释,皇帝、太师、陈孟珏陈阁老、以及很多朝臣都想投降,反对派的代表却是不识时务的席大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
    第一个跳出来强烈反对的就是席远怀。此外,御史台不少言官,以及翰林院的某些清流们,仿佛看到了重新崛起的机会,纷纷跟进表态,在大是大非面前显示出异乎寻常的坚定。
    -----

    这一大帮想投降的王侯将相,包括子释在内,换做在西戎入关之前,想必大多数不会像吴三桂那般引西戎入关。

    可见,投不投降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候投降。拖到最后不得已投降,为保全百姓,以身犯险,前去议和,就是为了大义放下私利,反之,在两国交兵、大局未定前投降,甚至帮助外族对付汉人,就是汉奸国贼,《温柔》故事里应该是夏奸国贼。

    还有无关论点的三个人,或许能衬托历史的复杂性,

    郑克爽 - 鹿鼎记写臭了这个人,历史上他并不像吴三桂那么臭名昭著,施琅率军在澎湖大败刘国轩后,郑克塽在主和派的支持下,向施琅派出代表请降,并提出“三不伤”请求,即清军入岛“不伤郑室一人,不伤百官将士一人,不伤台湾黎庶一个”。后人若非看过鹿鼎记,对此人大概没啥印象。

    吴梅村 - 讽刺吴三桂“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的诗人吴伟业(梅村),自己却做到清廷的国子监祭酒侍讲,给人一种贼喊捉贼的感觉。

    李成栋 - 这个人和吕布有一拼,吕布人称三姓家奴,李成栋最初是跟李自成起家,被派到明军卧底,可是一块儿卧底的上司投降了明朝,他也跟着投降了,替明朝打鞑子,又投降满清,满清强迫汉人“留发不留头”,为此李成栋替满清在嘉定杀了三次人,据说总共杀了二十万,史称嘉定三屠,后来又良心发现,投靠南明,马革裹尸,成了南明孤忠亮节的大忠臣,实在是莫名其妙、无法解释。又或有人篡改历史?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也不是没有,后人无据可考。清朝借着修订四库全书的幌子,行禁毁书籍之实,四库禁毁书目列表比四库全书的目录要长3倍,以至于许多史料亡秩,不仅仅是明朝史料,还有历史上各蛮夷戎狄史料,一并丢失篡改很多。李子释乱世救书固然不易,盛世治典又谈何容易?

    2. 度势 - 顾长生不是多尔衮

    摄政王多尔衮派遣豫亲王多铎领军进攻南明,史可法一日发出三道命令,檄招江北各镇支援扬州,仅总兵刘肇基率所部4000人自高邮入援,外围明军纷纷不战而降,扬州实际上成为一座孤城。多铎劝降,史可法表示: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感觉很像子释他爹,奋力守城,却未料敌人如此残忍屠城,“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遇一卒至,南人无论多寡,皆垂首匍匐,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满清军队杀人、纵火、□□、抢劫,暴行一直持续了六天。多铎才下令封刀,一共杀掉八十万民众。

    多尔衮指挥下,不仅扬州屠城,还有很多屠城事件,造成人口锐减,历史上蒙古入侵,也有类似事件,所以才有郭大侠死守襄阳。忽必烈屠杀汉人1800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帝国屠杀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四川易守难攻,很多豪强都想占据此处,结果死的更多,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广义的包括陕西的南部)省仅余人口九万余人,后来有湖广填四川,没人从事生产,只好从外边调入。子释找到广丰渠密道,虽然造成上万士卒死伤,却救下更多人命。

    花生果比他哥命好,符扬是铁血帝王,未必没有杀戮大多数夏人为新王朝统治铺路的打算,放任符定东杀西杀,差不多杀光了,被花生果一剑穿心,子释看得通透,
    -----
    “你忘了,在那之前,元武帝伍德年间,平武帝隆庆年间,曾经两次大肆屠杀蜀州夷族首领,也杀了不少各族百姓——要不然,文德哪有那么好推行?古人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其实这话应该反过来讲……当日蜀州各族,何尝不是如你我一般,平白飞来兵刀之祸?‘始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所谓‘不得已’,也就圣人一句话的事……”
    -----

    华荣立国,杀夏人杀的差不多了,连莫思予这个夏人的大叛徒都不想再杀下去,这样的历史状况下,子释才选择投降,还帮助长生取蜀,能救一个算一个,多留一个是一个,长生这个未来的帝王不仅仅情深意重,而且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会对夏人施行仁政,他的幕僚有一半夏人,士兵有一半夏人,而且同工同酬,对在战争中落败的夏族,找一个这样的混血帝王施行仁政,时下是最好的结局。子释做的这些事,堪称担得起千秋功业,舍得下一世名声。

    3. 架空 - 彤城不是南京

    外族以武力入侵,为了方便统治,杀人如麻,然后再民族混居繁衍,完成民族融合,这个过程中,原本占绝大多数的汉人被杀掉很多,本来已经很吃亏,居于下等民族地位,就更加吃亏。

    保守估计,蒙古入侵,中国金境和宋境内至少被屠杀了6300万人,金帝完颜一族尽数被屠,世间从此再无完颜一姓。这还不包括蒙古帝国在西夏的种族灭绝行为中丧失的党项族人。以及灭辽后种族灭绝的契丹人。明初,河南、河北、江苏北部、山东西部都是千里无人区。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

    坊间遍传元朝有“初夜权”“杀长子”之俗,乃因元法规定汉女初嫁,必由蒙古保长开 苞,二日后方归夫家,汉人不得不杀长子以正血统云云。此事已无史可考,就算明朝曾有史料记载,清朝也会删掉。元初童谣:“低叭低叭(唢呐声),新人留歹(歹读如da,语助词),安歹过夜,明朝还俉乃(“俉乃”系“乃”——你们之缓读)。”或许从侧面见证这个历史,还有闹洞房的来历,颇有蛮俗之风,据说元朝以前是没有的。到了清朝,满汉不通婚直到慈禧太后才废除,这个老太太在诏书上还劝汉族士绅家的小姐们不要裹小脚,倒也不是百分百的大坏蛋哈。满汉不通婚,满人却可以娶汉女为妾,太平天国有个檄文上说,“今满洲妖魔悉收中国之美姬,为奴为妾”,大概这现象挺普遍。到了我们这一代,北方的汉人,甚至南方的汉人,大多数已无法知道自己的血统是不是纯唐宋汉人。据说乾隆把自己的女儿过继给汉臣,再嫁给孔子后裔,若这个说法属实,连孔圣人家都不是唐宋汉人血统,更别说秦汉时代的汉人血统。

    血统混杂,民族融合,现代汉人看蒙古、满清入侵,已不是南宋人看蒙古入侵,南明人看满清入侵的那种切肤之痛,然而,民族精神不可废。民族精神常在,对已经融合过的民族却也无法再分得清清楚楚,若是一定要分,从西方来的黄帝轩辕氏还屠戮过本地的原住民蚩尤和他所有兄弟,这笔账怎么算?西周伐商纣王怎么算?秦将白起坑杀赵四十万降卒怎么算?五胡乱华血流成河怎么算?

    这个故事是架空,也就是平行空间异次元的朝代,根本不存在!不要把彤城屠城生拉硬拽到南京大屠杀,一定要比较,也只能比扬州十日,原因如下:
    子释穿越到架空时代,但他的前世明明白白是中国人民教师。前因中,
    -----
    把一应啰嗦物事,什么教师节贺卡啦,学生捏的小陶人啦,班会上自己画的面具啦,包括几个女生用韩版彩色信纸写的暧暧昧昧的纸条,还有抽屉里第一次见到他时没收的半包香烟……统统扔到箱子里。
    -----
    既有教师节,又有韩版彩色信纸,无疑是现代中国,时间就在最近十年,因为同性恋这个词汇已经被广泛使用:
    -----
    事情又怎么会搞得不可收拾——同性恋,师生恋,三角恋,我靠!竟逼得聪明早慧少年天才李子释没有容身之处。
    -----
    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民教师李子释,“华”荣、锦“夏”是属于整个华夏的民族内部矛盾,日本不是华夏的一部分,日本侵华是敌我矛盾,若花生果是倭国王子,子释大概根本无法接受花生果,说不定就痛骂敌酋,蹈死不顾,演出一场轰轰烈烈的 Bad Ending 的 B L 杯具。说到底,创造历史的人、记录历史的人、阅读历史的人,谁也逃不脱历史局限性。

    本就是爱情故事的背景,一定要追根究底,请先去质问金大侠关于韦小宝脚踏两只船,自认是汉人,拜了陈近南为师,又替满清作鹰犬,不能因为韦春芳一句不知道他爹是谁就可以认贼作父。《温柔》是 B L 小说,背景全为小说家言,小说家说啥就是啥了。

    以上,纯属无聊闲笔。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