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绝地反击 ...

  •   长公主搞的投资人见面会,还没有实际结果,新的投资人又来了。
      上次的投资人见面会,看似雷声大,实则雨点小,一次以后,基本没有其它反应。其中好多都是境外投资机构,在公司管理层面引起不小的震动,几个大佬好像都有不同看法,包括戈辉,只有胡总没有明确表态。
      看似表面波澜不惊,实则底下已经暗流涌动。其它管理层也开始纷纷行动起来,又出现为不同策略选边站队,特别是李冰冰已经分别联系了很多中层干部,就像文静这样以前很少深交的,现在也开始慢慢活络起来,相互之间的互动渐渐多了起来。
      上次来过的投资人,几乎没有再出现,让人有种不是很真实的错觉。丁聪多次出现在公司办公区域,有人知道这只是他的个人目的,有的还以为就是投资人的不停走访,实地勘查。
      谁也没想到,何家的反击来的如此之快。
      新的投资人组合就来了。
      许久没有在公司出现的小何总出现了,这应该是今年出现股权风波,他从公司总部消失以后的第一次出现。小何总虽然不在公司办公,但是公司有固定的办公室。以前时不时都会出现,最长十天半个月也应该来公司一次,还要参加一些重要会议。虽然他主要的工作重心在生产基地,但是在公司他还是有许多事情需要交接处理。
      这次应该是很少见的好几个月没有露面了,大家都能够注意到,小何总好像更加的精瘦,穿着的西装也更加紧身合体,脸颊的颧骨更加突出,但是看上去变白了似的,看不出最近有其它变化。
      小何总的后面是大何总,经过几次实际操作,大何总现在也变得器宇轩昂,虎虎生威的感觉。她与家族其它女性截然不同,浅粉薄脂,素雅端庄,透着知性女性的气质。然而,瘦削苍白的俏丽背后,透着刻板认真的神情。
      他们也带来很多人,看上去与上次的规模相当。都是些非富即贵的人,从服饰气质上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这样外部特征非常明显的有钱人,在这样的办公楼环境中,已经很难遇到的,他们见得最多的都是非常职业的装扮和模样。一下子来了这么多暴发户,几乎所有人都举目张望,都很好奇事态的发展。
      很难想象,知性的大何总,陪着这群富贵打扮的有钱人,感觉乖乖的。但是,小何总的气质感觉相对还比较吻合,放在那群人当中没有那么突兀。
      两次出现的所谓投资人,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洋气十足,不仅仅是其中夹杂好多老外,而是整个基调就是国际范儿。就是过于国际化和外资背景,却给人不踏实的感觉。
      现在一下子变成土里土气的暴发户模式,仿佛一下子回到从前,经济告诉发展时代,满大街暴发户的财主,让人看不到未来的方向。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感觉,不仅没有信心,而且还缺少发展的动力。
      虽然人不少,但是这次的接待却是有条不紊,应该是事先已经准备好了。胡总和其它几个大佬已经在会议室等待了,负责接待的公关部的几个年轻小伙和姑娘,不换不忙地把人都引进会议室,安排在座位上坐好。会议室的办公桌上,甚至都布置了鲜花、水果,看上去好像以前机关单位的茶话会的样子。会议室的正面墙上,投影这一行醒目的大字:热烈欢迎某省某市领导既股东莅临视察。
      这次的座谈会一共三天,规模不大,但是阵势不小。主要就是当地政府几个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还有原来本地的投资人,应该是来考察他们的基本情况。
      他们没有再找管理层的了解情况,而是直接从几个大佬那里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这是有政府背景的好处,别人不得不重视。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人当中居然还有记者,正是这些记者,才把公司的这件事情,推波助澜,把这件事情弄成一件新闻热搜。
      神仙打架,小鬼工作。不管上面这么闹,下面还是要工作的,而且还要按部就班地加班加点工作。
      这是打工人的本分,也是他们简单生活的缩影。

      文静已经完成外海注册和供应商的大部分工作了,经过艰苦工作,大部分工作量都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基本上结束,该提交的资料已经提交,该联系的客户都做好准备工作,剩下的只有去实地考察,做最后的决断。
      这项工作是戈辉安排文静和她部门单独完成的,没有其它部门参与,包括设计工作,都是由马晓莉把与公司合作的设计公司介绍给她,由她的人直接跟进,没有让企划部参与。当然,马晓莉对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是很清楚的,她和文静的看法一直,觉得胡总他们的计划是切实可行的。所有工作都是文静直接向戈辉报告,其它部门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手头上的工作的真实内容。
      当然,在公司工作,又是一个大开间的工作环境,即便自己人不对外声张,难免也有人会注意到不同。其他同事发现他们手上的工作很特别,只要给一个合适的理由,基本上也就没人再有疑问。毕竟普通员工更多的关心是自己手上的工作而已,别人有再多的工作,只要与自己没有关系就行了。
      还是有人很快就发现问题了,冯剑锋很早就发现文静在做外海市场的准备工作,并且专门问过她到底再准备什么?有什么大动静吗?文静只能以辉总安排的事情,具体目的并不清楚为由搪塞过去。
      她讲得半真半假,真的是戈辉并没有讲实际计划,但是她是猜到了他们的目的,只是没有告诉冯剑锋而已。不过冯剑锋应该也能猜到吧,都是聪明人。
      冯剑锋没有再追问,文静和她的部门对他没有威胁,基本上属于没有竞争的状态。他的市场一部是公司最重要的部门,管理全国一半的渠道和加盟商,虽然二部分了其它一半,但是他的这一半占了销售额的六层还多,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他根本不把文静的部门放在眼里,甚至都不在乎孙娜的二部,还有张进贤的大客户部,他们现在都是暂时的盟友,相反,他们的指直接的竞争对手,却是楼下的线上事业部,这个才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冲击。
      虽然工作进度顺利,也快完成目标计划,但是文静却很难找时间与戈辉沟通工作,因为最近他太忙了。
      戈辉成了这场冲突的核心人物,一个很特别的核心人物。首先他是整个管理层的代表,他的态度就代表了其他高管的态度,在整个流程上是这样的。其次,他又与何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从冲突的非利益方,变成利益方,成了两派都要争取的对象。
      他是胡总的忠实同盟者,同时与胡总一样,就变成了何家的背叛者。胡总不惜与何家公开决裂,是有巨大的利益诉求,但是戈辉在其中并没有多少利益,至少在外人看上如此,或者就是公司同事并不知道的某种利益在里面。
      戈辉的老婆是何家的表亲,虽然是远房的亲戚,一点没有减少他们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就是她一直在鼓动自己老公站在何家的利益上,选择何家,这就意味着背叛胡总,背叛整个管理团队。而戈辉却是胡总最为依靠的合作伙伴,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在这场股权争斗中,胡总引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上次在酒吧聊天,文静就知道戈辉不会背叛胡总,在这件事情上,他并不选择那一方站队的问题,而是他选择站在正确一方,他一直坚信胡总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且这么多年的经营也说明胡总能够把公司做大做强。但是他老婆肯定是不理解他的决定,这就是戈辉被现实困住的地方。
      其实文静也是这样的想法,她非常崇敬像胡总戈辉这样的专业的经理人,他们能够把公司、生意和事业高度统一,做到极致,这个是后来者、信任很难比拟的。胡总的经营管理显得洒脱大气,举重若轻,相比较而言,文静更欣赏戈辉的严谨细致,处变不惊的样子。胡总的工作风格她学不来,她更希望成为戈辉那样专业的经理人的模样。

      当地政府来公司视察工作之后,所有人都以为会像上次那样又是悄无声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却在社会上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商报》发表了一篇长篇报道,系统讲述公司的成长和发达经历,重点是公司的前身,如何在当地政府帮助之下一步步做大做强,然后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全国大公司。如果报道就此打住的话,最多就可以理解为是何家找来为何家歌功颂德,完全抹杀了胡总和之后经营团队的努力和贡献。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公司之所以是现在规模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工厂,都是因为胡总和身后的团队的经营奇迹。这篇报道只是匆匆提及这些事情而已,重点在之前的艰苦奋斗史。
      然而,致命的是报道的后半部分,居然详尽地讲述公司内部的管理之争、经营之争、和产权之争,甚至引进了当地政府参与,把这件事情上升到国有资产流失的高度,甚至暗示资本的原罪性。
      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直接挑明公司内部出现不合,特别是控制公司所有权的家族内部不合,已经算是惊世骇俗的报道了,居然还扯上国有资产流失的敏感话题,基本上就是经济商业领域的爆炸新闻。
      《商报》是当地的小报而已,全名是省政协金融商业研究会刊物《商业信息和交流》,如果只是登载文字版,影响也有限,除了本省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而且,这家出自本省的企业的许多内情,在省内的圈子中也不算什么秘密了,应该不会引起太大轰动。即便影响不好,也能够及时挽回损失的。
      但是《商报》把这篇报道全文登载网站,立刻就产生了蝴蝶效应,当天就被人转载了,首先是自媒体,然后就是大的政商杂志和媒体,等到登上搜索网站,已经变成一条切切实实的商业新闻了,至此,公司内部不合、经营权之争的新闻就传开了。

      公司立刻就炸锅了。
      尽管公司老板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也只是口头层面的,虽然发生过争夺公章事件,但是很快平息下来,之后的几次较劲也都是相当克制,完全还不算公开不合。更重要的是,这些完全没有影响公司经营,也没有影响员工工作和收入,相当于高层争执而已,还没有殃及下面。
      这篇文章不仅把流于口头之争的事情,说得像是已经撕破脸皮,甚至是鸡毛满天飞的不堪。更重要的是,文章的基调就是幸灾乐祸,想看一家大公司如何因纷争而衰败的过程。
      别说公司的管理层,就是普通员工都被彻底震惊了。消息传来的那天,许多人都在公开议论此事,如果真的像文章的基调,公司的前途已经岌岌可危了,谁还能安心工作?
      在这场明争暗斗的股权争夺战中,普通员工是没有发言权的,也不用他们表态,甚至都不需要他们站队。但是所有人心里面都是有倾向性意见的,在公司时间稍微长点的员工都知道,公司今天的成就,完全归功于胡总带领的经营团队十年努力,在稳定的领导班子,好不动摇的坚持下,才获得今天的巨大成功。否则,何家有再多的工厂和基地,现在也沦为代工厂,根本谈不上现在的暴利。他们就是被现在的加工暴利迷惑了,一厢情愿地认为工厂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要保住和扩大工厂的利润,谁都知道这里才是何家的真正核心利益。
      几乎所有人都明白,普通员工的利益是与公司利益紧密相连的,而不是何家利益。一旦削弱公司利益,降低盈利能力,最终受损的不仅是公司高管层面,甚至可能殃及整个公司员工。

      《商报》的纸面文章虽然已经引起当地人热议,但是毕竟影响极其有限,只局限于当地舆论,没有向外扩散。这篇文章显然是有人授意发表的,至于是谁,其实不难猜测,至少当地政府是默许了。于是,报纸网站第二天就登载这篇文章,当天中午就被其它自媒体人捕捉到,然后转载,立刻引起轰动。只要一天时间,就上了热搜。
      不管是授意发表的文章,也不管事谁默许这件事发生,但是都没有估计到事态的严重性。谁也没有想到网络传播的迅速快捷,更没有想到的是网络上马上就流言四起,立刻形成一股直接摧毁公司的力量。这简直就是给竞争对手递刀子的行为,愚蠢到了极点。
      事件的所有厉害方都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也不愿意接受这样鸡飞蛋打的结果,所以都开始快速灭火。如果让这场火烧起来的话,没有任何一方可以获利,几乎就是玉石俱焚的结果。
      《商报》网站在当天晚上就撤下那篇引起骚动的文章,但为时已晚,文章以及文章引起的流言蜚语在全网迅速传播,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公司第二天就在网上发了律师函,指责《商报》的报道不负责任,没有事实依据,胡编乱造。下午,《商报》发了道歉信,说文章是见习记者道听途说写成的,编辑部负有审稿不严之责。
      双方一唱一和,当地政府还出面灭火,仍然没有及时制止火势蔓延。流言并没有终止,信息传播量还是巨大,于是相关部门开始高强度公关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消除这场风波。

      所有纠纷的根源在于经营管理理念不同,管理层想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优势,提升销售渠道的利润空间。而公司的本家却想保持现有模式,保持生产环节对整个公司的制约,也能够最大限度保持利润空间。
      这是两个不同方向的选择,也就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公司高层内部无法达成共识之下,就开始接住外力,想要彻底改变公司的组成结构,重新牢牢地掌握公司发展的话语权。
      听上去像是一场内部简单的利益分割之争,其实内部的核心问题却是非常巨大,一旦改变公司发展思路,现有的管理层和可能就要解体,当然不受影响的只是基层员工而已。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管理层想要依靠外部力量,重组公司结构。本家却想依靠地方力量,特别是政府力量,压制管理层,从而保全这个家族的盈利模式。谁也没有想到过公司内部员工,公司本部好几百人,机上线上部门的员工,应该都上千了,还有各地的分公司和自营经销商,已经是庞大的团队。
      俗话说,神仙打架,百姓遭殃。
      谁也没有想到,何家的这次绝地反击,直接把公司打趴在地上,包括他们自己。这是一场毫无赢家和输家之分的游戏,如果公司再也站不起来了,最后都是输家。谁都看得出来,这样发展下去,谁都没有赢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