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燕子汝,又来乎 ...

  •   曾谙第一次见徐桥园是在润月家附近新立学堂里,他穿长衫顶好看,可惜没能见他穿过西服,润月讲徐先生原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不晓得为什么来这儿做个小书塾的教书先生,曾谙说“该不是德行有亏,没了法子要讨条生路罢?”完了,说话声儿大了,全让先生听了个干净。
      他捏起两个指头摆正了眼镜框子,扭过身来蓦然笑了,是父亲最最厌恶的书卷气。是了,父亲是商人,为人市侩又唯利是图,最瞧不起满是书卷气的假正经,却又为着世道送自己的孩子读了书,幸好没养成眼这人一般的书卷气。
      他笑了,不计较这些孩子话,曾谙头一次觉得那些鸳鸯蝴蝶派小说里的风光月霁的郎君都没什么,哪里比得过这位先生半厘。
      要是叫圣若瑟女子中学的所有女学生来看,都是这样一个说法的。
      曾谙拉着润月赶紧往巷口走去,润月还是要为这不相识的徐先生说上一句称赞,她自有湖北伢子那种临着黄鹤楼长大的一腔豪爽地方话,夸起人来也是单刀直入:“你可知道,徐先生讲学是不收分文的,每户孩子来徐先生这儿念书,每年年末时总一块儿算,若是无一日无故不来上学,便嘉奖每个孩子一块大洋。”
      “这有什么?既是有这一番报世之心,那为何不参军?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曾谙知道这是她唯一能为自己的愚昧无知所能遮挡的借口了。
      她知道年尾给每个孩子一块大洋,是盼着这些孩子家里头能过一个好年,也为了那些早早想把孩子送去做廉价苦工的父母能让孩子来书塾里学些正经知识。努力奋进一个年头却只换来的一块大洋,这对她和润月来说或许只是一日的零用钱,但对一个吃不饱饭的穷苦人家来说这便是几十斤的大米。
      曾谙后来又问了润月,既是这样那为何书塾里的孩子也才四五十个?
      润月听他父亲说,一块大洋算什么,孩子大些了送去做苦力一年也能有四五块大洋,再差劲儿的也能有个两三块大洋的,故而既是徐先生愿意贴着钱让孩子上学堂,那些个愚亲们也不想做这样的亏本买卖。
      他救不了天下所有人,即使有人将利益摆在他们面前,也总有人嫌弃这蝇头小利不肯将世俗舍弃,偏要同流合污做同一条船上那大字不识的蚂蚱。
      徐先生可以接受家计萧条入不敷出,只为世上多一位明事理的人,多一位思想护国的人。早年听辜鸿铭先生讲到的《中国人的精神》,他同辜先生一般相信中国人骨子里是不一样的。他也曾为人民的利益,国家的荣辱,奋力抵抗过。他知道华夏一脉千年的文明沿用至今那是因为中国人自内而外的精神,他也曾打算赴法勤工俭学,可家族只他一脉相承,他撇不下父亲孤苦一人。父亲走后,他辗转来了武汉,开始效仿起许多先生思想救国,创办了《白日杂集》,办起了小学堂。
      曾谙曾在报童手中买过一份《白日杂集》,它标新立异与行业内大多杂志不同,其中小部分是最近大小时事,大部分却是古时救国救民的事例或将《满江红》等诸如此类的诗词改成白话刊登,杂集里每期还有一些大小名气不一的的作家们写的抵御外来者的小说传记。是新奇的,也是让人瞧了震耳发聩的,潜移默化地便将护国的心思钉死在心里头。
      原是徐先生创办的。
      后来曾谙总去那条巷子里的书塾听那位徐先生为孩子们讲课。
      书塾的窗是旧式的,天气晴朗是徐先生总是将窗推开,让孩子们看看远归的燕子和路边的行人。
      曾谙昨儿来孩子们在读“燕子汝,又来乎”今儿来孩子们在念“你今年几岁?”
      打破从前的观念,曾谙觉得,徐先生是个顶顶好的人。
      润月会问:“有几多好?”
      曾谙则答:“就是蛮好。”
      润月又问:“那是么斯好嘞?”
      曾谙打断她,暗里羞红了脸嘀咕一句:“就是哪儿哪儿都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